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三毛讲唐诗,顿悟浅显中自有深意

 书巷 2023-05-25 发布于宁夏

众所周知,三毛是一位作家,但她其实可以称得上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三毛不仅文笔清新、有趣,绘画也好,审美也不俗,对于古典文学,还颇有一番独特的鉴赏才能。

最近只要一有空,我就会随手拿起三毛的书,沉浸其中。

这些陪伴了我很长一段生命时光的书,算得上“老朋友”了,而我从未像现在这样,真正地认识它们。

人生的每个阶段,认知水平不同,心境不同,便能从书中读出不同的意味来。

自知无知,于是倾向于去学习更多,思考更多,想起有个词,叫“深度思考”。

为着成长的目的,我们需要去学习很多,有时候直奔“深刻”主题,不断地纵深挖掘、横向拓展,好像把其中的奥秘研究透彻了,人生就能飞黄腾达了似的;

对于浅的呢,自以为悟了、会了,轻轻地翻过,或者粗略地经过,不大愿意多花时间。

而年岁逐增,获取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发觉自己的无知。

重读三毛,随着她恬淡质朴的文字,进入一个个故事,感知那些三毛曾感知到的生命的丰富有趣,重新领会早先学过的诗文的意境,我突然心生一个念头:

那些通俗到老少皆宜,读起来朗朗上口,轻易就能记住的文字,或许才经典呢。

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静夜思》,小孩子也能背出,“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被称为“千古思乡第一诗”,作于李白26岁时下榻的一所扬州旅馆。

当时,李白身在异乡漂泊,心中难掩思乡之情,而头顶的月,照异乡也照故乡,照亲人也照己身。于是,他望月抒怀,信手拈来,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三毛的解读,是我目前看到过的最通俗,也最入心的一版。

她说,这首诗非常浅,浅到大家以为这首诗不好。但是唐诗相传曾有几万首,后来只留下三百首,《静夜思》便是其一,若是不好,早被删去了吧。

既然能够被精挑细选地留下,我们不妨看看,它究竟好在哪里。

四句诗,四种境界,逐层深入:

▼  “床前明月光”,此为第一境界(观察阶段)

一个人要入睡,他并没有扑通倒下直接睡去,或是像现代人,手握一部手机,刷一刷累了再睡。

他是怎么样呢?注意到窗口有月光照进来。

我们现代人不大能注意到这样的场景了,为什么呢?

当智能化逐步普及并深入生活、深入人心时,人的内心被物化、被很多电子产品和信息所占据,我们的一部分感知能力,其实变钝了。

城市的灯光太亮,人们又每天忙,即使不忙的时候,也给自己的注意力安排得满满的。

你说“留白”几分钟给月亮吧,似乎不大可能,除非慢下来,内心不被裹挟;而习惯又是很可怕的东西,慢下来,也不见得真正愿意舍掉那几分钟。

在现代,异乡人想家了,联络也很方便,不像李白那时候,一封书信,或许得走十天半个月,回一趟家更是遥遥无期。

他为什么大晚上不睡觉去观察月光,因为思乡心切啊,以至于毫无睡意,但是又不好直接讲出来;另外,他的心很,静到可以感知到生活中的细微变化,静到整个心别无他物,只容得下眼前的月色和思念。

▼  “疑是地上霜”,此为第二境界(探索阶段)

当时正值秋夜,月光皎洁,从窗户照进来,恰好散落在床前的地面上,李白不禁寻思:天凉如此,难道是已经结霜了?

这个时候,他眼见月光照进来,思绪有了进一步升华,面对着一地月光,展开联想、思考。

他果真不知地面的“白”是月光的“光”,又或者睡眼朦胧,看花了眼?

这就是作者的可爱之处了,明知是月,却要自己逗自己一下,疑惑是秋夜寒气凝结的霜。

他内心的孤独苦闷,其实可见一斑了。一个人得有多孤独,才会自说自话,自娱自乐呢。

且说现代人,在快节奏和高压生活中,我们大概心底也有个念头,一闪而过,也就那样过了。

或许,我们会思考一些自认为且被世俗定义的很重要的事,目标、前程、人际关系之类,但似乎人的情感变得淡漠了些。

我们多了很多诗人当时不具备的东西,同时也缺失了他独有的那份心境。

▼  “举头望明月”,此为第三境界(求证阶段)

他疑惑着,抬起头,想要求证。果然,和内心的声音不谋而合,哦,就是月亮,还是月亮啊。

我们可以想象到,一个异乡的游子,他把月光想象成是秋霜,又在那里求证,最终还是回到了月亮这个意象上来。

俯仰之间,举止有几分点憨态,又不乏一点可爱之气。

人活着,有时候需要那么一点“痴”,一颗诗意的心,在乏味的生活中创造意趣。

▼  “低头思故乡”,此为第四境界(移情阶段)

这时候,诗人望月思乡,借物抒怀,情感由此进一步升华。

头顶这轮明月,是否也在照着家乡,照着入睡的家人呢,一定是的。明月若知晓“我”的心意,定会将内心的思乡之情,带给家人。

再回头看题目——“静夜思”,夜深人静,别人沉沉入睡时,诗人却思绪万千,思乡心切。

整首诗,每个字都明明白白,从字面也不难理解其意。

而四句诗的展开,其实有一个“渐入佳境”的过程。

三毛是在一次演讲中,讲述到关于《静夜思》的鉴赏,她将那次演讲的主题,命名为“阅读大地”,而这四句诗,在三毛看来,就是“阅读大地”的四个境界。

所谓“阅读大地”,阅读,就是字面意义;“大地”却是广义上来讲的。

三毛将生活,比拟为一本“活书”,我们没有悬浮在空中,而是坚实地踏足于大地上——泥巴地、水泥地、房屋、公园……

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大地上展开,凡所到之处,有生命的气息,就有生活。

故“阅读生活”,也就是“阅读大地”。

观察——探索——求证——移情(迁移)

(不一定非这样去定义,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不同的叫法)。

学习也好,工作也罢,生活中恰恰离不开这四步,或者说,四种境界。

一首看似浅白的诗,其实自有它的含义。

当然,每个人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解读。

诗已然千古流传,但意境是活的,心境也是活的,全看我们如何去领悟。

最后,谢谢你的【在看】,让我这叶扁舟,可以继续远航~

* end *

作者:素履,90后写手,善许光阴,素履以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