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学习」又有了更深的理解

 小猫倩倩 2023-05-25 发布于江苏
喵~大家周四好呀~
 
上周说好的,这次推文分享星辰班五台山游学的收获。
 
游学回来之后,我好像突然“开窍”了,这两周时常沉浸在喜悦之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那种经历,就是上初高中的时候,一直觉得某一门课特别难;然后有一天,可能是哪个老师说了一句话你被“点醒”,也可能就是一觉睡醒,你突然发现以前不会做的题一夜之间变简单了。我现在就是这种感觉。
 
“开窍”目前能够直观看到的,体现在我日常学习艺术和工作领域更多的目前还未知。我的芭蕾老师说我“终于从一只呆鹅变成了有灵魂的鹅”,钢琴老师说我“对音乐歌唱性的理解比之前更强了”;过去一周,我还进行了三场“高难度谈话”,都是一不小心会谈崩的那种,结果都没崩,都在我的预期之内;还想明白了大目标切分成小目标之后,落实到眼下,最近2-3年要做的事。
 
好兴奋,仿佛一夜之间自行车换摩托车。大悟十八次,小悟无数次,即使是小悟也是令人欣喜的。这几天马不停蹄地记录下来随时涌现的灵感、写规划,打字都嫌慢,对着讯飞语音转文字。刘同学提醒我悠着点注意休息,别把自己累到了,到时又要哼唧唧养病。
 
下周再来跟大家展开讲讲,具体到做事情上,我“开窍”之后有了哪些心态和方法的变化。今天我们还是回归到“游学期间”,分享这个过程中一个最大的收获——我对“学习”的理解又一次升级了。
 
去年8月的时候,我在《我颠覆了过去十几年对学习的看法》一文中写到,我对“学习”的认知经历了第一次颠覆式转变。以前我是一个方法论控、原理控,我认为如果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说明用的方法不对,只要找到好方法就能解决问题;而且,如果我不了解一件事的原理,我是不会照做的。同时,我自信自己学知识记忆又快又准确,老师讲完听一遍就会,我才不要做什么练习。在另一篇文章《我突破了一个29年的卡点》中,我讲到了一个发生在眼前的案例,丁老师让我看到了练习的意义,原来“听懂了,会做”跟“已经重复做过5000次”,真的不一样。
 
那次转变让我能够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做功课了。以前我学习都是看一遍书听老师讲一遍课,我就觉得我会了,然后再去学下一个。因为看到了“重复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力量,我很大程度上放下了对学习的傲慢,开始认认真真做好老师留给我的每一个细微的练习,每天重复。
 
这一次在五台山的游学中,我对于学习又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以前,即使是在“练习”,这些知识的获取方式也是来源于书本或者是老师讲课。即我认为,只要我听厉害的老师讲课,深入阅读书籍,并且把老师讲的内容去实践、把书中写到的内容去实践,这样的学习就已经足够了。

 
这一次我发现,相比于读书和听老师讲课,更高阶的学习方式是“体悟”。
 
“体悟”包含两个过程,第一个过程是“体验”,第二个是“领悟”。一个从小生长在内陆地区的小孩,即使他通过互联网看过大海的图片,看到书上描写大海是“一望无际的”“波光粼粼的”“波涛汹涌的”“浩瀚的”,听别人说海风是“湿湿咸咸的”,他很用力地使用大脑去想象,也很难想象出真正站在海边是什么感觉。
 
我们人类通过眼睛所见画面、耳朵听到声音、鼻子嗅到气味、舌头尝到味道、身体触碰感知来获取信息,再经由头脑加工处理这些信息;有时候头脑还会凭空制造出来一些想法。体验只有亲身去经历才有只有身临其境,把眼耳鼻舌身意都用上,你才知道“哦,原来大海是这样的”。你“哦”的时候,就是“领悟”了。在这一刻,“大海”这个词,从一个抽象的文字,从图片,从别人嘴里的故事,到了你心里知道有这么一个实实在在的存在体了。
 
别人再怎么跟你讲,或者是从书本中读到,都仅仅是“用眼睛或者用耳朵,看到或者听到的信息”进行解析,这些信息是不够全面的。有时候,说者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我们脑补出来更多情境,以便于听者理解,但“脑补”的信息终究是有缺失的。
 
别人跟我们讲一件事的时候,我们会下意识捕捉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时用自己的经历去对照。为什么我们经常会看到互联网上社交媒体评论区有人评论是“假的”?为什么总是见到一些人会说出我们觉得“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人”那样的话?
 
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他没见过,他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事、物,也没有人教过他“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对世界”,于是他就会觉得:这一定是假的。他并没有错,他只是身不由己。
 
我很难描述在游学的过程中我究竟“体验”到了什么,“悟”到了什么。因为当我写出来,它就从我心中那个实实在在的大海,变成了抽象的文字。就像是我为了跟你讲山是什么样的,每个地方有多高,于是画了等高线;但等高线只是图片,毕竟不是真的山。

 
我们用很多方式来解释这个世界,建立了不同的模型。有科学,有宗教,有哲学,还有很多我叫不上名字的学问。我曾经试图找到一个我能够依赖的、能够完美解释“世界的真相”的学问,具体到自然规律、商业运作的规律、人性的规律,但是后来随着接触的越来越多,我发现原来它们都是不同的模型,不同的解释方式,但它们不是世界本身。
 
就好像上中学的时候,比如你在1班,1班的数学老师和2班的数学老师讲同一道题目的时候,讲法是不一样的。也许你听1班的老师讲课你听不懂,但同样的知识点,2班的数学老师换一种讲法你就听懂了。也有的人和你相反,他在2班上课,但是他听不懂自己的老师讲课,他就觉得你们1班的数学老师讲的特别好。
 
但你要知道,无论是1班还是2班的老师,他们都不是“数学”本身。你只是通过他们的讲解,对数学产生兴趣,并且由此窥见数学的一角,浅浅地理解了某个公式或者公理。他们是带你认识数学、启发你对数学感兴趣的人。
 
我尽力地用这两个隐喻来表达我的意思,如果大家看不懂,那就是我写的不够好。
 
在“大海”的那个故事中,我就像是那个一直生活在陆地中的孩子,其实这次游学我也没有见过“大海”,但是我遇见了一些曾经真实见过“大海”的人,听他们讲述“大海”,跟我在书上看到文字、在网上搜到的“图片”都不相同;我还吹到了“海风”,闻到了海的气味,虽然并没有亲眼看到它,但是“大海”这个概念比起文字和图片,对我来说已经更加立体了。
 
在“数学”的那个故事中,以前我们大家普遍都读的是1班,都是按照1班老师教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的。我在游学的时候,有幸听闻了2班的老师讲课,觉得很有趣。2班的老师让我知道,原来“数学”还有这样的一面啊!
 
这里的“大海”和“数学”都是隐喻,你可以把主体换成“生命观”或者“世界观”。
 
(虽然感觉还是没有表达清楚,但我真的已经尽力了)

 
游学返程的时候,老师给我留了一个特别的功课,是“多跟人打交道”。
 
我不解。
 
这周回来之后反复思忖,我好像明白了老师的用意。我现在做的是传播学大类的工作,未来想要去往的人生方向,也是传播智慧、让人们内心安定。如果我一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眼里只有自己,我不知道大家的处境如何,是很难完成这个愿望的。
 
我首先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然后要活成形形色色不同人的样子,才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我靠近谁,就是谁的样子,他们才会跟我亲近,愿意听我讲话,愿意相信我告诉他们“怎样才能更有智慧、内心更安定”的办法。
 
所以我要真实去看见、去体验不同的人的人生,跟他们打交道,把心放在他们身上,知道他们为什么痛苦,理解他们为什么不安,看见他们,我才能够把他们引领向更好的方向。
 
因此,我的功课是“看见他人”。不是隔着屏幕看见被互联网过滤过的人,而是实实在在去触碰鲜活的人,走进他们的心里。
 
我的境界还没到能够爱所有人,就先从身边人开始练习了。这段时间为此做出的新的变化有:每两周一次,陪伴小表妹初中阶段养成好的学习与阅读习惯;有每周一次,支持朋友、帮助她梳理清楚自己的事业;有每天一次,在功课群里评论同修的功课;有目之所及来到我面前的人,尽量提醒自己,做到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给人欢喜。
 
就是感觉,有了“体悟”之后,视野变开阔了,不再拘泥于眼前当下的工作、工作关系、订单、营收。我的世界从“我自己”的范畴,扩展到了“我们”,包含了我和家人、我和朋友;从书本、电脑和课室中走出来了,走到了现实世界。
 
好难啊这篇文章写的55555,绞尽脑汁把抽象的东西用隐喻来表达了。要是我没有写清楚以至于大家看不懂的话,就忽略今天这一篇吧。下周讲“开窍”的都是实实在在落地的方法,一定能看懂!就酱~

我们下周四14:00见~

我出了一本新书,链接在这里:

适合大学生以及毕业0-5年的职场新人,以及对未来规划感到迷茫的同学阅读~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购买~

截至本周一14:00评论区留言赞数最高的5位小伙伴是:进之,不知所措的书单狗,李昭,ccc,Rose。喵已经私信要过地址啦,书会在回复地址一周之内安排寄出~

今天会继续在评论区选5名留言点赞最高的小伙伴赠送这本书(截止到下周一14:00),名单在下一次发推文时公布,欢迎积极参加呀~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启发,可以帮喵点个“在看”,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如果加过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复加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分享3件令人开心的事~

02 | “该不该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

03 | 我打算给自己放个长假~

04 | 在北大的第四学期,我的一些思考

05 | 未来一年,充满期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