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专题训练------语言篇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感遇 陈子昂 苍苍丁零①塞,今古缅荒途。 亭堠②何摧兀③,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④起,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注】①丁零: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唐时称回纥。②亭堠:边境守望的城堡。③摧兀:险峻貌。④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 1、请简要概括本诗的语言特色,并举例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省城急报① 袁宏道 黄鹄矶头红染泪,手杀都堂如儿戏。 飞鞍叠骑尘碾尘,报书一夕三回至。 天子圣明臣敛手,胸臆决尽天下事。 二百年来好纪纲,辰裂星纷委平地。 天长阍永叫不闻,健马那堪持朽辔。 书生痛哭倚蒿篱②,有钱难买青山翠③。 【注】①省城:湖北武昌,作者系湖北人,当时告病家居。急报:紧急上报皇帝的突发事件,指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以朱蕴珍为首的皇族哗变,杀死湖广巡抚赵可怀事。②蒿篱:蒿草编成的篱笆,指隐者、寒士所居。③买山: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此处指避乱。 2.这首诗语言凝练生动,请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面小题。 午日①观竞渡 边贡② 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③。 云旗猎猎翻青汉④,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注】①午日:端午节这天。②边贡,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③木兰舟:这里指龙舟。④青汉:云霄。 3.边贡的诗以富有文采为时人称许。请赏析其颔联的这一语言特点。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4.本诗与初中所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两首诗的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苏秀道中【注】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 5.这首诗的语言有何特色?在感情上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何关联?请简要赏析。 六、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胡无人行【注】 〔南朝·梁〕吴均 剑头利如芒,恒持照眼光。 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风霜。 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 【注】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生活和征战之事。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通称歌行体。 6.这首诗语言不追求华丽,但诗人还是十分注意词句的精心提炼加工。试举两例作简要分析。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7.这首诗大部分语言通俗易懂,请以尾联为例,简要分析。 八、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 戴复古①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是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 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②,旋簇着③、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一生未入仕途,生活清苦。②团栾,此处指圆桌。③旋簇着,很快地铺设着。 8.这首词语言亲切自然,请简要分析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案 1.①本诗语言质朴劲健、沉郁悲壮。 ②诗人用“苍苍”“荒途”等词语,表现出边塞的荒凉;用“暴骨无全躯”“汉甲三十万”“沙场死”等描写战场情境,语言质朴有力。 ③用“黄沙漠南起”“白日隐西隅”描写阴沉凄凉的景象,充满低沉抑郁之悲。“但见”“谁怜”相呼应,发人深省,语言沉郁,蕴含悲壮之气。 2.(1)表现:①以“红染泪”三字概括宗室哄变造成的惨状;②以“臣敛手”来形容大臣不劳费力;③用“辰裂星纷”来比喻纪纲之败坏;④又以“健马”“朽辔”来比喻国家的命运;⑤用“买山”的典故表明无处避乱归隐等。 (2)效果:这些词句化繁复为简练,变抽象为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整个时局的忧虑、痛心和失望。 3.①使用叠词,“猎猎”形容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嘈嘈”形容鼓声粗重,拟声逼真,节奏感强。②比喻恰当,以云喻旗,鼓声如雷,细致描绘了参与竞渡龙舟的装饰,凸显了赛龙舟的热闹场面。③巧用夸张,云旗翻飞于重霄,如雷鼓声震动清流,在夸张性描摹中展示了龙舟竞渡的浩大声势。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5.全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如“不愁”“且喜”“何况”等词语,简单明了,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全诗化用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意,表现出诗人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的可贵精神。 6.(1)如“铁骑追骁虏,金羁讨黠羌”带有对仗的特点,尽管没有直接写展示形象的字句,却以一当十,通过坐骑反衬出战士的形象,使之活生生地现于眼前,文字精练而得当。 (2)如“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两句,运用卧薪尝胆的典故,语言精练,笔力雄健,铿锵有力,内涵丰富,把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为国效忠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3)如“铁骑追骁虏”中“追”字用得精当。诗中丝毫没有出现战斗胜败的字样,但一个“追”字,立刻使人领悟到战士是打了胜仗,敌人是大败而逃了。 再如“胡地早风霜”的“早”字写得精当,仅仅一个字就把北方边地的气候特征,冰雪严寒的时间之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体现了诗人锤炼语言的功力。 7.尾联虚词“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浅切平易,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表达出不矫饰的自然之乐。 8.①运用清新的口语、俚语,如“说着”“没个”“安排我”“煞远哩”“抵死”“枉把”等,绘声绘影,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读之感到特别亲切。 ②结尾处“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以问询点唱作结,给人面对面交流互动之感,读来有亲临其境之感。 ③以简洁的白描式语言(简净的语言),如“簇簇酒肆歌楼”“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等语,对都市佳节酒肆歌楼加以描绘,生动勾勒凡俗市井生活,读来很有亲切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