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伤寒论》宜从何入手?

 一得斋主人 2023-05-24 发布于山西

《伤寒论》之难学,在于从何入手?不论是气化也好,方证对应也罢,研究的都是无形的先天,但深受现代医学理论影响的莘莘学子,更容易接受有形的后天。所以,咽痛、咳嗽、身体疼痛、心下痞等看的见摸得着的症状容易接受,逆气、水湿、阴虚、阳虚等看不见摸不着的病机很难理解。

六经的实质是先天,所谓六经气化,讲的是形成疾病之初的原因,而不是形成疾病后的结果。比如燥化阳明,燥就是阳明病的因,证候虽有燥热、燥烦、燥屎之不同,但只要是治燥就抓住了阳明病的先机。所谓方证,如桂枝证、麻黄证、柴胡证、白虎证、承气证,讲的不是汗出、无汗、口干、口渴、便秘等症状,而是形成六经病的证候,强调的也是病的先机。桂枝证不等于桂枝汤,柴胡证不等于柴胡汤。证中含因、因中有机,证下列方,方随证出,药随方列。第317条通脉四逆汤将息法云:“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可谓“方证相应”之肇源。

以咳嗽为例,作为医生,开出的处方要解决的是寒热、逆气、水湿、痰饮等形成咳嗽的原因,从根本上去解决病因,而不是用一个霸道的药去抑制咳嗽这个结果。所以说经方重因,时方重果。以现在世面上治咳嗽的中成药为例,咳速停糖浆、羚贝止咳糖浆、强力枇杷露、宣肺止嗽合剂、克咳片、止咳宝片、橘红化痰片、止嗽化痰颗粒、枇杷止咳颗粒等等,虽然也分寒热虚实,但有一个共同点,方中全部都有罂粟壳。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数日之内就解决了咳嗽这个看得见的症状,但没有解决看不见的证候,没有解决咳嗽的病因。邪气被敛于体内,之后随便一个诱因,如受寒、劳累、饮冷、嗜食辛辣,都会使邪气再次发作。作为医生,不应该急于批评患者,而是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方法是否有不对的地方。

《伤寒论》中所论述的病,不是肝病、心病、脾病、肺病、肾病,而是三阴三阳病。即使是与脏腑相关的症状,如呕哕、心下痞、胸满、腹胀、下利,也都归附于三阴三阳之下。这是一种什么思维呢?《素问·天元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寒化太阳,暑(热)化少阴,燥化阳明,湿化太阴,风化厥阴,火化少阳,人之六气病上应天之六气,此为天元大法。而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下应地之阴阳五行,此为地元大法。

所以,用五行脏腑理论解读《伤寒论》的人,虽然在理法上讲的非常圆融,但是无法用于临床实战。因为汉唐中医重先天,重无;后世医家重后天,重有;拿后天五行理论去学先天六气学说,总有个大坑等着你。这么说没有轻视后世医家的意思,金元四大家所创建的中医理论,如李东垣的补土法,立足后天脾胃之阴阳;朱丹溪的滋阴法,立足先天肾之阴阳,都是很厉害的地元大法。而学习《伤寒论》天之阴阳的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因为晦涩难懂,被束之高阁,放于伤寒例中,很少有人讲解。而且,天元大法也有弊端,详于气化,略于脏腑。很容易陷入玄而又玄的理论中出不来。

气化学说重视开阖枢,所以汉唐中医特别重视精气神,精气神不足,开阖枢机不利,就不能用气化之法,不但伤寒之法无法取效,针灸之法也无法建功。就会用到杂病部分,《金匮要略》虚劳篇讲的就是补精大法,精足则气足,气足则神足,精气足才能一气周流。

举例:以历代医家公认的六经提纲来看,太阳病的“脉浮、头痛、项强、恶寒”可从寒气入手;阳明病的“胃家实”可以从燥气入手;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可以从火气入手;太阴病的“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食腹自痛”可以从湿气入手;少阴病的“脉微细、但欲寐”可以从热气入手;厥阴病的“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可以从风气入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