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饮食文化旧貌

 常熟老李jlr5mr 2023-05-24 发布于江苏

作者:时萌

转自《常熟政协文史资料》第三十一辑

美食的追忆

最早的美食家大约是孔老夫子,这有他《论语》中所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证。人们讲究饮食,经过几千年实践的积累,已成为生活美学之一翼。我们从 《都城纪胜》《癸辛茶识》《随隐漫录》等古籍中均可看到美食的记载,如《梦梁录》中记述南宋杭州的面食店供应面条的品种就有二十多种,《扬州画舫录》也形容了各家茶肆点心的不同特色。

常熟是江南名城,物产丰盈,可由于岁月的推移,已有不少风味小吃和传统美食至今泯而无存,只能作追思回味的明日黄花了。

旧时店铺往往精心制作拳头产品取胜,如寺前街益泰丰的熏鱼,即将五斤以内之活青鱼切成片,放在铁丝架上,下燃木屑熏烘,反复将鱼片涂以各种调料,成后洒以甘草末,外皮黝黑,撕开鱼肉雪白,香酥鲜活,凤味特佳。县西街万和祥腌腊店每日下午供应熟盐水鸭,肉淡红、皮腊黄,鲜嫩无比,夏日则卖熟切火腿,牵精带肥,切得薄如纸张,以荷叶丝草扎成扁方包,为佐酒裹粥佳肴。

散书场时刻,“晚头点心”上市。记得有一种最好吃的叫“毛糕”,脂油块白糖加桂花铺满糕面,随买随切,甜香开胃。大同茶食店的著名产品为玫瑰猪油定胜糕,粗粉重糖,松而不糊,味腴可口。可到如今,专业茶食店一家也不见,老师傅陆续谢世,制作技艺也失传了

街头挑担叫卖的小吃也很可观,油片细粉、豆腐花、芡实莲心白糖粥之类不下几十种。其中最佳、至今失传的就是豆腐团:用汤匙在碗内搅滚咸味豆腐成团,嵌少许鲜肉为馅,小锅中以文火煮火腿脚爪和虾米鲜汤,豆腐团投汤片刻即取食,嫩、滑、鲜皆备,让人禁不住一添再添。

夏日,街头熟食担子曳着长声叫卖“鸡笃面筋,肠脏肚子……”大肠软烂,面筋蕴有鸡味,肚丝绝嫩,浇以虾子酱油更清爽可口。石梅翁家祠堂有一绰号“大扇子”的小贩专卖粉蒸肉和粉蒸鸡,肉是三层五花肉,鸡是收购农村的散养草鸡,拌调料粗粉以鲜荷什包裹蒸焖,肥嫩适口。吃客盛赞优质,每天老辰光听到叫卖即出争购,可这些美食至令皆已不见。熟食店市售大肠不烂,肚丝欠嫩,肉嵌面筋虽可自制,但难以买到纯正草鸡煲汤,粉蒸肉太肥太壮,没有蒸烂,老年人更咬嚼不动,嗟叹之余,只好大费功夫自制了。

记得小庙场旁边有一南苑馒头店,以板油剁细,加白糖搅拌成馅,制作“水晶芯馒头”,别有风味,为喜甜食者珍爱。石梅大肉芯馒头皮薄馅多,饱含露汁,制作蟹肉芯馒头,将带有露汁的蟹肉蟹黄与肉馅拌和,然后制作上蒸,出笼香味四溢。如今号称蟹肉芯馒头实是一般肉馅,只是在开口处放上两条小蟹腿作为装饰品而已,哪有蟹鲜风味?

常熟“爆青鱼宽汤面”苏沪闻名,“小肉鳝露拌面”亦为顾客欢迎,而今作料汤水均不如前,后者竞己成绝响。盘香饼与肉饺固然目下也有,但干巴巴的,油润不足,远逊往日。

当今物阜民丰,讲究美食理所当然,也体现我们生活情趣和生活品位的提高,可现今市食品为何多是“大路货”呢?是由于重于牟利而无暇精细制作欤?抑缺乏敬业精神欤?抑美食技艺失传欤?

温馨的小饭店

每当在宾馆、大酒店用餐的时候,面对满桌“新潮菜”,往往会情不自禁回忆起昔日的小饭店。它们都缺乏豪华的气派和精致的装潢,也无垂手而立的小姐们训练有素的服侍,而只讲究烹调菜肴的“味”,注重实惠,完全是平民百姓风格的。

这样朴实无华的小饭店也不计有多少,记忆得起来的有寺南街口的王家饭店,方桥的桂兴饭店,小东门的阜安桥饭店,横街的张家饭店,北赵弄的六马路、岳阳楼,南门的高半斋、四时春、五芳斋、春心馆。乡镇亦有,如东唐市的柏厅、杭邻馆,梅李、支塘等大镇也有,年代久远,记忆不及。

小饭店大都是一开间门面,而且厨房都设在沿门,你站在灶边小木栏杆外可以看着厨师放料烹饪,炒勺敲锅叮噹作响,走到附近就闻到喷香扑鼻,这也许就是旧式小饭店招揽主顾的良好方法。

饭店小,不尚浮华,专心致力于调味,且各店均有“拿手菜”。冷盆如马兰熏蛋、葱椒熏肝、白斩鸡,套肠切成薄片,肚丝绝嫩,浇以虾子酱油佐以麻油,还有糟鸭、鸡杂、瓜丁肉丝、蕈油拌豆腐之类,皆佐酒佳品。热炒有虾仁芙蓉蛋、虾吃蟹(蟹肉与河虾仁同炒)、炒蟹粉、溜腰片、响油鳝糊、椒盐樱桃肉、青椒肉片、红烧卷菜(将青魚内脏与青菜心同锅烹炒、味腴鲜嫩)。汤水有肠卷汤(大肠段和蛋皮卷肉切片)、榨菜肉丝汤、咸肉豆腐汤、三鲜汤、清笃黄鳝鸡块汤,起油豆腐汤中掺以虾仁、干贝、火肉丁、鲜肉丁、鲜鸡丁,尤具特色。

堂馆服务热情周到,如冬天菜冷了,可嘱他回锅温热;汤水鲜美醇厚者,可嘱加块豆腐重新烩烧,均不另行收费。大众菜尤其便宜,农民上城购物办事,往往一碗热腾腾米饭,一碗咸肉萝卜汤蒜叶飘香,所费有限,吃得舒服。二三朋友来此边点菜边吃,实实惠惠,价钱公道,决无被大宰一刀之虞。

现今有些人请客,舍豪华酒店而取小饭店,亦是比理。然而论实惠、讲滋味,已远逊于往昔小饭店了。

老式茶食店

茶食,当然是为品茗助兴的消闲食,似乎包涵着饮食文化的精练,颇有文雅的味道。

这种老式茶食店遍布常熟城乡约有数十家。城里较著者有益泰丰、大同、生禄、野荸荠、桂香斋、沈鼎成,东塘市有源大,梅李有陈日昇、大丰,前者还是道光年间创始的百年老店呢。当时,还有个存仁堂茶食业公所在河东街忠胜巷,“存仁”二字,可显其良好的行业规范,如今则一家也不剩,老师傅谢世,技艺失传,风流云散了。

茶食甜咸兼备,花色繁多。能记忆的有:肉饺、酒酿饼、熏鱼、熏青豆、寸金糖、浇切糖、斜切、小饼、松梅方、米酥、苏式月饼、绿豆糕、烘片糕、雪片糕、松子朝板糕、饭粢糕、猪油米花糖、冰雪酥、芝麻卷、桂花银条糕、蜜糕、拉糕、方块头糕、黄切糕、清水橙糕、菊花饼、玉露霜、东坡酥、小波勃、玉兰饼、玫瑰猪油定胜糕、袜底酥、魁元糕、酥糖、枣泥麻饼、枇杷梗、轻糖松子、杏仁酥、耳朵饼、扁豆酥、巧果、乌梅饼……从这极不完全的统计,已可见茶食之丰富多彩了。

据过去的茶食师傅谈,各种茶食的配料都各具特色,且制作的技艺亦很复杂,譬如看似简单的饭粢糕,其制作工序亦有粉碎、郁糕、上黄、划糕、蒸糕、倒正、开糕、烘糕、包装等九道工序之多。又如做寸金糖、芝麻卷,无论是捏、搓、拉、切,手艺动作讲究干净利索,稍有懈怠,就可能费料做僵。再如肉饺,现在市售的不如从前好吃,实际是制作油酥、配馅的技术不到位之故,象苏式月饼至今很少见,几乎是很少有人会制作了。

茶食的价格都比较大众化,而制作的精良却令人神往,如清水橙糕的酸甜柔糯,爽利生津,堪称极品。有一次翁同龢返乡带了些橙糕回京,放在上书房,光绪帝载湉偶而尝了一块,喜问翁师傅此种佳妙食品产自何处,翁氏一怔,心想若说此是食物定会指为贡品,百姓岂非又添一累,遂诡称此是治病药物,性寒,不宜主食,于是就糊弄过去了。

饮食文化,是许多年来靠劳动者呕心沥血、反复实践积累起来的,来之不易可丢弃却易,如今商家舍质量内涵而奇托于包装、赠品和促销,实是舍本逐末,值得反思啊!

作者简介:时萌(1926-2003),江苏常熟人,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中山中学、沙洲中学等中学教师,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及常熟高等专科学校教师、中文系主任,教授。194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论著《闻一多朱自清论》《曾朴研究》《中国近代文学论稿》《晚清小说》《中国近代文学大系·小说集》《春韭楼随笔》等。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