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绿肥科普 | 水生绿肥——水葫芦

 昵称37581541 2023-05-25 发布于江苏

常用的水生绿肥为三水一红,即水葫芦、水浮莲、水花生和红萍。发展水生绿肥不占用耕地,在开辟肥源途径的同时改善水系及农田生态环境。

水葫芦,学名凤眼蓝(Eichhornia crassipes),雨久花科(Pontederiaceae)凤眼蓝属(Eichhornia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又称凤眼莲、水荷花、野荷花、洋水仙等。原产南美洲巴西中国首见于珠江流域,主要广布于长江、黄河流域及华南、西南各省


水葫芦植物学特征

图片

(一)根、茎、叶

浮生水面,高30~50cm。须根发达,长达15~25cm,丛生于短缩茎上,悬垂于水中呈分散状。茎为缩短茎,实心,节间不明显,具长匍匐枝,匍匐枝与母株分离后长成新植株。叶在基部丛生,莲座状排列,一般6~14叶片圆形、宽卵形或宽菱形,长4.5~14.5cm、宽5~14cm全缘,具弧形脉,深绿色,表面光滑有腊质,叶肉肥厚,两边微翘,顶部略向下翻卷叶柄长5~20cm,中下部膨大成葫芦状,内为海绵组织,有气室黄绿色至绿色。叶柄基部有鞘状苞片,长8~11cm,黄绿色。叶腋具腋芽,能抽出匍匐枝,顶端长出分株。

(二)花、果实

花葶从叶柄基部的鞘状苞片腋内伸出,长34~46cm,多棱。穗状花序长17~20cm,通常具9~12朵花花冠直径4~6cm,瓣状,卵形、长圆形或倒卵形,紫蓝色;四周花瓣淡紫红色,中间花瓣蓝色,在蓝色花瓣的中央有1黄色圆斑,形似凤眼。蒴果,卵形,每蒴果有种子30~150粒,种子微小。在自然条件下,结实率低。花期7~10月,果期8~11月。花分批开放,每次每蔸开1,花期1~2d,凋谢后花茎弯曲伸入水中,受精子房在水中发育成熟。

图片
图片

根系及葡状枝(左)、叶片及囊状气室(右)

图片
图片

花序(左)、群体(右)

水葫芦植物学特征


水葫芦生物学特征

图片

喜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环境,光照较弱的蔽地方也能生长,犹喜流速不大的浅水水体。适宜水温18~25°C,超过40°C时生长受到抑制,在43°C以上则逐渐死亡。气温13°C以上开始繁殖,20°C以上长势加快;有一定耐寒性,1~5°C能在室外自然越冬,0°C以下叶片枯萎,但其根茎和腋芽经短期冰冻仍保持生长活力。耐肥、耐瘠,适应性强,繁殖迅速,生物量大。


水葫芦利用价值

图片

(一)绿肥

水葫芦繁殖快,一般水面年产新鲜体400~600t/hm2。对氮、磷、钾、钙等多种元素有较强的富集作用,其中对钾的富集作用尤为突出。据分析,水葫芦干物质含氮(N2.8%~3.5%、磷(P0.18%~0.44%、钾(K1.66%~2.90%。收集后直接埋压做绿肥,其肥效较高。可堆沤制成有机肥或用其厌氧发酵生产沼气。

(二)饲料及药用

茎叶柔软多汁、鲜嫩可口、营养丰富,可作为鸡、鸭、鹅、鱼、猪的优良饲料。其鲜草含水量93%、粗蛋白1.2%、粗脂肪0.2%、粗纤维1.1%、无氮浸出物2.3%、粗灰分1.3%。可生喂、干饲和发酵青贮。全株也可供药用,有清凉解毒、除湿祛风热以及外敷热疮等功效。

(三)环保价值

控制性放养水葫芦,是治理湖泊污染的重要生物手段。在富营养化的水体中,旺盛生长的水葫芦每公顷每天可以从水体中吸收氮(N44kg、磷(P7.5kg。水葫芦对砷的反应敏感,当水体中含砷0.06mg/L时就中毒受害,可作为地表水砷污染监测的指示植物。同时还可净化水中汞、镉、铅等重金属及其他有机污染物,且净水效率高。

图片

2 池塘水葫芦

注:以上图文节选自《中国主要绿肥品种资源图集》

图片

文章由 绿肥产业技术研发中心 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