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喂养,可能我们首先能想到的是母乳喂养,吃的问题,但如果妈妈只喂奶,只满足婴儿的温饱等本能需求,这就容易导致或影响ta长大成年后对食物和性所不能抵制诱惑。 比如有的人吃的很胖、很饱了,但还是抵不住想要吃的诱惑,这也许就对幼年时母亲与ta的养育关系没有建立、抱持不够不无关系。其实就如温尼科特所说:喂养从来就不是喂奶这回事。 当我们在喂养孩子的时候,与孩子亲密接触的时候,抱持ta、爱ta的时候,我们也才能够敏锐地感受和体验到孩子反馈给我们的爱,以及ta成长中丝丝变化的美妙。 比如妈妈在听到婴儿哭的时候,不是立刻抱起ta,把乳头塞进ta的嘴里,而是先应声ta,同时解开衣服,抱起婴儿,乳头就在婴儿一转头就能找到的位置,这个过程就是给ta等待、找到、发现乳头的时间,满足ta自我关联性的需求;就是要ta本能的需求达到最高潮,在此时一转头就刚好找到乳头,这种满足感能够促进ta的整合。此时,我们看到的就是ta会很快回到宁静的状态给出一个满足的表情。 又过了几个月,母乳喂养的妈妈们开始尝到被婴儿咬乳头的滋味,疼的时候甚至都想狠狠打他几巴掌,捏住ta的鼻子逼着ta松开口。但如果此时妈妈真的咬牙切齿、拧起眉头地对ta动手了,ta就会以为自己把一个好妈妈“咬”成了一个恶妈妈。 其实此时ta对“咬”是没有概念的,也不知道“咬”会是怎样的感受。如果妈妈说,那我被“咬”了之后就忍着,还是微笑着看着ta。那ta就会不知道自己是咬了还是没咬,还是咬的力度太小了,因为ta看到的是妈妈没有感觉,就会使ta对自己产生怀疑。 而此时,如果我们能像温尼科特所说:做一个真实的妈妈。在婴儿咬疼了的时候,我们真实地发出“哎呦”“疼”的叫疼声,ta可能会猛地被这叫疼声吓到而停止吃奶和咬,然后会观察妈妈的身体和表情的变化,紧接着ta可能还会再咬,会再次的“试验”和判断刚刚到底是什么情况?再咬了之后,如果妈妈还是同样的反应,ta就会笑,就会知道咬的不是自己,就会发现咬的是乳房背后是这个人,这个人就是妈妈,这样的咬原来会是让妈妈疼的,这样也就区分出了“我”和“妈妈”,也就是能区分“我”与“非我”了,也会知道原来自己的嘴巴是有力量的。这也就是ta的觉知、感受在逐渐形成,也有了自信的开始。 到了10个月左右的时候,我们会发现ta会扔东西了。扔了,让大人捡给他,他开心一笑再扔,要大人再捡给他,他会再扔。这反复的行为其实也是在传递着他该断奶的信号了,此时的他无意识的有想要逐渐脱离妈妈了,但ta是没有这种能力的,需要妈妈帮助ta做到,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般在孩子一岁左右时就要断奶的说法,一个是生理方面只靠母乳营养会不够了;另一心理方面,ta也有开始想要与母亲分离发展自我的各种能力了。 由上述我们看到,一个婴儿在早期养育中不单单是只要不缺吃、穿、物质就可以了,依恋关系的缺乏,没被满足,都能影响着ta今后成长过程中的某个方面的发展。 因此,避免喂奶真成了喂奶,喂养也成了喂奶这件事是值得重视的。 在充满爱的“喂养”中,如同温尼科特所说:母乳喂养不只是营养的所在、情感的所在,还有一个交流的所在。 当妈妈怀抱着婴儿在喂奶时,婴儿沐浴在妈妈温暖、慈爱的目光中,就是一种母婴关系的交流;当婴儿饿了或尿了,妈妈能敏锐地感知并帮助婴儿做好这些,就是一种母婴关系的交流。 所以,喂养绝不仅仅是喂奶。
|
|
来自: yyqf3rkg8ehw7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