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道了二战日军单兵子弹携带量,我有点不想说话

 暮云深 2023-05-25 发布于广东

在二战期间,日本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也掠夺更多的发展资源,对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从1931年,日本有预谋的炸毁了东北铁路开始,一直持续到二战结束,中国经历了长达十四年的战火洗礼。

当时的中国,还是个比较落后的农业国家,而日本已经是一个工业先进的国家,双方的实力差异可见一斑。正因此,日本才嚣张地扬言要“三个月内解决中国”。

但日军没想到的是,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军民的抵抗是如此的惨烈。日本最终被拖入到了长期的消耗战之中,即使中国在消耗战中劣势重重。

日军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作为支撑,枪多,炮多,粮多。就连子弹的配置,都是中国的数倍之多。所以中国人当时想要战胜日军,就只能用血肉去弥补和日军之间巨大的的差距。

那么你知道在战斗中一个日军会发多少子弹吗?看完数据才知道,为何抗战如此艰难。

实力雄厚的日军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国力迅速增长。后又通过多次的工业革命,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军工制造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加之走的军国主义道路,日本开始对外大肆进行侵略扩张。

日军先后开辟了多个战场,涉及亚洲十几个国家,甚至偷袭了远在太平洋的美军基地。

能将战线拉的如此之广,可见前期是做足了准备的。

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在侵略战争中,日军前期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军事素养非常高、战术战略也先进。

更不要说,日本工业实力远超当时还是个传统农业国家的中国,在武器装备上,日本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弹药充足,装备先进,甚至连食物的储备都很充沛。后期随着消耗战,更是以战养战,每入侵一个地方就大肆抢掠,用来补充自己的物资。

日军前期的物资有多充沛呢?我们仅以步兵举例。

二战时期,日军步兵作战时,使用最多的武器是三八式步枪,也就是抗战剧里经常被提到的“三八大盖”。

该枪的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光是枪身的长度就接近130厘米,如果再加上前面的刺刀,其长度还可以再增加35厘米左右,这个长度在双方近距离对抗的情况下,更占优势。

而且三八式无论是射程距离,还是精准度的把控,在当时的枪支里都是极为优良的,新兵很容易就能上手。加上其制造方式简单,耗材也相对较少,所以一度成为当时的主流武器。

三八式优点很多,但是如果没有子弹,它的功能就和刺刀无异,所以子弹的配备数量尤为重要。

那么一名最普通的日本士兵,会配置多少发子弹呢?

日本步兵的标配是三个弹药盒。其中有两个能放30发子弹,挂在腰两侧的腰带上,携带方便,完全不影响匍匐前进等动作。当子弹打完后,伸手可取,迅速更换弹匣,非常方便。

除此之外,士兵身后还有一个“储备盒”,里面可以装60发子弹。

所以,一个普通士兵总共配置120发子弹,还要在加上枪里的5发,一共是125发子弹。

这还只是一个单兵在战场上所分配的子弹量,日军每个班大概有12人,除8-10个步兵外,还会配备一个机枪组。

机枪火力输出猛,杀伤力大,相应的对子弹的数量要求也比较大。机枪组一般是4个人组成,包含2名机枪手,以及弹药手和指挥官各一名。

机枪手会下发两个子弹袋,一个子弹袋可以装60发子弹,再加上机枪里容纳的30发,每位机枪手的配置就有150发子弹。

此外,弹药手身上也会配备两个子弹袋,指挥官身上也会带一个,所以机枪组总的就有480发子弹。所以,日本仅一个班就会配置近1600发子弹。

不仅如此,日军中有专门负责行李运输的队伍,也可以携带一定数量的弹药。这就是日军普通士兵携带弹药的大概情况。

并且,除了各种枪械以外,日军还配备了坦克、炮弹、战斗机等重型武器。可见,日军在武器弹药上的储备还是十分充分的。

而中国军队的每名士兵能携带多少子弹呢?

120:10的差距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我国工业发展水平十分有限,武器自制能力低,枪支弹药的来源多靠外购。而且渠道杂乱,德、苏、英、捷克等国家都有,因来源不同,所以装备型号也不一样,导致配套性很低。

而且,弹药的供应情况,因会受制于人,所以并不稳定。

在抗战以前,蒋介石一直与德国有密切的来往,两个国家之间的战备物资和军火贸易发展的极为迅猛。德国从中国进口了大量的重金属原料,用作军备使用。做为交换,德国要将本国的枪械弹药等出口给中国。

仅1936年一年,德国就对华出口了640万马克的军火,约占其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当时国民党军队所使用的武器装备中,绝大多数都来自于德国。

中日战争打响后,德国担心自己的在华利益,被日本的侵华战争破坏,所以一直保持着“和稀泥”的态度。

随着局势的发展,德国出于全球战略的考虑,慢慢倒向了日本。再加上日本表示出强烈的不满,最终德国明确了自己的态度,德国国防部下达命令,严令禁止军火出口中国。

这个命令一出,直接掐断了中国弹药的补给,直接导致前线物资告急。而日军因为武器和弹药都供应充足,在火力上就占尽了优势。

中央军的嫡系部队尚且如此,更何况我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和南方游击队合编的新四军。

八路军中,在前线进行对敌的有3万多士兵,可手上却只有1万多支枪,这些还都是过去缴获的杂式枪。把敌人当做“装备运输队”,用缴获而来的武器装备,去消灭敌人,也算是我军的特色了。

我军缺少的不仅仅是枪支,就连子弹的数量也是少得可怜。

在抗战前期,即使是最精锐的部队,每个士兵才被分发30发子弹,普通士兵更少,仅有10发。因为子弹的数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基本上,所有的八路军会随身携带一把大砍刀或者其他冷兵器进行攻击。

在抗战初期的战场上,我军只有一次在子弹的供应上,展现出“大手大脚”的豪放作风,就是平型关战役。当时八路军破天荒的为每个战士配置了100发子弹,这是前所未有的。即便如此,才堪堪达到了日军的最低配额。

但这场战役也使当时的八路军掏空了家底,要不是最后成功缴获了日军82辆运输车,恐怕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对八路军的战斗力产生巨大的影响。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我军秘密建设了兵工厂,聚集了一群专家,自己生产枪支弹药。当时,兵工厂一年所生产武器可装备16个团的兵力,大大提升的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

至1945年夏,我军发展到93万人,有37万支枪,并解放了敌后1亿人口的地区。

在长达14年的抗战里,我军的子弹消耗数量之少,令人乍舌,子弹不足4000万发,手榴弹也才将将800万枚。消灭敌军的数量按照100万来计算,每灭敌一人,平均需要用掉40发子弹以及8枚手榴弹。

单独看这组数据,觉不出什么。更甚者,被抗日神剧影响,可能还会有人觉得消灭一个敌人,居然就需要40发子弹,这射击率有点太低了。但事实上,这个比值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据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均消灭一个敌人,需要消耗2000发以上的子弹。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消灭一个敌人,平均需要消耗约5000发的子弹。

蒋纬国在《抗日御侮》一书中也进行过相关统计。抗战期间,国民党共消灭了85万的日军,平均每消灭一名敌军,需要消耗2000发的子弹,以及12发炮弹和30枚手榴弹。

我军这个成绩,是被现实逼迫出来的,毕竟人均子弹的配置摆在那里,对于我军的士兵来讲,发到手里的每一发子弹都要算计着用。这一对比,日军的子弹携带量就显得太豪横了。

如此长时间的消耗战,再加上日本前期对其他国家的侵略,必然需要大量的军需物资。但日本是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国家,比如它的铁矿石和钢铁产量,光靠本土的生产,完全不能够支撑二战期间所需。

那么这些物资又是从何来的?

日军的物资来源

日本自甲午战争后,一直处于对外扩张的状态。先是发动海战剥夺了制海权,然后又占领了朝鲜半岛。

日本看中的,就是朝鲜半岛北部山区的丰富矿产,那里至今仍然是铁矿石的高产区。其丰富的铁矿石含量,一度成为日本的钢铁原料的重要来源。

单凭一个朝鲜半岛,还不能满足日本的野心。很快,日本就开始觊觎起我国东北三省的肥沃土地,继而扶持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并对其实施了长达6年的掠夺。

自此,东北变成了日本的军事基地和物资后援,铜矿、铁矿、煤矿、粮食、木材等资源,都成为了其掠夺的目标。

日本以合资的方式,介入东北的矿产开发,将东北矿产的开采权紧紧握在自己手里。并且只允许日本人对东北钢铁进行开采、利用,确保“供应日本”的物资,特别是钢铁和非金属等,能够按时按量完成。

七七事变以后,为了扩大侵略战争,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压榨再次升级。煤炭、液化煤、挥发油等资源输出量成倍增加。

特别是钢铁的生产量,钢锭从185万吨增加到316万吨,向日本运送112万吨。生铁从253万吨增加到450万吨,向日本运送152.2万吨。

其中,鞍山和本溪湖两个地区的钢铁输出量最大,也是日本重点的掠夺对象。

1931年鞍山的生铁产量不到28万吨,这个产量仅低于当时日本最大的钢铁产地。两年后,日本以原有的3座高炉为基础,对其设备进行了扩建。随后的几年,鞍山的生铁年产量持续增长,到1937年已达到70万吨,钢锭的年产量也达到了58万吨。

而本溪湖的生铁产量,也从1931年的5万多吨,增产为37万吨。

在这六年里,东北为日本提供了430万钢材,平均年产量达到了72万吨,成为了日本军工生产的又一重要支柱。而这些钢材,被制成了一发发的子弹,成为了日本侵略战争中的消耗品。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更是将东北的各项资源压榨到底,不仅是矿产和工业原料,连百姓赖以生存的粮食、农作物也一并运回了国内。

东北一向是我国农业生产重地,当地80%的人都从事农业生产。伪满时期,耕地就有1700多万公顷,可耕荒地1600多万公顷,主要谷物的产量达1870万吨。而这些粮食,绝大多数都被源源不断的运往日本,留给百姓的,所剩无几。

这就是为什么在全面抗战开始后,日本这个原本资源匮乏的岛国,却军需物资充盈,吃喝不愁的一路攻势猛烈。它在对东北6年的掠夺中,获取了大量的资源,以供自己侵略战争的消耗。

后来,日本也持续着这个“以战养战”的策略,在中国沦陷的各个地区,一边进行大肆掠夺,一边继续侵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尤其悲惨的战争,我国受到非常严重的损失和伤害,那个时期我国经济十分的落后,武器装备也是最差的,几乎每一场战役都是用战士们的尸体堆积起来的。

从1931年到1945年,日军侵华期间,祖国大地饱受践踏,3500多万同胞伤亡,4200多万难民无家可归。

在这14年的抗日战争中,我国民众为了抗战胜利,经历了近代最艰辛,最痛苦的一段历程。

在兵力相差十分悬殊的情况之下,我们依旧能取得的胜利,都是依靠我党的政策,我们采取游击战,采取全面抗战,有敌后战场跟正面战场,全国人民都是八路军坚强的后盾,我们的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耗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跟精力换来的。

参考资料:

抗日战争纪念网 日本在伪满洲国进行的经济资源掠夺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日战争时期中日军队武器装备之比较

抗日战争纪念网 抗战时期中日装备对比

中国网络电视台 从中日抗战武器对比看两国军队:国军战斗素质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