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间冷暖 | 210个承诺……

 引水思源 2023-05-25 发布于福建

210个承诺

文/梁水源

(原载《博爱》202305期)

陈廷海是湖北宜昌当阳市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1996年,他开始干粮食经纪人,从附近农户手上收购粮食再卖往粮油厂,每斤赚取1分到3分的差价。他为人实诚,收购粮食,若市价涨了,就高不就低;若市价跌了,则按约定的保值价收粮。“斤两给得足,从不玩秤,也不拿假钱玩人。”诚信是陈廷海最好的招牌,村民都愿意把粮食卖给他。

眼看日子一天天红火,一场横祸却突然降临。2006年6月,村民像往年一样,将收获的油菜籽交由陈廷海卖往粮油厂。“油脂厂的老板跑了!你晓得不?”邻村的同行崩溃地打来电话。“我顿时脑子嗡了一声,抓起衣服,夺门而出。”陈廷海说,他当时骑着摩托狂奔30公里赶到油脂厂,门口聚集着一群要债的人。

“那可是210户乡亲的血汗钱啊!”陈廷海只觉得两腿瘫软,眼前发黑。油脂厂欠陈廷海的菜籽款共计105万元,除了自己的7万元外,村民们的98万元血本无归。彼时,镇上的粮食经纪人有100多人,油脂厂老板跑路后,不少经纪人也消失了,有人劝陈廷海赶紧跑,他摇摇头:“我跑了,欠的就是良心债,一辈子都还不清了。”

陈廷海和妻子商量后,除留下些口粮外,把家里能换钱的物件、牲口都卖了用来还债。“我对不住大家,只要您还肯信我一次,我砸锅卖铁也会把钱还上,这辈子还不清,我儿子接着还!”欠了210户乡亲的货款,陈廷海和妻子一户户登门,一遍遍说着这些话。

210个承诺,一个不少。

刚开始,陈廷海担心乡亲们上门讨债,但他没料到,一个月过去,无一人上门。乡亲们的信任如同黑暗中的光,照亮了陈廷海前进的道路。

遭遇变故后,陈廷海去过建筑工地打工,到了年关,工钱却结不下来。于是,他又回到村里租下6亩荒田,每天5点就下地干活,一边耕作,一边维持粮食经纪的生意。村民们仍然相信陈廷海,家家户户继续把粮食交给他。妻子说:“挣钱和还钱,是他最高兴的两件事。”

“我这里就2000多元,算是陈廷海欠得最少的一笔。”村民杨志琼从未找陈廷海要过债,“还不上便还不上,就当少种一季呗。”她说没有一个庄稼人会不在乎收成,只是在她里,还有一份更重要的恩情。

“20多年前,我们家太穷,小孩读书交不上学费,一到开学就找陈廷海借钱,他从没推脱,也从不催着还钱。”唯杨志琼说,村里找陈廷海借钱供孩子读书的少说也有30户。善人者,人亦善之。17年间,在陈廷海旧债未清的情况下,许多乡亲仍毫不犹豫地借钱、借粮给他。

“这17年,我不后悔。”乡亲们的支持是陈廷海最大的安慰。这些年,村里陆续盖起了新房,陈廷海家中的陈设却从未变过。他的儿子陈超,当年考入南开大学,是村里“最有出息的孩子”,为了帮父亲还债,放弃考研参加工作。这些年,陈超陆续帮忙还债近20万元。“或许有遗憾,但从不后悔,父母都是农民,没有给我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一辈子都在教我诚信做人。”

如今,62岁的陈廷海仍在坚持还债,剩下的14万元,是他最后的欠款。他的屋里收藏着55张欠条,这些欠条大多是陈廷海借钱还钱,从旧债转成的新债。“没有一位乡亲上门要债,更要打欠条,因为比债更难还的,是人情。”

2022年底,陈廷海因诚实守信当选“中国好人”。然而,荣誉对他而言并不重要,陈廷海说:“这辈子只剩下一个心愿,活着把债还清。”在他看来,210个承诺,必须全部兑现,一个也不能少,这就是屹立不倒的信义力量。




新视频上线

等一个四季------



作者/梁水源。笔名:引水思源/原水/水刃木/梁子等。退役军人/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杂志社签约作者。曾经:当过农民种过地,摆过地摊受过气;上过大山养过鸡,下过大海捕过鱼;上过战场杀过敌,解甲归田靠教育。文字散见于《演讲与口才》《做人与处世》《知识窗》《意林》《读者》《格言》《辽宁青年》《高考季》《思维与智慧》《特别关注》《环球人物》《求学》《当代青年》《百家讲坛》《文史博览》《厦门工人》《职业》《至爱》《少年月刊》《博爱》《启迪与智慧》《善者》《阅读》《农民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石油报》《厦门日报》《东南早报》《中国老年报》……公开发表超过300万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