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获得国际建筑大奖的竹建筑村落,隐居着隈研吾等大师的18个作品

 陈正兴 2023-05-25 发布于湖北
文章图片1
文章图片3

世界知名建筑网站 ArchDaily 公布的2021 年度建筑大奖的结果,在 15 个获奖者中,中国的建筑多达 5 个,ArchDaily 特别提到这一点,“中国建筑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全球话语权”。在长长的获奖名单里,我们留意到一个名为“隐居龙泉”的竹建筑村落,竹制建筑在去年的中国榜单里就非常突出,世界范围内也有越来越多建筑师利用起这种天然的建筑材料。何况这个竹建筑村落背后还有一个双年展和隈研吾等大师的身影,让我们不得不对隐居的竹子们产生好奇。

世界想看到这样的

中国建筑

文章图片4

这一次获奖的中国建筑确实各有风味。

文章图片5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拿到工业建筑类奖项的郎酒庄园之二郎陶坛酒库充分融合了中式的古典诗意和现代的功能性,无论是山水的结合,还是建筑材料的细节,都透着“此中真意”。而“世界级白酒庄园”的目标又让这座建筑不只停留在传统之中。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住宅建筑类的七舍合院也掌握了这样的融合奥秘,这个北京胡同里的三进四合院去年多有报道。从大门外一瞥或空中俯瞰,老院子还是旧时模样,走进其中才能看到时间快速穿越的成果,过去的灰砖、石瓦和玻璃、竹钢在同一空间里试着留住百年前的风景。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拥有金属外壳的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可能视觉上比前两者更有现代感,但其创作灵感依然是“芥子藏须弥”的古典意境。“其外,金属壳悬于地面,起伏如波浪。光线日新月异,游动,变换,永不停歇。其内,展物静置,熙熙攘攘。寓艺术于活力。”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飘然闲坐于桂林山丘巨石中的阳朔竹林亭台楼阁更加本真,材料直接取自茂密竹林,外观无过多装饰,流线型的长廊在这宏伟的景观地貌里清新悠然。

通过获奖的这些中国建筑,我们可以实实在在感受到中国建筑更加“中国”了,材料、造型都从传统文化里寻找灵感,而非一味地求新求广,世界也正是想要看到这样的中国建筑。

隐居在竹林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这一次获得 ArchDaily 大奖的是隐居龙泉·国际竹建筑文创生活村落,归属于龙泉国际双年展的 12 个项目,由两间旅舍和一间民宿组成。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这些竹建筑建于 2016 年,在更早的 2011 到 2014 年间,中国的混凝土消耗量甚至超过了美国。意识到这一点后,环保建筑材料之风顺势刮起,建筑师纷纷开始寻找更天然的材料。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竹子在中国南方并不难找,坚韧有力、生长周期短、富有延展性,这些优势都让竹子脱颖而出成为建筑师 Anna Heringer 团队的青睐。

比起传统建筑拼命掩藏泥土等建材,“隐居龙泉”要坦诚很多,竹子编织的网罩直接作为外立面,毫无保留地展示天然材料的美感。

文章图片30

每到夜晚,内部的石块建筑发出微光,竹制外壳如同灯罩,整个建筑就像放大了很多倍的手工艺品。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隐居龙泉·国际竹建筑文创生活村落地处浙江省龙泉市的宝溪乡,项目建造之初希望整体能与当地的文化特色关联,宝溪乡的陶瓷器皿颇有名声,这几座建筑的形态就被设计成烧陶制瓷的器具的外观。线条、弧度,用于大型建筑上也富有美感。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 当地村民“胖子”和她的“泥墙”匠人组

制作这样的大型竹建筑并非易事,建造过程很是考验工匠的手艺,这也给当地的匠人提供了大量工作机会和成就感。

上图拍摄的当地村民“胖子”和她的“泥墙”匠人组每次碰到远道来观看考察项目的客人都会问一句“你觉得这个房子漂亮吗?”

“这种因为参与项目而产生的认同感,自豪感,正是竹建筑双年展的希望所在。”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国际竹建筑双年展

场所精神,乡土建设

文章图片42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为什么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在宝溪?”策展人葛千涛跟很多人回答过这个问题,人文基础、历史渊源和地理地貌是他选择这个离上海 650 公里车程的小乡村的原因。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行走在宝溪乡,各处都是就地取材的手工艺设施,村民引“活水进村”、“护溪养鱼”、“筹资共建公园”,葛千涛形容“手工精神构筑起了乡村自觉的乡土精神”。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想传递的正是“场所精神,乡土建设”。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2016 年 9 月 28 日,准备了足足四年的首届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在宝溪乡开幕,尽管这天台风肆虐,仍有近 400 人来到宝溪。

这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双年展 ,隈研吾、李晓东、George Kunihiro、Anna Heringer、杨旭等来自 9 个国家 的 12 名建筑师在这里打造了 18 座永久性的竹建筑。双年展结束后,这些建筑也会继续使用,这次获奖的隐居龙泉·国际竹建筑文创生活村落就是代表。

01

当代青瓷艺术馆

by 隈研吾

文章图片50
文章图片51

擅长使用在地性材料的隈研吾出现在这次双年展里可以说是“理所当然”,青瓷是宝溪当地重要的文化特征,隈研吾在双年展里就设计了一个当代青瓷艺术馆,展示当地文化。

文章图片52
文章图片53
文章图片54

这座艺术馆跨溪而建,造型灵感来自当地(压制成型)的重竹,放大出重竹的张力。隈研吾主张的“隙间”理念也通过竹的叠加和错位呈现,整座建筑呼吸着自然的气息,充满生命力。

文章图片55
文章图片56

隈研吾认为比起城市,在农村举办这样的双年展更有意义,“中国在乡村做这样的双年展,它的意义远远超越双年展本身。”

02

双螺旋竹桥

by 葛千涛

文章图片57
文章图片58

横跨小溪的除了隈研吾设计的青瓷艺术馆,还有策展人葛千涛自己的作品——一座以石头为桥墩、竹材做成巨型螺旋结构的桥梁。

“桥的造型语言源于 DNA 双螺旋结构图,寓意了竹建筑双年展文化基因的在地性。”

文章图片59
文章图片60

据说在提出建桥想法时,葛千涛本想做一座古代廊桥,但建筑师们几乎全体否决了这个想法:“历史可以穿越,但没法复制。寻找中国的文化基因,并不只有复古这一条路。”

这座竹桥所处的位置也有深意,它连通着古村落和当代竹建筑社区,“在穿梭的光影变化中将传统引向了未来”。

03

竹制品研究设计中心

by 李晓东

文章图片61
文章图片62
文章图片63

中国建筑师李晓东为竹产品的研发设计打造了一个“创空间”,建筑外立面呈现竹林的意境,建筑本身即融于环境中。

文章图片64
文章图片65
文章图片66

李晓东对于乡村建筑有自己的想法:“乡村生活应该审视当下环境,因地制宜地发展,而不是一味地复制城市生活。”

04

艺术酒店

by 杨旭

文章图片67
文章图片68

建筑师杨旭设计了两栋艺术酒店——“花间”和“水间”。上图的“水间”灵感源自宝溪当地的龙窑,如青瓷器皿一般的外形中,龙窑在内部盘旋而上。

文章图片69
文章图片70
文章图片71

在国际竹建筑双年展开幕的前一年,杨旭遗憾离世,这也成为他最后的遗作。

文章图片72
文章图片73

▲ 接待中心 / Vo Trong Nghia(越南)

文章图片74

▲ 实验生态高效住宅 / Mauricio Cardenas Laverde(意大利/哥伦比亚)

文章图片75

▲ 陶艺家工作坊 / 前田圭介(日本)

这场国际竹建筑双年展也成为一次启蒙。据说在 18 座竹建筑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当地的其他几栋民宿也“返璞归真”,重新审视在地性材料,把原来的马赛克墙换成了木板。“这也是文化的反哺,是一种审美的改变。”

文章图片76
文章图片77
文章图片78
文章图片79

本文来源一夜美学

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

我们的小目标

2年内,分享1001份乡愁

文章图片80

完成:170/10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