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勿贪其非有 守廉洁之操

 金浦茶馆 2023-05-24 发布于福建

《漳州史志》杂志近日发表了笔者写的关于漳浦先贤、清宫太傅蔡世远的家规家训的研究文章。文中写道:

漳浦先贤蔡世远把家规家训与齐家治国融为一体,他制定的家规家训,要求族中子弟严义利之辨、守廉洁之操,并且以身作则,终生践行,成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一位典型人物。另外,他在撰写族谱时,将“勿贪其非有”列为族训。本文以蔡世远“勿贪其非有”“守廉洁之操”的两句话为题,阐述家规家训与为官之道之间的密切关系。

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在传承家风、家教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责任和担当,正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

不贪为宝,清廉最美。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何愁天下不太平!附:发表文章的文图

勿贪其非有  守廉洁之操

——漳浦先贤、清宫太傅蔡世远的家规家训

 严利人

一村两帝师,叔侄皆廉臣。清朝初期,漳州府新出现一个小山村,就是漳浦县梁山之麓、清泉岩脚下的下布村,现为大南坂镇下楼村下布自然村。这个蔡姓居住的小山村,堪称是学霸村、孝廉村。

下布村地灵人杰,英才辈出,出了一大批学霸、一大批孝廉楷模。蔡世远的祖父蔡而煜重视教育,在当时偏僻的小山村,积极兴办私塾,对子孙后代传道授业。后来,蔡而煜的儿子蔡璧、孙子蔡世远、曾孙蔡新等先后在此办学。梁麓书院(储社学馆)声名远播,人才辈出。自蔡而煜举家从县城西湖迁居下布以后,他家百年来共出了10位进士、45位举人,为政清廉、为民爱戴、为后人景仰的不泛其人。其杰出代表蔡世远、蔡新叔侄,清廉正直,奋发有为,分别成为乾隆、嘉庆父子在藩邸时的好老师。

蔡世远(1682—1733),字闻之,号梁村,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一代宗师、理学大儒,清代闽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乾隆皇帝十分敬重的老师。

蔡世远因主持全国一流的鳌峰书院,教绩彰显,受到朝野赞誉。雍正元年(1723年)奉特诏入京,授翰林编修,入直上书房,累迁侍讲、右庶子、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雍正十一年正月初九日病逝京师,雍正下谕,赐祭葬。乾隆追赠礼部尚书,晋太傅,赐谥文勤,诏令入祀贤良祠。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

总书记20161212日在京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说:“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再次突出了家庭、家教、家风的重要性。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他看来,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旨归,在传承家风、家教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责任和担当,正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家规家训文化的时代价值,进一步浓厚传承优良家风、弘扬清风正气的氛围,用好的家规家训来涵养好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漳浦先贤蔡世远把家规家训与齐家治国融为一体,他制定的家规家训,要求族中子弟严义利之辨、守廉洁之操,并且以身作则,终生践行,成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一位典型人物。另外,他在撰写族谱时,将“勿贪其非有”列为族训。本文以蔡世远“勿贪其非有”“守廉洁之操”的两句话为题,阐述家规家训与为官之道之间的密切关系。

蔡世远的家规家训体系完整

蔡世远学识渊博,勤于笔耕,他的著作有《二希堂文集》十五卷,《鳌峰学约》、《朱子家礼辑要》、《合族家规》各一卷,《性理精要》、《历代名臣言行录》、《古文雅正》、《汉魏六朝四唐诗》各若干卷。其中《学约》、《家礼》、《古文雅正》及与著名学者朱轼共订的《历代名臣、名儒、循吏传》等刊行于世。他所著的《二希堂文集》,其学生皇四子弘历(乾隆)亲自为之写序言,赞誉有加。《二希堂文集》、《古文雅正》收入四库全书。他的著作有不少教导训示子侄的文字,形成家规家训完整的体系。

清代社会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训俗遗规》一书,由清代著名的清官、名臣陈宏谋辑,书中专列“蔡梁村《示子弟帖》”章节,收入蔡世远的寄示长儿、示族中子弟、跋祖祠规条、丧葬解惑附共四篇文章,长达3400多字。陈宏谋为之加按语:“人所以异于物者,惟此论理耳。人苟事事从伦理上着想,则生平必无悖理伤道之举。兹帖所言,无非以伦理为重。而明义利,培心地,精实切当,子弟之良药也。梁村先生,操行笃实。学术纯正,为理学名臣。凡所著述,动关教化。读二希堂集,可以得其概矣。”给予高度评价。陈宏谋与蔡世远是同时代人,陈于雍正元年中进士,蔡于同年奉特诏进京入直上书房,同朝为官有10年的时间,因而陈宏谋对蔡世远的人品、才学有深入了解。

在跋祖祠规条中,蔡世远写道:“人有常业,必兴其家。忠厚居心,天必福之。勿以气凌人,勿贪其非有,勿为赌荡不法之事,勿为游手无常之人。”这些要求与蔡世远的家风,与他父母的教诲是完全一致的。他的妈妈常常为儿子讲述先世旧事,教诲勉励他居身做人的根本。诲子自家乡以至居官,谆谆告以大义,常说:“汝等须诚以物(物这里是指自己以外的人或跟自己相对的环境)躬,谦以待人,廉以养德,毋以诈御物,毋以气加人,毋取一毫非分之取!”她教育儿子必须诚恳恭敬地接人待物,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以廉洁的行为修养道德,不以欺诈的手法骗取财物,不以怒气加于别人,不拿取非自己应得的分外钱财,哪怕是一毫钱!她为儿子划出做人做官的底线,对清廉的要求态度鲜明,斩钉截铁!世远每月领取俸钱或有其他收入,拿回家时妈妈都要认真询问,弄清钱是哪里来的,告之以正当来处,她才高兴地说:“我要求你们即使吃菜根也不要忘记先人的遗训!”还说:“我最厌恶先私而后公者,虽富没有什么可羡慕的!”

康熙五十九年秋天,任鳌峰书院山长的蔡世远在《庚子秋帖示族中子弟》一文中写道:“数年来,集族中众子弟在家庙课业,勤励有加。今秋闱在即,累累佳篇,吾何能不快然!然文章特一端耳,立心、制行更为要著。愿诸子弟笃伦理之际,严义利之辨。现在居家处世,何若将来居官理民,何若醇此孝恭之念,守其廉洁之操。今日强毅立志,终身守此不移。盟之幽独,质之鬼神,则更获天人之祐助,非徒科名可必也。”(《四库全书》文渊阁版,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第1325册814—815页)

蔡世远此帖就是根据祖训而为后辈订立的家规家训。文中肯定,数年来族中子弟在家庙中读书很勤奋用功,写出了很多好文章,乡试就要举行,很是高兴。但是他认为,写出好文章仅仅是一个方面,立心、制行更为重要。但愿诸子弟忠实于人伦道德之理,按照社会行为规范,遵守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严明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现在居家处世,如同将来居官理民,醇美此孝顺恭谨之念,守其廉洁之节操。今日刚强坚定有毅力地立孝恭、廉洁之志向,一辈子守此不移。在幽独的地方自个儿盟誓,让鬼神做证明,就会更加获得天人之祐助。能做到这样,则不一定非要取得功名而当官。文中还写道:“更愿诸为父兄者,各宏裕其量,洗濯其心,去其斤斤、沾沾、卑卑之念,常存此蔼然恻然惇然之心。”“凡所谆谆非迂阔之言,皆肝膈(即肺腑)之要也。”洗濯其心之语,出自朱熹的名言“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恶,如沐浴其身以去垢”,人们洗涤自己的心,就像洗澡一样来除去坏思想、肮东西。蔡世远赤诚之心,肺腑之言,跃然纸上,令人感动。

当时蔡世远在家庙中自费设立的学堂,世远子长汉、长沄及侄准云、溎、新等并读其中。蔡新时年14岁(文中均为虚岁),聪颖志于学,世远特别钟爱,寄予厚望。后来,18岁的蔡新参加漳州府试,以笫二名的优异成绩考中秀才。此成绩可为“累累佳篇”作证明。蔡世远看到晚辈这样有才华,自然是十分欣喜,有感而发写了这个帖子。这些子侄后来大都考取功名,担任重要职务。他们都能守其廉洁之操,居官理民,奋发有为,这与受到长辈世远的影响与训导有着直接的关系。

蔡世远言行一致清廉为官

蔡世远为人做官,讲究诚言,克己躬行,他订立的家规家训,首先自己严格遵守,决不含糊。他把立心、制行看得比写出好文章、比当官更为重要,提出“终身守此不移”,这里的“此”就是“廉洁”,当官必须廉洁,不廉洁的官宁可不当,在这方面蔡世远堪称杰出的榜样。

蔡世远认为,一个人要有正气和节操,要有向上奋发的精神。他说:“血气之气不可有,义理之气不可无。……见理明而浩然之气胜也。……世之学者苟能不慑于卑贱,收其心,养其气,于以入圣贤之奥(堂)不难矣!”(《四库全书》,同上册658页)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蔡世远考中进士,选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第二年,他因父病请假回乡探亲。探亲期间,父亲去世,于是蔡世远按例居家守制治丧,探亲假便连着休丧假。他服丧期满回京,方得知如果按新规定属于超期。部胥对他要挟,索要贿赂,表示要是给他好处,就按旧规当作服丧期满,照样当官,不给即按新规作为省亲假超期,被除去官爵。原来这新规可以弹性执行,解释权在部胥手上。偏偏刚烈的蔡世远不吃这一套,宁可不当官也不送礼。此段经历蔡世远在《复王泗水先生书》一文中有详细记载:“癸巳(康熙五十二年)冬服阕起复,至京甲午(康熙五十三年)二月。有给假休致之例,部胥索赂曰:'与我即为服阕,不与我即为给假。’世远虽不肖,肯行赂于部胥,以补官者哉?不惟同馆之羞,抑亦素心所不肯也!或又以为赴部呈明,即补。世远思古人尚有得官而辞者,必欲致呈求官,何如安于义命?”(《四库全书》,同上册747页)

蔡世远对官员贪腐之风深恶痛绝,不用说走后门、送送礼、找找关系,就连递个申诉状都不愿意,愤然拂袖而去,足见其坚定的节操、浩然之正气。这种坚守廉洁、放弃官爵,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做法,实在令人敬佩。

雍正元年(1723年),蔡世远奉诏入京为官,兢兢业业,尽心尽力,“惟公奉事十年,晨入夜归,无风雨之间。”(方苞语)深得雍正帝嘉许。在京时他与文学家、礼部侍郎方苞过从甚密,二人在一起商议斟酌的都是“民生之利病,吏治之得失,百物之息耗,士类之邪正,无一语及身家浅事者”(方苞语)。

雍正七年,礼部侍郎蔡世远为整饬福建的官风民俗上了奏本,得罪了权贵。雍正八年,被福建总督参劾,因所谓儿子私给船照一事,以失察被降一级调用,身心受到沉重打击。

这使将廉洁节操看得重于生命的蔡世远气闷于胸,郁结成病。清代官员薪酬不高,多数人靠额外收入贴补或发达。蔡世远不取份外之财,还要资助族亲他人,加上降级随之降薪及疾病折磨,妻子也患上重病。经济陷入困境。有一次,刘夫人生病,门生陶太常精通医术,为之诊治。走进老师寝室,看到他夫妻俩床上挂的是补过的旧蚊帐,盖的也是补过的粗布棉被,寒士所不堪,感到十分震惊,不禁为之叹息。

雍正九年除夕,被蔡世远称为“极聪慧”的4岁幼女夭折。一个月后,雍正十年一月三十日,刘夫人因病逝世,年仅49岁。半个月后,蔡世远十分钟爱的10岁幼儿长注接着病亡。遭此—连串打击,蔡世远病情更加严重。

幼儿病亡,蔡世远痛哭为文写道:“吾官至卿贰,菜根家风无肉食。”卿贰是指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官,即二品、三品的京官,这样的家庭餐桌上没有肉食,致两幼儿营养不良。“吾居京师虽隆冬盛寒,不设炉炭,汝手足冻裂,犹讲诵不辍,以是中寒成疾”,家中隆冬不生炭火,致幼儿手足冻裂,中寒成疾,令人感叹唏嘘。

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月初九日,蔡世远病逝,身后除了几袭旧衣外,几乎一无所有,以致家人无力发丧。为此,天子震悼,雍正皇帝特赐白银五百两,诸皇子、同僚大臣也助银发丧。灵柩由驿站车马送回漳浦祖茔安葬。好友方苞为他撰写墓志铭,对其才学、官德、人品大为赞扬。为官清廉、为人耿直、为学严谨、为师方正,蔡世远用自一生言行,忠实践行家风家训,诠释了清廉为官之道。

蔡世远清廉节操对子侄影响深远

蔡世远晚年穷困潦倒,但他穷且益坚,不坠效法圣贤之志,仍然保持着清廉为官的执著信念。他与9岁的幼儿有这样一段对话:“吾尝问汝曰:'汝欲敝衣蔬食,名行垂千载,为圣贤耶?抑将丰衣美食、驷马高车,漫无所表见(现),而作官耶?’则应曰:'吾为圣贤!’”(《四库全书》,同上册803页)宁可敝衣蔬食为圣贤,也不丰衣美食当碌碌无为的高官,这就是蔡家父子的坚定信仰、优良家风!

清廉家风清廉官。蔡长沄(1711—1763),蔡世远次子。历任甘泉、石埭、句容、无锡诸县县令,升任江宁知府。调任庐州知府、松江知府,迁四川按察使、兵部侍郎。廉明有为,政绩突出。积劳成疾,仍坚持办公,奋力批阅公文。殁之日,囊中没有剩钱,竹匣内有旧衣,举朝嗟叹:“不愧为文勤(蔡世远)的儿子啊!”

蔡璧、蔡世远父子先后为鳌峰书院山长,制定学约,以弘扬程朱理学为宗旨,以教、学、研、编为经,以出世当名士为纬,定期从全省择优录取秀才,聘各方名士讲学,涌现出一批当时“第一流人物”,所以鳌峰书院久享“文薮”的美誉。蔡世远的学生、进士雷鋐,以及此后的林则徐等人,都是为国为民的清廉好官。

蔡世远立的家规,对其侄儿蔡新以后清廉为官起到深远的影响。蔡新牢记家训,后先济美传承清廉家风,成为清慎勤的典范。蔡新与和珅两相比较,廉贪两极,同途殊归,发人深思。北京的和珅相府和漳浦蔡新相府留存至今,就是鲜明的实物对照。和珅相府即今恭王府,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是世界最大的四合院。而蔡新相府则是平常的四合院,建筑面积仅600多平方米,朴实无华。规模不及和珅相府的百分之一,建筑装修的档次更没法相比。如今蔡新相府已由漳浦县政府拨款修葺一新,成为廉政教育基地和家庭传统文化建设示范基地。

优秀廉政文化应代代相传

历史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也是一本最富哲理的教科书。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文明,沉淀了深厚的廉政文化。廉政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治乱兴衰所留下的宝贵历史经验。贪腐误国,在历朝历代都是个让人头疼的大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廉洁正直的志士、刚正守法的仁人,史不绝书,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光辉记忆。清代漳浦两帝师蔡世远、蔡新叔侄就是清廉正直的典型,值得我们宣传、学习、弘扬,以利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

以史为镜,可以正衣冠。古人能做到的,今人当然能做到,而且应该做得更好!但愿我们都见贤思齐,见廉思齐,传承并弘扬优秀的中华廉政文化,戒除贪欲贪念,普及廉言廉行,争以清廉者自豪,争当“清白吏”的家人、子孙,营造家廉、亲廉、友廉、众人廉、官员廉的浓厚氛围,共同培植风清气正、廉洁效能的中华盛世景象。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作者系主任记者,特聘教授,漳浦县两帝师文化研究会创会副会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