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徽芜湖:以人为本建设“芜小园”

 相逢就是缘 2023-05-24 发布于安徽

地方平台发布内容
安徽学习平台
2023-05-18
订阅
作者:花磊

随着城市建设的推进,城区高楼间、街道转角处往往会出现一些“巴掌大”的边角地、零碎地、闲置地,为了唤醒这些“家门口的沉睡空间”,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拥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在城市转角处感受生态宜居的温度,口袋公园的概念应运而生。

2021年12月7日,安徽省芜湖市政府主持召开人民城市建设相关项目推进会议。会议提出,结合芜湖市实际,充分利用拆迁地块、街头空地等,加大力度推进“口袋公园”建设。

2022年,芜湖市正式启动“芜小园”口袋公园建设,按照当年计划,到2022年底完成50个“芜小园”建设。

2023年,延续“芜小园”建设势头,芜湖市计划到2023年年底前,再完成50个“芜小园”项目建设目标,让全市“芜小园”数量达到100个。

以人为本 转角遇到“芜小园”

“通过调研走访,我们梳理出了'芜小园’选址建设的几个重点,一是要选在老百姓最容易接触到的地方,比如城市主次干道、街头转角、老旧小区等,二是要在选址中注入历史文化内涵,给新老芜湖人讲一讲芜湖的古往今来。”芜湖市城管局园林管理科负责人钱元元说。

口袋公园的建设工作由市区两级政府具体实施,芜湖市城管局作为全市口袋公园的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监督、协调全市口袋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工作,要想设计好,科学地选址是第一步。

“芜小园”与周边综合性公园相互补充、互为点缀,“见缝插绿”,是城市绿地和风景中“小而精”的重要节点。芜小园·志喜园就是这样一处典型代表,距离志喜园往北约3公里左右是雕塑公园,往北约2公里左右是西洋湖公园,这两处公园正好符合“有山有水有文化”的城市定位。

追溯志喜园原本的地点,就可以看出“芜小园”选址上的“以人为本”。

志喜园位于城市主次干道——弋江路和北京路的交叉口西南角处,附近有万达广场和多个大型居住社区,但建设志喜园前,这里草木茂盛却杂乱,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15分钟休闲生活圈建设目标,最终确定志喜园于此处建设。

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芜小园”项目建设的初衷,更是城市更新工作的目标。在位于弋江区的芜小园·利民园,记者见到了家住中江新村的市民徐至申,他和爱人推着婴儿车正在休息,车里坐着他们刚满7个月的小外孙。

“我们刚买完东西回来,走到这里有点累,带着孩子坐下来歇一歇,这里刚改造完时间不长吧,以前好像就是一处绿化,现在变化大,都快忘记原来的样子了。”徐至申说。

徐至申和妻子所坐的地方,就是2022年改造完成的位于中江桥旁的芜小园·利民园,位于利民路与九华南路交口西北角,面积约5030平方米。改造前为拆迁后覆绿地块,除了绿化功能外,基本没有其他功能。

此次改造中,“见缝插绿”地增加了蓝花鼠尾草、粉黛乱子草等观赏性强的植物,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利民园里,一条蓝色步道贯穿全园,成为设计主题,被设计人员称为“蓝飘带”,“蓝飘带”西侧为儿童活动区,红黄蓝三色交错的塑胶铺地、安全又有趣的滑梯、弹椅;“蓝飘带”东侧则为休闲区,保留了原有地块的香樟、朴树等大型乔木,将零散分布的大树通过绿岛的形式圈围成花坛,规整统一。同时,为增加游人休憩舒适度,利民园内设置了一处大型钢结构异形廊架,廊架下创意吧台的设计,为人们回归睦邻场景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市民围坐在廊架下,或畅谈,或独坐,不亦乐乎。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芜小园”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休闲空间、文化空间、健身空间,通过对城市街角、空地的微整形、微改造,让街巷的颜值大幅提升,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

因地制宜 “小口袋”聚焦“大民生”

“'因地制宜’是此次'芜小园’设计过程中,我们坚持的另一个基本原则。”项目设计方案负责人、中铁时代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杨阳介绍。

之所以要“因地制宜”,是因为每一处地点的实际情况都不同。每一个“芜小园”项目的选址,都要经过调研走访认证确定。

纵观已经建成或在建的“芜小园”会发现,很多是原来就有的街头绿地或是小型公园,比如芜小园·来凤园,芜湖市民亲切地称之为“北门大草坪”,但以前的大草坪只是一处“只可远观”的城市绿地,而在此次“芜小园”建设改造中,设计单位因地制宜进行了改造。

和其他一些“芜小园”一样,来凤园原址有不少大型树木,它们生长年份长,因此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便围绕这些园内的大树进行景观布置,打造乔木灌木藤本花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模式,实现了“人在林中坐、眼前尽是景”。

其实,不仅仅是来凤园,很多“芜小园”的设计中都保留了原有的大型树木,如朴树、香樟、雪松等,这些树木的保留,不仅体现了“微改造”的理念,更是因地制宜的生动展现。在对街头转角闲置地块进行打造时,则选用各类常见观花、观叶植物破硬植绿,通过人工造景打造可观、可看、可赏、可亲的城市风景。

特色绿植、主题花境、铺装更新、景观小品,通过这些造园手法的运用,对原有地块进行微更新,并融入“海绵城市”“十五分钟社区生活区”等科学理念,让老百姓不必远行,就能感受城市的美好。

“我们每一处'芜小园’的设计都体现了'因地制宜’的理念,以志喜园为例,利用地块原有的纵向自然高差,根据保留的香樟、栾树位置和周边居民需求,确定与规整人行流线,组织外部景观环境空间。”中铁时代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景观设计分院设计师丁瑞介绍。

再比如芜小园·晨曦园,它位于芜湖市十二中围墙外,通过分析并结合学生、家长等人群的行为特点,设计人员合理设计出游园动线,在园内分区布置廊架、座椅,打造观花步道,满足学生休息游园、家长接送学生停留观景等多样化、个性化游园需求。

“我们结合场地实际情况,还在一些园增加了运动场地的设计,比如在利达园、澛港园、迎客园,我们就设计了羽毛球、篮球等专门的运动场。”芜湖市城管局园林科相关负责人介绍。

方寸之间见美景,城市越发展,人们就越需要公园,特别是家门口的公园。在“芜小园”里,可以呼朋唤友,闲谈漫步、来场比赛,也可以彻底放空疲惫的身体,看着人来人往,听着欢声笑语,将所有的烦恼都抛诸脑后。

“有一条塑胶步道、有一片树林、有一块坡地、有一条水系、有一片草坪、有一条风雨连廊、有一个小广场、有一片运动场、有一片儿童活动场地、有一条林荫路、有简单的服务设施。”2023年,“芜小园”的规划建设将按照这“11个有”因地制宜进行打造。

来源:芜湖日报
责任编辑:沙佩 梁雨生 李琪 高梦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