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软式内镜终末漂洗用纯水?无菌水?丨规范里的“水”你知道多少?

 感控plus 2023-05-24 发布于美国

整 理:赵晓宇  范 晓

导  读: 

    近日,有粉丝咨询这样一个问题,消化内镜终末漂洗用什么水,是纯水还是无菌水,有什么区别?规范要求截图如下:

     显然,一般情况下医院不可能购买无菌水设备,都是成品,那么消化内镜属于高水平消毒,使用纯水终末漂洗即可。   

    医疗机构用水被广泛应用于诊疗过程中的清洗、诊疗操作、配液等方面,其管路复杂,极易造成污染引发院内感染及其他相关疾病。严格遵循医疗用水相关标准,及时了解用水污染状况、采取相应措施,为医疗用水卫生提供安全保障。今天,笔者带领大家理清院感规范里的“水”都有哪些!

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水

       纯化水:纯化水为饮用水经蒸馏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宜方法制得的制药用水,不含任何附加剂。纯化水不得用于注射剂的配制与稀释。
       
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的水,是最常用的注射用溶剂。注射用水可作为注射剂、滴眼剂等的溶剂或稀释剂及容器的清洗溶剂。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一般蒸馏水的检査项目+细菌内毒素(热原)检查和无菌检查
       
灭菌注射用水:为注射用水按照注射剂生产工艺制备所得,不含任何添加剂。主要用于注射用灭菌粉末的溶剂或注射剂的稀释剂


去离子水和过滤水

       去离子水:去离子水是指除去了呈离子形式杂质后的纯水。但水中仍然存在可溶性的有机物,可以污染离子交换柱从而降低其功效,去离子水存放后也容易引起细菌的繁殖。如今的工艺主要采用RO反渗透的方法制取应用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去离子法所使用的离子交换树脂同样也会造成细菌的繁殖引起菌血症,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点
        
过滤水:是指通过过滤介质将水中悬浮固体除去,得到的水。


蒸馏水和无菌水

       蒸馏水: 蒸馏水是通过蒸馏冷凝制得的水,所以里面的无机盐会含的很少。如果只是经过一次蒸馏得到的水里面虽然那些不挥发的组分(盐类)被除去但水中挥发的组分(氨、二氧化碳、有机物)还是会进入蒸馏水中。

       无菌水:无菌水则通常是通过高温蒸汽法、UHT热法、化学法、臭氧方法和物理过滤法将水中微生物杀死或过滤掉而得到的水,水中的无机盐等一般来说不会减少。


反渗水和透析液

        透析用水又称反渗水:来源:自来水→粗滤→进水加压→砂过滤器→活性碳过滤器→水软化器(树脂置换)→反渗透装置→ 储水罐→出水加压泵→紫外线消毒(透析用水采样点)→输送管道→病人透析机
       
 透析液:透析用水与A、B液经透析机混合后,进入透析器准备给病人透析之前的液体

终末漂洗用水

        器械清洗消毒全过程中,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一:水在清洗消毒过程中不能对器械造成二次污染,水的要求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其二:在超声波清洗器清洗时,在机械力作用下将器械上附着的松动污染物和残余清洗剂冲洗去除,保证冲洗、漂洗的质量。
其三:水作为溶剂,需要溶解稀释各类清洗剂,将器械上黏附较紧的污染物有效摩擦、软化、分解直至溶解去除;
因此,水在器械清洗消毒灭菌全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的质量与器械清洗质量息息相关。


WS 310.2-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中要求:

3.5 终末漂洗:用经纯化的水对漂洗后的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最终的处理过程。

5.4.2 湿热消毒应采用经纯化的水,电导率≤15μS/cm(25°C)。

附录B 3.4.2 终末漂洗、消毒用水电导率≤15μS/cm(25°C )。


WS 310.2-2016《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中要求:

3.5 终末漂洗:用纯化水或无菌水对消毒后的内镜进行最终漂洗的过程。

5.3.11  清洗消毒时的耗材应满足以下:

a) 水:纯化水应符合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并应保证细菌总数≤10cfu/100ml;生产纯化水的滤膜孔径应≤0.2μm,并定期更换。


为什么在器械清洗最后一步需要使用纯化水而不是自来水?

纯水也是指经过纯水机(RO机)过滤的水,是指水中盐类(主要是溶于水的强电解质)除去或降低到一定程度的净水设备。
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
电导率是测量水的含盐成分、含离子成分、含杂质成分等等的重要指标。
水溶液的电导率高低相依于其内含溶质盐的浓度,或其它会分解为电解质的化学杂质。水越纯净,电导率越低。
水的电导率时常以电导系数来记录,电导系数是水在25°C温度的电导率。
由于生活饮用水不经过去离子纯化的过程,含有较多杂质,用软水或纯化水进行终末漂洗,可以降低水中含有的各种无机离子及其他各种杂质,确保器械的清洗质量,减少对器械、器具和物品的腐蚀。
【生产过程】
在高纯水的生产过程中,水中的阴、阳离子可用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及离子交换树脂技术等去除;水中的颗粒一般可用超过滤、膜过滤等技术去除;
水中的细菌,目前国内多采用加药或紫外灯照射或臭氧杀菌的方法去除;
水中的TOC(总有机碳)则一般用活性炭、反渗透处理。
       【理化指标】
电导率是纯净水的特征性指标,反映的是纯净水的纯净程度以及生产工艺的控制好坏。对于纯净水来说“纯净”是其最基本的要求,金属元素和微生物过高,都会导致电导率偏高。
所以,电导率越小的水越纯净。
【存储条件】
纯化水在4℃、15℃、25℃、35℃温度条件下储存,均出现随储存时间延长,细菌数先增后减再增加的趋势;在35℃条件下,储存24h,即出现细菌数超标(≥100cfu/ml)。
【水质监测】
纯化水监测一般来说监测电导率即可,监测频次为每周一次;
如制水设备是通过较长管道从其他地方将纯化水接入使用地时,则需要每天监测电导率;

【注意事项】

① 避免生产纯化水设备的离子交换树脂老化或毒化;

② 使用纯化水时,应注意贮存温度,温度过高,存储时间越长,易导致水中菌落数超标;

③ 关注纯化水电导率的监测,检测数据异常时,应立即查找原因;

④ 软式内镜清洗时,应注意生产纯化水所使用的滤膜孔径。

参考文献:

《中国药典》  2010版

WS 310.2-2016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 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 

《清洗用水对器械清洗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年第24卷第8期

《不同贮存条件规对纯化水质量的影响》中国消毒学杂志2014年第31卷第4期

23年感控plus V讲座   点击标题查看

第一讲:新冠病毒感染热点问题分析与解读
第二讲:新形势下,如何指导临床科室开展感控工作?
第三讲:感控工作的两次“急转弯”
第四讲:医院等级评/复审,感控条款分析解读
第五讲: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感控工作中的应用
第六讲: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
第七讲:感控如何参与病原学送检及抗菌药物管理
第八讲:如何做好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制度建设
第九讲:“八卦”感控史丨医院感染发展中关键人物及故事
第十讲:如何做好院感日常督导检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