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苓是天津人,现代职业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办者 ,也是西南联大三校长中唯 一留在大陆的。 ![]() 青年张伯苓 张伯苓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的专业是航海驾驶,他是班里最好的学生,每次考试都是名列前茅。1895年中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没有留下一艘军舰供张伯苓和他的同学们实习,只得在家闲居一年。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订租威海卫专约》。正在占据威海卫的日军,按约应当撤出,以便清政府接受之后,再行转让给英国。张伯苓随舰前往。交接仪式开始后,先取下日本的太阳旗,挂起清朝的龙旗,然后再降下龙旗升起英国的米字旗。张伯苓目睹这场'国帜三易'的接收和转让仪式,备觉屈辱与气愤,深感'自强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创办新教育,造就新人才'。这一年,他结识倡导新学的严修,共同开启了艰难的办学之路。从此,张伯苓以一个教育先行者的姿态出现在中国近代教育的舞台上。 ![]() 张伯苓 1903年,张伯苓在日本进行了4个月的考察,目睹了日本明治维新后的盛况,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1904年回国后,他和天津著名教育家严范孙成立了'私立中学堂'(南开中学)。1918年,张伯苓去美国学习、考察,在哥伦比亚大学进修了一年多的教育理论,年末回到天津后,就开始筹募办学资金。1919年九月初举行新生入学考试,私立南开大学宣告诞生。 1923年,1928年张伯苓又分别建立了南开女中和南开小学,并于1927年,1932年创办了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 1936年华北抗战形势严峻,张伯苓进行在重庆创办了被千百万重庆人赞誉为'人才的沃土,院士的摇篮'的南渝中学(后改名为重庆南开中学)。 南开系列学校,是张伯苓和严修创办的一系列旨在促进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学校。学校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为校训,并以'容止格言'为学生的仪容举止规范。 南开大学最著名的毕业生是我们的周恩来总理。周恩来1913年暑假考入南开中学,他品学兼优但家境贫寒。张伯苓十分赏识周恩来,并给予他许多关心和爱护,免去了周恩来的学费、书费、宿费,让周恩来业余帮助学校做些抄写、刻字的杂事。周恩来常到他家中去,师生俩经常就社会问题和国家大事进行讨论。 1917年中学毕业后,周恩来到日本留学一年多。1919年回到天津,正值南开大学成立,张伯苓准予周恩来免试入文科学习。 张伯苓的另一名学生梅贻琦后来是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从美国回来后在清华当老师,当了半年,不想当,就去找张伯苓诉苦。张伯苓说他,才当了半年怎么就知道没兴趣?接着回去教书。梅贻琦听老师的话,回去老老实实教书,才最终成为了清华“永远的校长”。 ![]() 老年张伯苓 张伯苓在半个世纪的岁月中,历尽艰辛,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创办这些学校的过程中,他都是白手起家,经费是从社会上一点点募捐而来。由于社会各界感念张伯苓办教育的赤诚,纷纷慷慨相助,募集所得数百万资金,他自己分毫不沾。张伯苓退休后,晚年完全靠3个儿子赡养。去世时房无一间,地无一亩,亦无存款,口袋中仅有6元7角钱。 ![]() 张伯苓与学生们(右一为邓颖超) 除了在教育方面的杰出成就,张伯苓还是奥运先驱。他是最早将奥运概念带入中国的人,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最早倡导者和奥林匹克精神的最早传播人,也是力促刘长春首个参赛奥运的主导人物,被誉'中国奥运第一人'。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组织召开体育协进会会议,申办第15届奥运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申奥活动。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感慨万千:'这个首次在北京举办的盛会,将圆一个中国人--张伯苓先生一个世纪以前表达的梦想。' ![]() 张伯苓题字 张伯苓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教育过程中,他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重视美育教育,通过戏剧、音乐、环境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当前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为天津人,他总能以一口天津话激情四溢地鼓舞年轻人。他说:'中国不亡吾辈在!''每个人都要自强,只要人人有了自我,中国就亡不了。我们必须有这么想的气概,不管人家怎么说,自己要有这种信念!'他的激情影响了许多年轻人的选择。 张伯苓作为南开的创始人之一,一生对南开中学怀有特殊感情。但他被婉拒参加南开的校庆典礼,却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憾事。1950年10月16日晚,南开中学的一位老师找到张伯苓的儿子,大意是不要让校长去参加第二天的校庆。第二天早上,张伯苓临出门前,儿子说:'外面下雨了,爸爸您还是别去了,他们不太欢迎您去。'张伯苓听出话中意思,脱下雨衣说:'好,既然下雨了就暂时不去吧!' 1951年2月,张伯苓在天津家中病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