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作家‖【“寻根、寻梦、寻乡愁”的刘占林】

 白云之边 2023-05-25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刘占林,笔名红沙柳,1962年生,宁夏贺兰人。宁夏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中国校园文学》《朔方》《黄河文学》《齐鲁文学》等。出版小说集《春妹子》《永远的洪广营》。作品获第三届银川市贺兰山文艺奖,以及宁夏作家协会组织的全区“喜迎党代会 奋进新征程”主题读书征文作品有奖大赛一等奖。

“寻根、寻梦、寻乡愁”的刘占林  

一一刘占林小说集《永远的洪广营》读书研讨会

5月21日上午9:00,由宁夏作家,贺兰县作家协会和银川市余晖读书社牵头,在贺兰县洪广镇洪广村委会村部(原洪广营),开展了刘占林老师小说集《永远的洪广营》读书研讨以及“寻根、寻梦、寻乡愁”到洪广营遗址参观采风等系列活动;与会者都是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和余晖读书社书友组成,共30余人。会议由余晖读书社秘书长田晓慧老师主持,刘占林,王兴国,苏小桃代表贺兰县作家协会,洪广村党委书记杨志雄,在主席台就坐。

活动形式多样: 有现场研讨,有在线视频,有微信语音互动,有欣赏精彩的朗诵片段(也有用贺兰方言朗诵的),有歌声和现场书法作品献艺助兴的,也有亲友团讲故事,倾诉衷肠,发出肺腑之言的,催人泪下……以此形式来赏析和研讨刘老师的小说作品,使与会者个个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反响。

刘占林讲道: 为什么今天到洪广营“寻根,寻梦,寻乡愁……″因为洪广营是个有灵魂的村庄,她有“民间性,超越性,文学性″。忆当年,洪广营辉煌雄伟的城墙,洪广营的货郎,洪广营的叶疯子,洪广营的大狮子,洪广营的四条“狂犬”,洪广营的干饼子,洪广营的米糊子,洪广营的大秧歌,洪广营的歌谣,洪广营传奇的故事,洪广营和暖泉名字的来历……前人之述备矣,诚然,我这是人云亦云罢了。

暖泉洪广营——是我的故乡。她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古战场,也是故乡人心目中,一座永远不朽的历史丰碑。可悲可叹的是——她却被风沙,被文革,被身边的子民毁掉了。

很长一段时间,我在沉思一个严肃而痛心的问题:我将用什么方法,算是对已经消逝的洪广营,最好的凭吊和救赎呢?

我是地道的,土生土长在暖泉洪广营长大的人。我的大半生,都是一手拿铣,一手拿笔,在洪广营这片热土上,不停地耕耘寻找我心中的精神净土。但是,在我完稿《永远的洪广营》一书之前,只要我一提到洪广营,就有无数的见证者,诠释者,“翻译者”,响应者,购书者,满腔热情,踊跃地为我提供着关于洪广营的各种图片,当年的人和事,辉煌和衰败,或笑或唱或骂。这样,我颇为欣慰和释然。我喟叹,居然,还有那么多的故乡人,热爱和眷恋着洪广营,以及她当年的历史根脉和名人轶事?

我永远是洪广营的子孙,所以,我只有把洪广营的血脉和灵魂渗透在我的文学作品里——用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艺术手法,接纳我对已经消逝的洪广营的追忆和缅怀,我的灵魂才可能得以安放和释然。也只有这唯一的选择,才是我对洪广营最好的馈赠和回敬。 

诚然,书中的插图,是我十几年前,见到洪广营时,拍下的几张夕阳西下的城墙,当时,写了一首词:

望古城,夕阳残照,恰似百草废墟笑,莫把军魂惊扰。梦中阑珊,谁在军营酒释怀,恰巧几只麻雀吵。

四百载,风雨雪飘,噬得城墙砖瓦恼。不敢信,古城已老,庙宇残垣,恰似魂在人间绕。

见此状,我喟叹不已:还有谁能见证当年康熙皇帝夜闯洪广营时,尴尬中的威严和因为宁夏城涣散的军纪而恼羞成怒?率军打仗的穆桂英,当年如何被困暖泉的焦虑与后来天赐泉水,转败为胜的惊喜?城隍庙里的各路神仙是否还在洪广营城墙仙游?戈壁滩上,谁还能捡到锈迹斑斑的兵器认前朝?今日,当你看到三清观亭台楼阁上插着猎猎作响的黄幡时,难道你竟然一点儿也没有奢想梦回四百年前,洪广营的盛况与辉煌?在典农河畔,你可否还能隐隐约约地听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曲调?

历史古城洪广营,本来是古代西夏机械工业的鼻祖,见此状,我再次喟叹不已: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历史古城洪广营吗?当你真正漫步走进洪广营这座历史城池时,内心必然产生出强烈的历史反差,隐隐作痛,无法言表:当现代化工业园区的英姿与古拙苍敝的城墙擦肩而过,正悄然崛起的暖泉工业园区和商业贸易市场的勃勃活力,正以饱满强盛的发展态势,和苍凉陋敝的小村庄,遥遥相望,无法握手言和时,那一刻,我不禁喟叹:设若人间尚有像张贤亮先生那样的智者和文人儒商健在的话,那么,洪广营定然是第二个古色古香的镇北。

田晓慧总结到:刘老师的小说《梁老师的发财梦》刻画了一位高中毕业后,回乡任临代教师的梁龙,由于工资待遇低,家境贫困,文凭不合格,从中学被贬到偏僻的小学,自尊心和心灵及思想受到了极大的摧残和蹂躏,为此,患甲亢,一病不起,经多方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于是,他一边帮衬妻子务农,一边忍辱负重在小学继续硬着头皮任教,病好后,亲友劝他辞职不要再当教师,但他思想开始从动摇到斗争,后来,一边当老师,一边搞养殖业,结果养鸡有赚也有赔,终于,对当教师灰心丧气,人在曹营心在汉……功亏于匮,以失败而告终。小说的故事性很好,但结构和艺术处理上欠巧妙:如果开头采用悬念,梁老师因为某种原因与妻子吵架,一气之下,辞了教师工作,这样开头,为后面教师下海失败张本做铺垫,其艺术技巧更高一些,因为此篇小说背景发生于30年前,所以,刘老师采用传统的写作手法,不足为奇,己难能可贵了。

王兴国认为: 认识占林老师有十余年,是贺兰作家协会老会员,他在近四十年教师生涯中,作为贺兰三中一名语文教师,教书育人,一直耕读,笔耕不辍,且育人和创作,成绩斐然,他对文学不懈追求和对文学的痴爱,占林老师克服困难的乐观精神,超人的毅力,抗压能力,令人敬佩,其精神亦是难能可贵。他既是一位乡村教师又是一位农民,也是一位作家,他在农田和稿纸上耕耘,用汗滴滋润着禾苗,滋润着文学和学生的心田。一边为生计漂泊一边为心灵而书写洪广营,他深深地热爱家乡脚下这片热土,用心、用情书写着乡愁和他所经历的故事。我最欣赏刘老师的《疯侄女》,写得丰盈透彻,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和许多的无奈!当然,也有不足之处,譬如:对水果刀“寒光闪闪,毛骨悚然″的描写上,用词有些夸大,不符合实际,欠准确。但总体上,占林老师的小说写得很好,文学成绩也很突出,为此,我很欣慰,替他高兴。

《永远的洪广营》这本由23个中短篇小说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写成并出版发行的。此书在2018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后由懒人畅听免费推出,在全国热播,受到听者广泛好评。该书以洪广营家族人物系列题材创作为主,作品涉及的领域广泛,共分四大块: 有亲情,有友情,有爱情,有师生情,涉及到乡村,土地,教育,医疗,家庭,爱情,民风民俗,残障人,空巢老人等题材,语言朴实生动自然,极富个性,结构完整,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小说里发生的故事背景,往往是打上洪广营的烙印,西北农村的地域性很浓,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承载了洪广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被理论界认为是“能将古代历史文化名城和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下的农民文化生活融为一体”,翻看这本书时,作为作家的同乡人,他们倍感欣慰,同时,心中涌起的更多是感谢,感谢刘老师倾注多年心血把家乡的历史文化,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带给读者思想交流,生活品味,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与灵魂碰撞(陈晨概括)。

许峰老师也指出:第一,刘占林的小说集《永远的洪广营》通过描写大量洪广营的物象,建构了法国历史学家比尔·诺哈所说的“记忆的存在氛围”,展现了洪广营的历史变迁,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带有人文记录的性质。

第二,小说集中的每一篇小说主打感情,通过师生情,亲情,爱情的叙写,揭示出“人间自有真情在”的道理。

第三,从叙事学分析,小说中的叙事者多为知识者形象。《春妹子》中的叙述者提供大量的经典名作,而女主人公春妹子喜欢作为文化人,喜欢阅读,体现出一种启蒙与被启蒙的人物关系。这种关系在五四时作品中较为常见。

当然这部小说集也有不足,因为小说带有自叙传性质,故小说的细节忠于真实,导致小说的想象力不足,写法较传统。当然,这不是刘占林老师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宁夏作家普遍存在的问题。

苏小桃概括道: 从乡村文化振兴的角度来考量,今天在洪广营举办《永远的洪广营》读书研讨活动,其实是很有意义的。就说这个读书研讨会“寻根寻梦寻乡愁”主题,就非常的触动人心。寻根,接地气;寻梦,通国运;寻乡愁,却是通往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家园。所以来洪广营,就是到乡村来一次原生态的融入,来一次接地气的交流,来一次心灵上的碰撞,来一次关于文学、关于读书、关于生活与写作的交流学习,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洪广营是刘老师写作的宝藏,他的小说很多都有他人生的经历,也更多的融入了洪广营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故事、生态环境等等,像《春妹子》《婆婆的花箱子》《无法散去的香魂》等等,这些优秀的作品,很有名家风范,很耐读,从中也折射出刘老师的写作,是这样的一个自我觉醒、自我审视、自我追求的过程,而这也应该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我们身处于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生活的记录,更需要作家对历史真实的记录和艺术再创造,作家的书写,就是书写时代创造生活的一种方式。而我们乡村的书写需要作家,需要本土作家自己的作品,更需要带头写作的优秀作家和优秀的作品。刘老师和他的小说集《永远的洪广营》,无疑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和启迪。今后,我们更应该走进乡村,深入农村,实地走访采风,挖掘反映乡村发展新貌的写作题材来,拓宽思路,创作更多文艺精品,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与会者还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此小说集中的“民间性,超越性,文学性″等地域色彩浓厚的文学性特征(这是田晓慧老师借用石舒清老师对此次研讨会的祝贺词,而借题发挥时,与众者非常认同石老师这一高屋建瓴的概括),利用当地特殊的人文地理资源,文化遗产和优秀文学作品,深入挖掘古战场洪广营的历史文化和产生的源渊,挖掘本土人才,提升乡村文化品位建设的话题。

刘占林发言片段:从征文《十九岁那年的夏天》中,出远门的孤独无奈痛苦与初恋的青春岁月中,所遇到的那些点点滴滴小事中,以青春的名义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动手提笔写作……诉说一名高中毕业生上山打工的辛酸历程,一个白天当建筑普工夜晚啃书恶补的自信与憧憬,尝尽了因为没有正式工作和合格的学历文凭,工资待遇低,作为一名临时代课教师,处处碰壁遇奚落和辗压的迷茫痛苦的人生,回乡后的一段失败的婚姻和迷茫,修桥筑路,务农打工,乡食品加工厂卖豆腐卖凉粉,每年冬季在冰天雪地里写春联卖春联,卖烟花爆竹,养家糊口,平日,上完课,与妻与儿子插禾苗栽水稻,种菜种粮,除草打药,挖渠灌溉农田,开垦沙漠地,养殖业,为搭建鸡舍在沙漠里购树购养殖设备……走村串户卖肉鸡……我的读书写作,参加高等成人自学考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挤出来的时间!

所以,我的小说是自传体居多!(也有虚构不写实的),或一个小村庄的荣辱变迁,或一个花箱子的历史追寻,或一支录音笔的命运,或一个生命的消逝,或一段残垣城墙的探寻,一位农村老师的发财梦,或雨夜中唤醒人类最美的良知与最丑的利益交易,我把洪广营村庄中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点点滴滴如泣如诉的故事写出来……在我眼前的纷扰、困惑,似乎也使得我浮躁抑郁孤独的心灵得到了疗愈……

今天,我们为什么寻根,寻梦,寻乡愁的源头?为什么相聚在洪广营?

因为有时候,人们的思想幽囚太久,心灵受世俗的喧嚣与骚动的冲击,消耗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空间,我们的精力,我们太需要寻找一条思想的净土,寻求桃源式的舒适和桃源书事,以求得灵魂得到安放之地。有些人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去读书写作?我们为什么不放松自己的思想与思考?单单钟情于阅读和写作这项无人督促施加压力的灵魂摆渡的工程呢?

如果你不阅读,怎么能知道红楼中的人生百态,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不读书,你还能干什么?还能写出什么?世间万事万物,人情世故,爱恨情仇,早被多少文人诗人写透,写到骨子里。我们竟然还不知道几百年几千前的古人,为什么会那样做?把古人祖先留下的经典摈弃于垃圾堆。我们现在还有什么样的高明之处呢?我们的古人建造的城墙被愚昧的后人毁坏……这样我一边感悟身边的人和事,一边写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