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电影人生

 皮皮中尉 2023-05-24 发布于河南

本文导读:

我很荣幸能和电影作伴,继续自己的“电影人生”,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和我一样,爱上电影,拥有自己的电影人生。


二十多年前读本科时,因为寝室中那台14寸黑白电视机,我曾被室友授予“电影资料库”的绰号,让我很是得意过一段时间。


事情是这样的。世纪之交的大学寝室还没有完全进入互联网时代,所以能从毕业师兄那里“继承”一台不知过了多少道手的黑白电视机,就是我们八个大小伙子的福音,可以赶在十点半熄灯前看球赛转播,也能看看娱乐节目。我记得当时上海电视台每周六晚上九点会准时播出一部故事片,国内片是主旋律电影,外国片则都是出自上译厂的经典译制作品。

每逢转台转到电影,我只消听上几句台词,几乎头也不抬就能报出电影片名,甚至还能背诵出后面的大段台词,这项“技能”可把大伙儿唬得不轻!以至于后来每逢放电影大家都会下意识地问我,“快说快说!这是哪部电影?我们就不信这些电影你居然都看过!”我自然也不甘示弱,每每让大伙儿惊喜不已。就这样,“电影资料库”这个绰号很快传遍整个宿舍楼,让我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小名人”。

后来,我渐渐发现了自己“成名”背后的真相。像《闪闪的红星》《南征北战》《生死时速》《亡命天涯》这些电影大家都看过,区别就在于他们只看过一遍印象不深,而我从小养成的习惯则是有机会就重复看很多遍,往往听一段配乐或者两句台词就能搜索到记忆片段。更重要的原因是,我的小学中学时期受益于父母的“宽容放任”,家里有录像机和电影录像带,每个周末还能看上好几个小时的电视,比起那些住校多年与电影绝缘的室友自然有更多优势。

原来,这根本算不上什么技能,“电影资料库”的名头也其实难副,不过是我童年少年时的兴趣爱好在彼时有了展示机会。不过,这起码证明了一点,我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发烧友,从儿时一直“烧”到了现在,我的人生也算是一种“电影人生”。

我记忆中关于电影的最早记忆,就是身边坐满了身着蓝色或者黑色工装的叔叔阿姨们,他们望向银幕的眼神专注又带着笑意,一个看电影太过投入的叔叔还不小心被烟头烫了手。银幕上的人是身穿僧衣剃光头的李连杰,他练武的动作潇洒干练,令我眼花缭乱,引得大伙儿鼓掌叫好不断。那是影片《少林寺》,那时的我还没上小学。

小学时最令人开心的则是学校包场看电影。虽然那时的电影院比不得如今的院线,也没有爆米花零食可以消遣,但不重要,只要能和小伙伴坐在一起度过两个小时,从头到尾欣赏一个故事,就绝对过瘾!我们曾震惊于《血战台儿庄》中国军人的死伤枕籍,惊叹于《神鞭》出神入化的“辫子功”,曾为《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的搞笑场景乐个不停,也经为《汪洋中的一条船》里男主人公的不屈不挠流下热泪……

记得有人说过,不同的人看电影感受也不同,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成年人看电影往往是拿别人的故事浇自己心中块垒,孩子们看电影则喜欢区分好人坏人,服装设计师关注的是电影中时装,厨师则尽心观察影片中的宴席菜肴。至于我,看电影似乎更注重别人讲故事的手法。

我眼中的一部电影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写作课,好故事让我经久难忘,别致的故事让我眼前一亮,即便是众口一词的烂片似乎也会有亮点,否则也不至于耗费资金搬上银幕。所以我的看电影也就从找乐子变成了找门道,从娱乐方式变成了持久的爱好。

或许正是因为喜欢的缘故,我在攻读汉语言文学专业时还经常去蹭其他系的专业课,比如广电传媒系的电影赏析课。也正是在资深教授细致缜密的分析引导下,我意识到看电影的观众与电影人之间的不同,隐隐然生出调换专业的想法,打算就此投身影视制作行当,去当一名专业编剧。

好在当时广电传媒系高昂的学费和影视圈高高在上的就业门槛劝退了我,让我就此把电影当成一门爱好。也好,尽管自己从事的是别的营生,但并不影响我继续蠢蠢欲动,时刻想写出不错的剧本,就算如今没有大段时间去构思,起码也能通过写写影评聊聊别人的故事来预热。我的“电影人生”能够继续,可能还要感谢自己当年没有真靠这一行吃饭,一旦入了行,兴趣跟谋生就成了两码事,很多事情就难以预料。

如今,我站在一个纯粹电影发烧友的角度,还是希望大家能抽时间多看看电影,尤其是多看好电影。因为电影这门艺术的精髓就在于对生活的热爱,因为热爱生活,编剧才能焕发无穷的动力去观察生活,然后写出动人的故事。仅就这一点而言,看电影就对于提高孩子的语文程度和讲故事能力具有很多益处。

首先,好电影总是具有强大的爆发力。一部好电影的问世,一定建构在内容生动、气场强大的剧本亦或原著之上。而促使作者写出这个好故事的动力,一定是对生活强大的观察力。比如《饮食男女》,能从一个大厨的角度观察思考生活,能把寻常可见的烟火气、人人都熟悉的家庭生活塑造出令人深思的故事内核,就离不开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同样的道理,观察得足够多,才会推动作者产生更加丰富的思考,进而把思考代入细节,通过情节设置尤其是人物对白产生足够的冲击力爆发力,让观众记忆犹新。

在我个人比较推崇的影片《无耻混蛋》中,导演昆丁·塔兰蒂诺就把台词的爆发力运用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无论片头纳粹上校与收留犹太人的农夫间的对话,还是中段纳粹军官与乔装成纳粹的英国特工的言语交锋,无不先抑后扬、步步惊心,一点一点显露杀机,最后骤然掀起冲突最高潮。这就是把语言爆发力用到极致的表现,绝对值得文学爱好者借鉴。

其次,好电影总是具备写作的创造性。讲故事除了前因后果如此这般的手法之外,如果配合上属于电影的光影艺术,就会生出很多新鲜别致的讲述手法,直至出现“蒙太奇”这样完全打乱时空顺序的“天花板级”方法。当然太过新奇的讲述反而会削弱故事的感染力,而在观众欣赏框架之下进行创新凸显多样性,就显得很有必要。

比如围绕一个事件展开多重叙事的《罗生门》,再比如将相关故事情节拆开错放的《低俗小说》,再如以梦境将故事情节嵌套叠放的《盗梦空间》,无一不是打破传统叙事手法展开革新的大胆尝试,而且效果不错。其实这些影片仅仅停留在剧本阶段,就是一部手法新颖的好小说,完全有资格成为写作课的典型教材。所以看这些影片,对写作能力提高一定会有所裨益。

最后,好电影总是具备思想的深刻性。讲故事的宗旨是为打动人、影响人进而鼓动人,所以一部好电影注定是富有深刻思想并能启发众人的深刻故事。而这个深刻绝不会来自无病呻吟或者高喊口号,注定来自对故事细节的精雕细琢,以及编剧导演对观众欣赏习惯的把握。

讲述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历程的《大决战》,就堪称以细节诠释思想的经典之作。虽然观众在观影前都知道“三大战役”的结果,但唯有通过影片才会理解敌我双方在军事实力、政治思想乃至经济建设方面的截然不同,才能感受到敌人的分崩离析矛盾重重与我方的同仇敌忾万众一心,进而懂得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刻道理。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以小见大,而电影艺术正是通过对无数小的细节的堆砌再造,诠释出相对更大给更广阔的理论来。

电影这门艺术汇聚了语言文字、视觉呈现等多种艺术门类,更是标志人类讲故事讲道理最高境界的艺术。我很荣幸能和电影作伴,继续自己的“电影人生”,也希望越来越多的朋友和我一样,爱上电影,拥有自己的电影人生。

END



小编其人

小皮流流(另一网名:皮皮中尉):现为某主流媒体主任编辑,“天涯文学”签约作家,“360个人图书馆”原创达人;在本职中品味业务骨干的充实,在读书写作中聆听先哲的教诲,在陪伴妻子女儿的过程中体会最纯真的快乐。

历史推荐

罗振宇是骗子吗?

家有小女  自在欢喜

写作,绝不苟且

听说“小升初”改摇号了,我送女儿进了语文辅导班

家庭教育的难度,;绝对超乎想象

父母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中最好的教材

小小说:《噩梦》

阅读能力,才是响当当的硬功夫!

为什么方鸿渐的女人缘这么好?

每周一至周五晚20:00,咱们在“铭语铭言”不见不散。

关注公众号

鼓励支持小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