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话题,而现代医学的发展与进步,也让我们对许多古代的医学智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今天,我们要为大家分享的是一则源于中国古代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的千古智慧——人的胆和骨病之间的紧密关系。 有些读者可能会认为人的胆作为消化系统中的一部分,与骨病似乎没有什么联系,而《内经》中的说法,可能只是医学科技不发达时代人们的臆想。但事实上,中华民族的千古智慧,并不是现代医学几百年时间就能完全解读清楚的。 ![]() 事实上,胆和骨之间的联系早已被古代医家充分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肝与胆互为表里,而胆有疾,肝也会受到影响。肝主藏血,而血又能够生精,精最终可以转化为髓,而髓能够养骨。因此,通过这个关系链,胆和骨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联系。 其次,肝主管的是筋,而筋“会于骨”。筋能够束缚骨,并且能够养护骨骼。肝和胆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因此,胆畅通则可以养护骨。 ![]()
明代医家张景岳曾经说过:“人之骨,刚而直。胆,中正之官,意蕴刚强正直,此正和骨之意。故胆有伤,则骨为之疾。”他认为,由于胆具有正直刚强的特性,因此胆和骨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胆出现问题的话,骨也会产生相应的疾病。 ![]() 从理论上来讲,胆和骨之间的联系是可以解释的。在实际的临床和生活中,骨和胆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相应的体现。例如,张景岳认为,“惊风伤胆者,骨必软”,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年龄较大的人,腿脚特别不好,走路需要别人的搀扶,这样的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需要特别小心。而相反地,年轻时肝胆受损的人,到老年时往往易患骨刺、关节炎等疾病。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痛风和胆囊炎的并发症。根据传统医学的看法,痛风实际上是病邪缠绕在筋骨上所致的疾病,而胆囊炎则通常被视为肝胆郁热的症状。因此,许多痛风患者往往容易伴发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这在临床上是经常可以见到的现象。 ![]() 那么,《内经》中的这一理论对我们的实际养生又有什么帮助呢?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养护胆,又能养护骨呢? 当然是有的,这就是我们前文提到的刺激绝骨穴。 据《针灸甲乙经》所述,绝骨穴也叫悬钟穴,其取穴方法为坐正后,再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取穴。这是足少阳胆经之穴,能促进气血畅通,畅通少阳经气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强化筋骨、清热通便、理气止痛的功效。 ![]()
![]() 总之,胆和骨之间的关系在古代医学中早已被深入研究和理解。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在实际的临床和生活中,我们依然可以发掘到这些古老智慧中的宝贵价值。为了更好地维护健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按摩绝骨穴的方法来养护胆和骨,因为良好的健康状况是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