分享

《伤寒杂病论●自序》的精神内涵

 北京润雨 2023-05-24 发布于海南


李向宇
(南京中医药大学2006级硕士研究生,江苏南京210029)
摘要:《伤寒杂病论.自序》是医圣张仲景的宣言书,他海纳百川,把仁爱观念、无神论、医德医风、生命健康观等融为一体,以当时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宣告了个体医学模式时代的开始。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仁爱;无神论;医德医风;生命健康观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集秦汉以前医学之大成,将理法方药一线相连,其内涵博大精深、蕴意深远,后世者研其理法方药勤而不辍,对其自序则忙而难顾、发微不多,余每穿行其字里行间,仿佛医圣就在眼前,聆听其教诲,思其箴言,偶有所悟,拙见如下。

1、儒学仁爱观念 .

儒家“仁爱”观念的自然基础就是亲亲之情,即血缘之情,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天然情感,包括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及其向血缘亲族的推展,即便是与自己毫无亲缘关系的人,也要以爱相待,这就是“仁”,可见仁爱始于亲,却不终于亲,这也正是儒家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孟子.尽心上》中“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明确提出和阐述了仁爱观念的层次,对于“亲”“民”“物"三种不同层次分别采取“亲"“仁”“爱"。也就是说,对于亲人要“亲”,对于民众要“仁”,对于万物要“爱" ,这其中一个共同的东西,就是人类的爱心,将爱心由己及人由近及远地外推,这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具体做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因亲族遭受疾病而人丁锐减,对张仲景触动很大,他正是从亲亲之情这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为基础和出发点,逐步向外扩展,超出亲情的范围来“泛爱众”,将爱心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立志拯救生灵于涂炭,这也正是儒家仁爱观念的具体体现,并彰显于《伤寒杂病论》各篇之中。《 伤寒杂病论》之所以成为恩泽后世、亘古不衰的医学巨著,与张仲景的博爱之心、人道主义精神、历史责任感是分不开的。

2、唯物主义无神论

在形和神的关系问题上,庄子》有“薪火之喻”:将“形”比做“薪",“神”比做“火",无“薪"则无“火";荀子曰:“形具则神生”,指出精神依附形体而存在,并对求雨和卜巫进行了批判,指出:鬼神不可信;《素问●五脏别论》中说:“拘于鬼神者,不可与盲至德" ;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有“道无鬼神,独来独往",都从根本.上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西汉的恒潭则有“烛火之喻”,用以比喻精神依赖形体;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也认为,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精神必须依赖形体。仲景(伤寒杂病论.自序》中“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東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您其所惜,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涕泣。”明确指出不相信医药,寄希望于巫祝鬼神会给人们带来灾难,缘由是“邪风之气”、“非常之疾”,靠巫祝鬼神是不能解决的,因为鬼神是不存在的,导致的后果是“身毙”而“神灭”,即又进一步阐发了人形体的死亡,必然导致精神的消灭。这充分显示了张仲景唯物主义无神论观。正是基于这种世界观,《伤寒杂病论》走上了-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他的成功也成为必然。

3、医德医风

在先秦文化中,德字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俊德即美德,德的初义与行,行为有关,从心后与人的意识、动机、心意有关,行为和动机密切相关,故德有两个意义:一是指- -般意义上的行为,心意;二是指道德意义的行为、心意。医者之德即为医德,医者的道德自觉和修身是医者治病救人的必要前提,也是医术进步的必然要求。

“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贞观政要●仁义》)便深刻说明了医德医风、医技对医者的重要性。《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求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对攀附权贵者,贪图荣华富贵者,追求金钱名利者进行无情的抨击,反映出张仲景淡泊明志、视金钱如粪土视名利如草芥的崇高情操,同时也告诫医者:无论君亲贵贱,只要有疾有厄,就当全力救之,名利与钱财绝非医者所为,也是医者大忌。为医者要有良好的修养、高尚的医德医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开篇即开始了医德医风教育。由是观之,仲景不仅是著名的医学家,而且是优秀的教育家,不但示人以医与法,更示人以德与行。

4、老子的自然、社会生命健康观

所谓自然生命是指生命的物质形态而言,是剔除了精神性生命和社会性生命的-种纯粹的生命形态,代表着生命最原始的现实状态。身体是构成自然生命的物质载体,自然生命的满足主要是人的自然属性和自然欲望的基本满足。老子认为,人的自然生命是非常脆弱的,指出:天下最柔弱者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第78章)因此,对生命的守护须坚守“柔弱处上"的原则,最好让生命回归到最原始状态;所谓社会生命是指个体走出自我限制的- -种生命状态,是自然生命的必然延伸,表现为生命与生命之间相互交往的一一个现实过程。社会生命才是人生的真正内涵和本质所在,也是人与万物生命的根本分歧所在。老子看到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贪婪成性,破坏了生命的纯真,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极不和谐的状态。因此,提出“和"是世界的客观规律,“和"是万物生衍的本性和依据。

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万物,世界也无生机可言,社会生命的和谐就在于固守自己的本性向自然生命回归。《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强调追求权势.名利、金钱破坏了自然生命的质朴与本真,是社会生命处于一种不和谐的状态,又如“痛夫!

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不明白人生的真谛,不珍惜生命,没有了健康,何来荣华富贵?又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顾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都深刻地批判了那些“不顾根本”、“忘躯”而“驰竞浮华”、“徇物"之人,不懂得生命健康的真谛,肆意挥霍生命健康而最终“危若冰谷”,足可以看出仲景对生命健康的质朴本真、和谐共生的深刻理解和深切感悟,体现了以人为本、回归和谐自然的健康理念。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自序》是医圣张仲景的宣言书,他海纳百川,把仁爱观念、无神论、医德医风、生命健康观等融为一体,以当时先进的思想作为指导,确立了以人为本的健康理念,宣告了个体医学模式时代的开始。

(编辑:李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