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屈原与澧水”征文(十):从南、北澧水看高阳部落地迁徒……

 文山书院 2023-05-24 发布于湖南

                    高阳、伯庸新考

---兼论从南、北澧水看高阳部落地迁徙

    论到《楚辞》,必论及作者屈原其人其族。而这一课题在学术界争讼颇多,且时达2000年。前贤探赜索隐,多有启迪,足可为今人借鉴。然而,远去的古史终归茫昧,致使屈原族源地南北二说纷然杂陈,势必影响《楚辞》研究许多课题的开展。如其代表作《离骚》是《楚辞》首篇,而“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又是《离骚》首句,迄今,尚未见到有其正确诠释者,本文即仅此句,谈点浅见。

图片

               

首先需要讨论并弄清楚以下几个历史常识。

1、国家

中国国家是由部落向古国、方国、帝国“三步曲”演进发展而来。1〕“五帝”时代已进入古国、方国阶段。

2、姓氏与姓名

在古代,姓、氏有别,姓不可更改;氏可随着分封、官职而变更,则出现了一人多姓。今天,姓氏合一。在“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氏族部落,进化到用动植物等作为本部落图腾和族徽,人遂以图腾为姓。姓是“血缘关系”的标志。今天不少姓氏是源自古部落、国之名。所以,例如屈原祖伯庸之“庸”,就保留了很多相关的历史信息。

------------------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部曲与三模式》。2019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姓名学是传统国学文化的一部分。有本名、号名、字名等之分,本名多不使用,考究时应加以甄别。

图片

3、迁徙 

人都有降生地,但随着分封、官职更易,或迫于征伐、生计,与时迁徙,而降生地犹以更改,南北混杂,沿革不一。谨防一家之言和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史学观。

4、诸侯国

分封是中国古代一种政治制度。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 所知分封始于上古时代。始皇统一,实行郡县和王亲贵族、功臣分封双重制度。其分封地域曰“诸侯国”;相应一方君主称“诸侯”。

“诸侯”有二义:

“诸”:泛指诸侯国之多。《史记五帝本纪》载:“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 万虽是虚数,但可见证当时诸侯国之多,西周时诸侯国还有三千。

“侯”:泛指诸侯应具备的封爵资质。商甲骨文有“方伯”、“邦伯”词汇,“方”、“邦”乃方国;“伯”乃爵位。西周封爵有了详载: 爵位东“公、侯、伯、子、男”五等,《礼记王制》或前加“王”则是六等。爵位是政治经济权利的标志,便冠在其名前或名后,“伯庸”、“方伯”乃其范例。

图片

                                 二

屈原与楚同宗共祖。屈原亦是这样自诩:“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离骚》)。与《史记楚世家》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一致,其时代应是早期方国阶段。

西周楚武王熊通生子瑕。瑕封于屈地,遂以屈为氏。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下简称“二语”)是考稽屈原远祖唯一依据,前人考究,多有异同

高阳者:有持“炎帝”说:“炎帝似高空太阳故称高阳”,《白虎通义》附会太甚。有责怪司马迁者:“把北方帝颛顼和南方高阳合二为一了”,此乃虚论。

司马迁在《史记》里讲得很清楚:“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第)二(子)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璞,生高阳。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高阳是屈氏族大宗世系1]一世祖(建立世系的始祖),屈原是其已隔很遥远的苗裔。

图片

过去对“朕皇考曰伯庸”之句其“皇考”释义者甚多,有文统计了一下,多达30例以上,〔0〕归纳为是屈原:“父亲说”、“祖父说”、“远祖说”、“远祖的美称说”、“句亶王说”等等。但大多未见到各说之依据,又见于其释不够准确,无须讨论。

从字面而言,此句只涉及到四代人的关系。《礼记祭法》载:“(家庙)故立七庙: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孔疏》:“曰考庙者,父庙;曰王考庙者,祖庙也;曰皇考庙者,曾祖庙也……”。“皇考”是称“朕”者的曾祖父,全句义:“我的曾祖父叫伯庸”。此句若是出自屈原当时的现实语,“朕”就是屈原,“伯庸”是屈原曾祖父。此虽是“新说”,而是出自《礼记祭法》,那么,伯庸就是战国中晚期之际的楚人。因此,过去研究忽悠了对“皇考”的考稽,造成历史时空模棱,有文章并到早、中期楚史里寻找伯庸其人。则出现了伯庸是“句亶王”说,“楚王熊渠长子康封于庸而尊称伯庸”等等。有二点说不通:句亶王是西周人,时代极不符;句亶王是“王”爵,怎会尊称为低三等的“伯”爵呢?显然不妥。何况这时庸国被灭亡和易为屈氏已数百年,应无有“伯庸”之称呼。封爵是由周王所分封,被异国灭亡了的诸侯国是否还有享受政治、经济上的待遇,有待再研究。但庸有一点特殊的是庸与蜀、羌、、微、卢、彭、濮助周灭纣,周王看在庸其功劳簿上,庸能够终身享受封爵,期待学界共同探讨。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不是屈原当时的现时语,而是引用的是屈氏族史中的两语。其依据,在族史中一般的是用咏句颂扬先祖,其后裔易记忆和传承,在现代族谱中屡见不鲜。其二:族谱共祖世系愈高远,其裔孙愈多,其谱族则愈大愈望。而伯庸是屈曾祖父,显而不宜。其三: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在其咏句结构上“高阳”与“伯庸”都是蛮荒时代远相成对举。而高阳与屈原曾祖父成对举实在不恰当。

综上所述,伯庸是屈原父、祖父、曾祖父可能都不符合其历史事实,伯庸是屈氏哪一代先祖?无从考稽,暂只有期待着。

图片

            

在此,对庸国史作一简单梳理。

前人把“庸国”多与“容国”并论。容人初期活动在河北省容城县一带,曰“容成氏”。《路史》云:“古帝容成氏之后。”《列子》云:“黄帝与容成子居空桐之上。”《韩非子》曰:“有容成子”。

可见,容城氏应是客观存在的,“是高阳氏八恺之一的仲容之

---------------

[1] 大宗世系:指屈原父以上祖;自屈原之后裔谓之小宗世系。

”。(《集韵》)后来容部族演进为“仲容之国”。(《山海经大荒东经》)简称“容国”。

据此,在早期方国时代确有其容城氏,属于黄帝系部族集团的成员。“容成'殆即庸国先君’”。《殷商民族方国志》

庸通容,学术界已无所非议。

 庸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写作 《晋寿堂藏殷墟文字》),即作两“亭”字相向竖置。有卜辞去掉下亭作“  ”,右加“邑”为“郭”。《世本作篇》曰:“鲧作城郭。”郭通廓。“城”的主要防御措施是墙,造城工程就是筑墙,后遂以墙指代城。《说文解字》曰:“垣,墙也,从土。” 又《尔雅》曰:“墙谓之墉。”过去筑墙工艺在两夹板间载土夯实,谓之板筑法,《诗大雅绵》曰:“缩版以载”, 也是这样记载, 故出现了从“版”之“”。《尚书大传》曰:“天子贲(大)庸,诸侯疏杼。”“庸”字演进已定形。庸之本义,于此可知矣。

“庸”自甲骨文始,便有其单独的源起与有其字形演变规律,非是从“容”通假而来,却有可能相反之,“容”是“庸”通假而来。

庸之得名,必定有其民,“是本庸姓之国。”(王应麟:《诗地理考》) “伯庸”其名所知,庸国是“伯爵”之诸侯。高阳应该是屈原族记脉(世)系一世祖,伯庸是受封“庸国”的开国始祖。

庸国比楚国先崛起,商末,庸助周伐纣。春秋时期,庸在与楚争霸中,被楚连秦、巴所灭。

图片

                              四

拙文《再论驩兜国与南蛮国》一文中考稽了昌意之孙颛顼之子驩兜在湖南省澧水崇山的史实。

驩兜在《尚书舜典》等古籍里曰“驩头”、“欢头”“驩朱”等, “为人很恶,不畏风雨禽兽,犯(战) 死乃休。(《神异经》)  故驩兜其名屡屡出现在先秦文献里。驩兜部落进化为驩兜国后,入侵中原,誓盟缔约,在华夏集团内任臣,参与了尧禅让之大事的策划。(《史记五帝本记》)

淮河、荆州三苗作乱,尧舜“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史记五帝本记》)是南蛮立国之始,首君驩兜重返湖南澧水,1]地望今张家界市崇山,迄今,崇山有关驩兜活动遗迹和方志资料颇丰。

“颛顼生驩兜,驩兜生苗民”,故有“驩兜是三苗始祖之一”之说。(《山海经·海外北经》)

等诸多文献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大戴礼记·帝系》、《吕氏春秋.古乐》)“若(水)者,汝(水)也”(《索隐》)。今河南汝水临汝县曾出土了一具绘有《鹳鱼石斧图》的瓮棺,其鹳鸟嘴叼一鱼。严文明、郑杰祥等考古专家认为其图“是古文献中所载驩兜族的图腾,死者是驩兜族某一代酋长或首领”。印证了高阳出生和登帝前活动主要是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南部至湖北省边境之间。

图片

               

   从下面所披露的新材料来看,南阳西部与鄂边境非乃颛顼第一部族之地,主要依据是澧水。

    在今出版的国家标准地图上,南、北方各有一条名曰“澧水”的河流。二“澧水”词汇从字形笔划、字义完全相同,无有易讹和谐音之迹,并同出现在著名的先秦文献里。

“澧水”:位于今湖南省西北部。见于《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该水北之主源“发源于武陵西北侧,天门郡充县西历山,东过其县南。” (《水经注》)于桑植县东折流经湘鄂境宣恩、张家界市、澧县等十一市县。于津市小渡口

--------------

1]曹毅等:《多视域的南蛮国地望考》。《老区建设历史学研究》2017年12期。

“东折过作唐(安乡),又东折至下隽(华容) 西,东折入(江”, (《汉书地理志》)干流全程约500公里。

    “澧水”:又称“醴河”、 “拐河”。位于今河南省西南部。源出方城县西北郦山。《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十一经》载:“雅山,澧水出焉,东流注入视水。”《汉书地理志》载:“衡山,澧水所出,东至渥入汝。”流经方城、叶县、舞阳、郾城四县。干流全程100余公里。是淮水支流之汝水的子支流。

  二澧水相距千余里,何由同名,又何关系,迄今不见有文章论及。

二澧水是同时出现在先秦古籍中。《尚书》、《山海经》记事内容都是始于上古时代,都有悠久的历史,欲从记载的文献先后来判断孰前孰后,已无有可能,探知真正的第一澧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只好通过二水的规模予以判断。

南澧水,上、中游流经武陵山大峡谷。有支流350多条,其小者流程5公里,大者渫水流程165公里。澧水尾闾独流入长江。自古以来依澧水而名的行政区划有澧阳县、澧州、澧阳郡、澧阳军州、澧阳路、澧县、澧阳镇、澧阳村等等,二千年来无论行政区划频繁变换,一直没有更易过“澧”之名。

北澧水,全流程远次于南澧水支流渫水,其规模甚小。再考北澧水,本来是一条无名小河,是以其形状而俗称“拐河”。依“拐河”而名的行政区划有拐河镇,还有拐河车站、拐河中学等单位;而依澧水而名的则无有一例。又考虑到小河依大河名而名者则有可能,而大河依小河名而名者则没有可能。

通过上述比较,湖南澧水理应是真正的澧水。而河南澧水之由起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和因素考虑。

我们认为应与历史事件纪念、迁徙有关,尤其是后者。文章之首已论及,因各种原因,人类不断迁徙,在新居地侨迁置以旧籍地名,以怀念老祖地,用以慰藉思念故乡之心情,是人类普遍的社会心理学现象。亦与“堪舆术”(俗称“风水学”)有关。大山大川是帝王贵族分封、寝葬的身份象征,炎帝葬湖南罗霄山,帝舜葬湖南之南极九疑山,乃是其例。

庸人盛行上述迁徙风俗。庸国亡,一支庸人被迫徙往河南卢氏县,当地一小河命名为“滽滽之水”(《山海经中山经》),即《水经河水》注释所谓“庸庸之水。” 另一支庸人南逃落在了湘西,称其地为“大庸国”(前大庸县,今张家界市永定区),还有大庸溪、大庸坪等多地名。

又鉴于前文所引用的《再论驩兜国与南蛮国》,原以澧水崇山为其部落地的颛顼,向中原扩张,定都汝水,与中原抗衡,直至登帝。在这其间,将拐河命名为澧水,以志不忘南之澧水。

同时用历史、考古、历史地理、人类与姓氏、文字与语音等诸多材料应用于屈原、《楚辞》学术研究尚属一种尝试,质疑难免,大旨实在抛砖引玉耳。

-------------------

注释

[1] 大宗世系:指屈原父以上祖;屈原子之后裔谓之小宗世系。[2] 曹毅等:《多视域的南蛮国地望考》,《老区建设历史学研究》2017年12期。

图片

 [作者简介]

 (1973~)男,湖南省澧县文旅广体局副局长, 毕业于武汉大学文物博物馆专业。 研究方向:新石器、商、周文化。发表研究文章10余篇。

 (1975~)女,湖南澧县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副主任,研究方向:遗址博物馆陈列与讲解。

曹传松(1946~),男,湖南省澧县博物馆文博研究馆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是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楚文化研究学会理事,中国孔庙学会理事,湖南省考古学会理事。研究方向: 旧石器、新石器、楚文化等。发表研究文章30多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