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沭县第二初级中学2021级(3)班 田源 
腊月凛冬,家中闲坐,灯火可亲。我读完了余秋雨大师的《文化苦旅》,时而踱步良久,时而远眺飞雪,且听风吟,心中不觉有种种感慨。 【描述阅读场景,引起下文】 首先浮现的,不是对历史的感慨,也不是对自然的向往,更不是无病呻吟,而是一个问题:什么是文化? 【通过设问,引起思考】 余秋雨在《考古上海》中这样解释,“文化是指人在地点与时间上的生态共同体”,他还进一步阐述了什么是生态共同体。这个回答点醒了我,引发了我对文化的进一步遐想,让我对历史、社会进行深深的思考,并让我得到了另一个问题的答案。 【先解释散文集中的“文化”内涵】 何为名胜古迹?答曰:“文化与自然的碰撞。”它们是生态文明的产物。对的,当余秋雨对道士塔而悲、对阳关雪而叹、对天一阁而感、对喀什城而思时,他正在探访一种生态文明,正在探访古老文化的核心。而他是怎么探访的?题目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苦旅。旅游的形式,苦味的感觉,一苦道出千万事:百多年前,一批批珍贵的经卷,正在流亡,向着外面的世界,这是中华文明血液的流出;数个世纪,明人范钦沥尽心血创造的藏书阁天一阁不断地被损坏;数千年之间,江南名城苏州,正一次又一次的被灾难洗礼。更悲的是,国人在近代之中文化方面的愚昧与不自信,几次列强侵华战争中文化的流失……余秋雨在“苦”字上以少墨着重彩,一如这人生之旅,有苦有甜,等风起时,我自直面苦难,即使是跳进深渊。他于造访中哀叹,于探寻中哲思,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他最后一点少年英气。【事实充分、典型,语言生动、典雅】 【选取典型事例,阐述“文化”与“自然”的融合】 自然与文化的碰撞,是人类给自然的造化,是自然给人的礼物,人基因中的文化密码自然会“破译”出其中的文明奥秘。我曾到过家乡的北沟头遗址处,本以为那里会有宏伟的博物馆亦或矗立着高耸的纪念碑,但那里却像家乡任何一处耕地一般,没有任何与众不用的痕迹。在我看来这样反而甚好,任何大规模的改造都是对原始文化的亵渎,都是一种“狗尾续貂”,只会让游人被动地接受种种厚重的历史,就像书中的鸣沙山与月牙泉,不被现代文明所打扰,作者也说“动用哪一个藻饰词,都会是对它的亵渎”。 【借助类比,阐释文化与自然融合的意义】 悠悠历史千般事,浩浩长河万顷波。面对众多名胜,连诗仙李白也不禁折服于庐山瀑布,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少陵登上五岳之首,不觉吟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刚从黄州突围的东坡,看浩瀚长江,心潮澎湃,挥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文化苦旅》,正是对余秋雨访问名胜的记录,访问历史的记录,访问文明的记录。作家贾平凹曾评价它为“得风气,开生面……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不管外界的流言蜚语,余秋雨却独守心中的那份执着,就这一点来说,我的敬佩感也已油然而生。 【用古代文人的表现和当代作家的话语,进一步引证文化与自然融合的必然性】 山的这边是春风十里,鸡鸣茅店;彼岸却人迹轻霜,走在彼岸的余秋雨心里却是波心冷月。【巧妙化用诗词名句,盛赞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生涯】 余秋雨还将不停地行走,追随苦的脚步,祭奠一点点消失殆尽的中华文明。 【运用文学语言,描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探索之旅】 (指导教师:王春利) 这是一篇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文学述评。小作者重点抓取了散文集所蕴含的深邃的思想内涵,从文化与自然的角度进行评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部散文集的高度赞赏和对余秋雨先生的由衷敬佩。一、精要的思想评述。有道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文章评述的对象,是余秋雨先生所著的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凭借山水风物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其中囊括了思想、文化、民俗等甚至更多方面,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如果面面俱到,往往会大而化之,让人不得要领。小作者重点抓取了其中“自然与文化的碰撞”进行评述。文章一开篇,小作者从“文化”的内涵,引起“名胜古迹”的思考,用“文化与自然的碰撞”引起评述。“当余秋雨对道士塔而悲、对阳关雪而叹、对天一阁而感、对喀什城而思时,他正在探访一种生态文明,正在探访古老文化的核心”,作者从原作中提炼出了四种场景,用“悲”、“叹”、“感”、“思”四个动词,以点带面,概括文集的思想精髓,阐释文化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余秋雨先生的苦心探索。文章开篇,起笔不凡。“腊月凛冬,家中闲坐,灯火可亲”,描述阅读场景,三个短句,十二个字,季节、动态、感受简明扼要,一目了然。结尾部分,“山的这边是春风十里,鸡鸣茅店;彼岸却人迹轻霜,走在彼岸的余秋雨心里却是波心冷月”,用高度浓缩的语言,描述丰富多彩的场景,令人想起了宋朝词人姜夔的《声声慢》描述的场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想起唐朝诗人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古代诗词中的名句,被小作者巧妙地嵌入自己的文章语言中,既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又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趣味。文学述评属于读后感的一种,不过它不重在写感想、感悟,而重在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表现艺术或作者情况进行分析、鉴赏、评价。对阅读文本的深入、全面解读是前提,选择某个角度,提取某些关键内容进行述评,从而表达自己的看法,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一定的文学素养,理性的思考更为关键。作为一名初中学生,能够占到一定高度上,对名家名作进行评述,充分展现了该同学的文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