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爱江山不爱父母

 槿心文集 2023-05-25 发布于北京

大家好!上一期我们讲到《论语》学而篇的第二则: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上两期的文章。

一篇文章是关于鲁国三桓的故事,通过经史合参的方法,和大家说了一下孝悌的重要性。(详情见《福与祸,都是自己招来的》)

一篇讲述了通过一个人是否孝顺,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底色。(详情见《《论语》识人:观孝顺,知人品!》)

孝悌既然是为人之本,那么君子既然要务本,首先要知道这个本是什么?如何做?

所以,今天开始我们先来解决这个本——孝的问题

关于“孝”,在《论语》中的讲述实在是太多了,甚至关于“孝”有一本专门的书叫做《孝经》,那么今天呢,我们就先就《论语》中有关孝的言论来聊聊。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01

最是无情帝王家

亚伯拉罕.林肯说过一句名言——要测试一个人的品格,就给他权力。

名利权情会让一个人暴露他最低色的人之本性,很多人都难逃此关。

著名的兵书《六韬》有这样八句识人要术:

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

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

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

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

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

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

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

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

翻译请参考《8种方法,快速鉴别人才!太绝了!

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所以人才难得。

批评别人的时候都是圣人,到自己身上就都是懦夫了。这是人的本性。因为人往往是最害怕改变的,改变意味着未知。接受位置就没有安全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论语》中的这一句: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学习《论语》一定要把自己带入当时的情境当中去体会,放在自己身上去思考,把自己带入进去切身体验。


果我是孟庄子的话,我会怎么做?

首先,做人一定要诚于自己的内心。说实话,当我把我自身带入孟庄子的角色当中去的时候,我脑海中不自觉的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父亲过世了,做儿子的却急着换大臣,换政策,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早就有想法去改革。只是苦于没有权力,而不能施展自己的想法。

这里边潜在的一个让人很难以觉察的想法——自己想取代父亲。

甚至说的再严重一点——巴不得自己的父亲早点去世。

为什么会这么想?翻翻历史我们就会知道,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九子夺嫡”的故事最清晰得展示了什么叫做“最是无情帝王家”。

康熙皇帝的太子在康熙出征的时候,得知康熙重病在身随时有可能驾崩,居然早早的就做好了登基的准备。可见一个人在权力面前很容易暴露其本性。君子务本,作为皇室子孙,未来的国祚继承人,没有把这个本立好,我们自然也看到了他后来的下场。

而换做我们现在的情况,放在我们自己身上,又是怎么想的呢?

所以孔子所讲孝,并非是后世所曲解的各种做法,其本质首先是对父母的爱。

联想到当家作主的问题,就有了这样一番思索——父母有没有能力当家?有,则从,则议,则顺,则谈,则谏。

人都有生老病死,父母在世年富力强的时候,有能力当家。做儿女的要懂得尊重父母。

对于父母的决定我们觉得对的就去顺从;

觉得有些疑问的可以和父母商榷;

觉得父母的决策有问题的可以和父母静下心来谈一谈,分析分析;

觉得父母违背道德礼法以及错误的决定我们则要劝阻。

凡事不要擅自做主,多和父母商议,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年轻人再怎么说其社会阅历也不一定比老人多。所以在某些方面还是要听老人的话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作为晚辈做事的时候,应当多和长辈去请教,这样才会少走弯路。尤其是年轻人,千万不要年轻气盛,擅作主张。这样一旦决策失误,受伤的不仅是个人,甚至会连累整个家庭。

02

家和万事兴

父在观其志,父在,就是父母尚在人世的意思。

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就要看这个人的志。

那什么是志?

志字在春秋时期的写法,上边不是一个士兵的“士”,而是写作之字。下边是一个“心”字,“之”是到、去的意思。

上之下心,就是心到哪里,心去哪里,也就是心之所向。我们常说志向志向,其实就有这方面的道理,其次,心的走向,其实也就是我们内心的想法。

由此可知,一个人父母尚在人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他的志向。因为父母尚在人世,所以凡事父母当家做主。我们做儿女的不要去过多插手,记住一句话——不要对别人的人生指手画脚,即便是自己最爱的人。

正因为是心之所向,也就是我们的意愿,也就是我们的情感所投入的地方,因此,志字也有情感的意思。

心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心思和父母的心思能够统一起来,能够向着同一个方向去前进,向着同一个方向去思考。这叫做“家和万事兴”。当然我们可以略微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大体上我们都是为了所谓“我们”这个家庭生活的更好而采取的行动。

03

事死者,如事生

“父没观其行”这句话,我主要有两方面的体会。

第一,是否“丧尽礼,祭尽诚?”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弟子规》中也有这样一句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一个人是否孝顺,我们要看他父母去世的时候他如何对待父母亲的后事。通过观察他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对父母的感情如何。

第二,是否行于父之道。

其实关于这句话有很多种不同的解释,我之前也是一直都很不明白。疑虑较多的就是——如果说父亲生前做的事儿是不对的,那么我们作为儿女的也要三年不改的继承下来吗?这里多数人解释就是强调这个“道”字。就是要明白父母生前为人处世上值得继承和值得发展的合乎道义的“道”是正确的事情。

那么如果父亲做的事情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三年不改于父之道,就可以称得上是孝顺了。而没有坚守父亲为人处事的正道,反而会给父亲抹黑。

04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三年不改”也有说是指的在情感上。

父母刚刚离世,还未满三年,难道你就想把他留下的东西?急急忙忙的改换掉吗?难道你对父母就没有一点点怀念和留恋之情吗?

《弟子规》中说“丧三年,常悲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很有可能说的是子女对父母的怀念,留恋之情吧。

 关注槿心文集

学习国学知识

带你持续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