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新昌数字报刊平台

 生机饮食养生 2023-05-24 发布于浙江
在新昌东端,古代有个三泾村。如今,则有上三坑、唐家、东田、庙前、桥下和三泾门口等村落。古代的三泾村在哪里?民国七年(1918)《新昌县志》载:“三泾,俗作坑,有罢山、龟岩。”又载:“干路通苏木岭,溪口又东至下三泾村五里,又东至上三泾村五里,又东至苏木,入宁海界。”由此来看,古代的三泾分为上三泾村和下三泾村。上三泾今名上三坑。下三泾位于上三坑下游五里,又距溪口村五里,那就是今天的东田村。    

  上下三坑住民以刘氏、俞氏居多。据《三泾刘氏宗谱》记载:三泾刘氏始祖刘忠仁,南宋初官至尚书、太师,致仕后,因海盗扰攘,自宁海县项岙卜居此地。    

  此地文物古迹众多,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位于东田、桥下村的真君殿和上三坑村的风雨桥。风雨桥最初叫落马桥,又名古松桥。成化《新昌县志》载:“落马桥,在善政乡十八都,上有楼五间。”此处应为“二十八都”,古代三坑一带属于善政乡二十八都。万历《新昌县志》载:“古松桥,在三泾。桥当宁台三水交冲之地。下叠以石,中铺以版,上架以屋,车舆可通,如登楼阁。都人刘炳倡议所建,人因其号名桥。”桥位于上三坑村中,东西跨单孔木构梁桥,全长15.7米,宽5.0米,矢高5.45米,径跨10.45米。桥廊用16根粗长原木呈前后双八字分四组斜向支撑,底端分插两边桥头,上端横梁联系,每组均分间格,横梁上纵向架长木为直梁,直梁上再横铺桥板形成桥面。桥面上部为木架桥廊,屋顶人字坡,檐高4.12米,五开间,明间3.5米,次间3.17米,其中两梢间跨过桥头伸展至路面,即桥廊荫被整座桥面,桥整体免受日晒雨淋之侵蚀。桥廊梁上有题字:“峕嘉庆拾玖年拾月吉,总理:国学生俞熠、刘正辉督造。”墨迹尚可辨读。由此证明,桥曾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建。宣统年间也曾修葺。    

  三坑真君殿,位于东田、桥下两村之间,是县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庙。古称五灵山庙,始建于明。万历《新昌县志》载:“五灵山庙在三迳,四围有金木水火土形,中祀石真君,前有云梯岩地,称灵异。”又据清乾隆二年(1737)《重兴云竹禅院碑记》述:“忆本庵建自大明天启丁卯(1627)”“颜曰五灵山,又号云竹庵。”碑尚嵌在真君殿壁间。另据民国《新昌县志》载:“真君殿,在县东三泾村。”殿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三进两厢,逐进升高。第一进为山门,有檐廊、戏台;第二进为穿堂,左右两侧为钟楼、鼓楼;第三进为正殿。戏台的藻井用14组螺旋形雕花板镶嵌结成,逐层缩小至顶,缩小比例准确,雕饰精致。清雍正九年(1731年)重建,中殿为民国九年(1920年)建筑,殿内祭祀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宗泽。三坑真君殿与沃洲山真君殿形成东西呼应。    

  三坑古民居众多,其中,庙前刘家台门最具代表性。据2001年《新昌文物志》载:“庙前刘家台门民居在巧英乡庙前村,共两进,头进面阔五间,两侧各有厢房三间,正厅明次间牛腿为透雕立鹤,耍头浮雕系三国中关公的故事,能辨认的内容是关公与黄忠比武、曹操赠马。二进梁架布局与头进相似,但牛腿图案内容却不同,明间檐柱牛腿为鹿含草,次间边檐柱牛腿故事为刘海钓金蟾,据居住此台门群众介绍,此台门系祖上所造,至今已有十三代。据此,建造年代不会晚于清乾隆。”    

  在清末,上下三坑一带宗祠、庵庙甚多。据民国《新昌县志》载:东田村有刘氏孝思祠、普济庵,桥下村有刘氏创垂祠,上三泾村有刘氏维则祠、俞氏贻庆堂和唐村庙、它山庙、真君殿,唐家村有无尚庵。    (唐佳文 撰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