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吕碧城

 古稀老人赵 2023-05-25 发布于北京

人物生平

童年生活

光绪九年(1883)阴历六月,吕碧城生于山西太原,此时其父吕凤歧任山西学政。不久,吕凤歧卸任,携带家小定居于安徽六安,吕碧城在此度过了幼年时期。1887年,其同父异母兄贤钊、贤铭夭亡,吕凤歧精心教导几个女儿,吕碧城和她的姐妹们幼时已颇有才名。光绪二十一年秋(1895年),吕凤歧身故,此时吕凤歧一脉没有男嗣,仅留下其母严氏与吕碧城在内的几个幼女。吕凤歧家产丰厚,惹人眼红,遭遇族人争夺家产,严氏母女遭受族人逼迫欺凌,与吕碧城有婚约的汪家也提出了退婚。之后,严氏放弃吕家家产,带着几个女儿回到了其安徽来安的娘家。[3][5][7]

青春岁月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吕碧城随母亲严氏来到距离天津六十里的塘沽投奔舅舅严朗轩。天津作为彼时国内几个最大的商埠之一,已得风气之先,塘沽距离天津不远,也受到了影响,吕碧城在塘沽度过了她的少女时期,亲历辽东之变、戊戌变法庚子事变等,国难家仇在吕碧城的心上留下了烙印,在吕碧城同时期创作的诗词中,可见明显痕迹。[3][5]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吕碧城想在天津就学深造,央求舅舅带自己一同去,却遭到了斥骂。舅舅指斥吕碧城不守妇道、不守本分,并且不允许她离开塘沽半步。吕碧城无法忍受,并于次日逃离舅舅家,只身一人坐上了去往天津的火车。吕碧城此次出走,身上并无银钱和行装,幸得好心人帮助,才得以在天津安顿下来,并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才华得到了《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的欣赏,并聘其为《大公报》第一位女编辑,而正是此次出走经历,改变了吕碧城一生的命运。[3][5][7]

声名鹊起

兴办女学

吕碧城并未想与舅舅决裂,出走一周余打算重回天津,但舅舅严朗轩因事被弹劾,丢了职位,吕碧城只好另谋出路。彼时(即1903年前后),清政府力行新政,在教育方面通令各省兴办新式学堂再者,随着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中国女性开始觉醒,“张女权,兴女学”要求男女平等、争取女子受教育权利成为妇女解放的潮流。1904年,直隶总督袁世凯任命早期教育家傅增湘在天津兴办女子学堂。经过英敛之的介绍,吕碧城得以结识直隶学务处总办严修,严修向袁世凯举荐吕碧城协助傅增湘筹办北洋女学,自此,吕碧城在《大公报》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女性教育与女性独立的文章,有《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兴女权贵有坚忍之志》《教育为立国之本》等文。之后,吕碧城的大姐惠如也来到天津,加入女学的筹备工作中,吕氏姐妹开始大展拳脚,积极推动女子教育,成为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6][4]
1912年辛亥革命后,北洋女学停办,吕碧城离职。[6]

由政转商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吕碧城受袁世凯聘请任总统府秘书,从天津来到北京。不久,吕碧城发现自己的秘书职务只是一个闲差,重要文件并不经吕碧城之手,袁世凯看中的是其在女界的名声,因而吕碧城得以以看客的视角看待政界。在这期间,吕碧城已有隐退之念,她将心思放在物质享受与诗词唱和之上。1913年,吕碧城参与柳亚子、陈巢南等人组织的诗社“南社”,有诗名世;另外,吕碧城与当时上流社会具有诸多交往,诸如袁世凯之子袁克文,女界名流康有为之女康同壁等。1915年,洪宪帝制议起(即袁世凯复辟帝制),吕碧城辞去总统府秘书一职,在上海定居。[6][11][12][13][14]
离开政界以后,吕碧城转入商界。民国时期的 上海,已是国际金融大都市,各大银行,各大公司都落户在了上海,吕碧城来到上海后,用手里的积蓄、人脉同外商合办贸易,并在证券所做交易,很快就积累了起了资本。[15]
除商业活动之外,吕碧城亦活跃于文坛之中,常与友人诗词唱和、游览观光,清末名士樊增祥易顺鼎赠过诗给吕碧城,对她的才情多以赞赏。[16][14][17][18]

寓居海外

1920年秋,吕碧城登船赴美,在旧金山登陆,因遇大雾,转乘火车,到达纽约。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作为旁听生修习文学和美术,西式现代美术教育也影响了吕碧城后来的诗词创作。[12]
1926年秋,吕碧城再次出国,首先在旧金山停留,在美国多地盘桓。1927年,吕碧城离美横渡大西洋前往欧洲,在欧洲多国盘桓,游览,长达七年之久,足迹涉及德国、法国、罗马等地。在游历欧美期间,吕碧城参加了维也纳国际保护动物协会,发表了护生戒杀的言论。1930年春天,四十八岁的吕碧城在瑞士日内瓦皈依佛教,自号“宝莲”,她的居室内悬挂观音大土像,辑录护生崇佛语录。吕碧城将见闻诉诸笔端,后《欧洲漫游录》(又名《鸿雪姻缘》)问世。[8]
1937年,抗战爆发,吕碧城为躲避战火再次赴欧。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也不平静。1940年秋,吕碧城回国,定居于香港。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在香港九龙病逝,遗嘱不留尸骨,骨灰和泥为丸,投于大海。[9][10]

人物关系

祖父
吕伟桂
太学生(即就读于国子监的士人),有“奉政大夫”、“中义大夫”等头衔
父亲
吕风歧
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先后出任国史馆协修、玉牌馆纂修,及山西学政等重要职务
母亲
严士瑜
为吕凤歧继室,严氏幼承庭训,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能诗会文,育有四女,吕碧城为第三女。严氏秉承家教,其女自幼都博有才名
姐妹
吕贤钟
又名吕惠如,吕碧城大姐,能诗善画,曾任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吕贤鈖
又名吕美荪,吕碧城二姐,工诗词,曾任奉天女子师范学堂总教习
吕贤满
又名吕坤秀,吕碧城四妹,姐妹中年龄最小,曾任厦门女子师范学校教师
兄长
吕贤铭
为吕碧城同父异母兄,贤铭因病早逝
吕贤钊
为吕碧城同父异母兄,贤钊因逃学寻短见去世
老师
严复
中国近代翻译家、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著作有《天演论》,将西方民主与科学介绍到中国。吕碧城师从严复学习名学时,严复在她的课本上面题写“明因读本”四字,遂将其字“遁天”改为“明因”
友人
英敛之
《大公报》总经理,为新派人物,其所创办的《大公报》,宣扬开民智,提倡办女学,破除迷信;对吕碧城有提携之恩
袁克文
袁世凯之子,与吕碧城过从甚密,常有诗词唱和之作
展开
[3][19]

教育理念

吕碧城未接受过系统完整的学校教育,但在女学上有自己的看法。吕碧城注重母教教育。认为中国长期受列强欺凌,正是不注重妇女教育的结果。吕碧城认为女子教育的宗旨并非单纯地培养贤妻良母,而是要造就“对于国不失为完全之国民”,“对于家不失为完全之个人”的一批新型人才,着眼于女性的个体发展,认定了女性与男性同样具有个人和国民的双重身份,应当享有双重的权利与义务。[3][20][21]
在具体的操作上,吕碧城提出必须使女子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并将“德育“放在首位”。另外,吕碧城还注重实践。吕碧城在其相关文章中多次提到了实践和实践经验,在女学科目中设置实业一门,设置女红科,将西方人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与女性特点相合。[3][20][21]

主要作品

《吕碧城集》

吕碧城集分为上下两册,收录了吕碧城公开发表的的诗、文、词及《欧洲漫游录》,是吕碧城创作作品的合集。[22]
以下摘录部分诗词。[3]
诗作
内容
《感怀》一首
燕子飘零桂栋摧,乌衣门巷剧堪衰。登临试望乡关道,
片斜阳惨不开。
《感怀》二首
荆枝椿树两调伤,回首家园总断肠。剩有幽兰霜雪里,不因清苦减芬芳。
《老马》
盐车独困感难禁,齿长空怜岁月侵。石径行来蹄响暗,沙滩眠黑水痕深。
自知谁市千金骨,终觉难消万里心。回忆一鞭红雨外,骄撕直入杏花阴。
《舟过渤海偶成》
旗翻五色卷长风,万里波涛过眼中。别有奇愁消不尽,楼船高处望辽东。
展开
[3][22]
词作
内容
《临江仙》
空记貌孤家难日,伊谁祸水翻澜?长余风木感辛酸,囊萤
书惯读手线泪常弹。
东望松献拼一痛,无由说与慈颜。虚声今日满江关。重泉
呼不应,多事锦衣还。
《绮罗香·忆兰》
雪冷空林,云封幽谷,遥忆清芬何处?芳讯难通,多少离
情别绪?折芳馨,远道谁遣,披萧艾,几时重遇?秋风天涯,美人芳草怨迟幕。
灵均纫佩去后,应是风雷昼嗨,暗成苦。薛老萝荒山。
鬼自吟愁句。更恨他,湘水湘云,又遮断,梦中归路。但牵来,
万丈相思,化为深夜雨。
《满江红·感怀》
晦黯神州,欣曙光一线遥射,问何人女权高唱?若安达
克。雪浪千寻悲业海,风潮甘纪看东亚。听青闽挥弟发狂言,
君休讨!
幽与闲,如长夜;弱与畔,无休歇,即帝阁不见,愤怀难
泻,遍地离魂招未得,一腔热血无从洒,叹蛙居并底愿频违,
情空慈。
《烛影摇红・癸丑春感蒙古事有作用旧韵寄示芷生》
重展残笑,背人颠倒吟思遍。嫣红红点点灿秋棠,总是蹄痕
染。才喜芳菲时渐,悄搴帘,且舒愁眼。含情待见,五色春
组成光线。
不道春来,楼空人杳愁归燕。阿谁勾引玉清逃?草露渝裙
满。底说高句丽远,听鹃语,替传衰怨。小桃无主,嫁与东风,
已因风散。
《浪淘沙》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踏莎行》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
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
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展开
[3][22]

《欧美之光》

该书由吕碧城编译,辑录欧美书刊文章29篇,其中辑录多篇宣扬佛法,提倡护生的言论;该书被多次重版本,流传甚广。[23]

创作风格

诗作风格

吕碧城之诗作,主要为唱和赠答诗与山水纪游诗;吕碧城坚持传统诗歌形式,坚守格律,抒发情怀。赠答诗歌有《民国建元喜赋一律和寒云由青岛见寄原韵》《赠高丽音乐家吴小坡女士次南湖韵》等。这些诗歌内容,大都先写内容,结尾表祝愿,表现其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另外,在写作纪游诗时,为了在写作诗歌时能够使其遵循严格格律的古诗规范,吕碧城在创作时常常以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作为材料,用古典文学的意象来描写事物,以借题发挥,用以抒怀。[24][25][17]

词作风格

吕碧城词作依然坚守词的文学传统,在遵循“抒写性情”“情形真切”“写其本色”的词学主张的同时,也融入了与旧词学不同的新内容,“推陈出新”“随时而变”,其 1913 年所作《烛影摇红》词,是有感于日俄煽动外蒙独立事而写就的,它融入了吕碧城对国事、时事的思考,具有家国之思与身世之感,表现了吕碧城词作新旧交融的面貌。[24][17][25][18]

人物评价

学者钱仲联在《近百年词坛点将录》中称“吕碧城近代女人第一,不徒皖中之秀”[26]
学者龙榆生在其《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以吕碧城五首词殿后,誉其为“一代词媛”;除了欣赏吕碧城诗词,龙
榆生还称赞吕碧城字迹“真力弥满,潇洒出尘,一与旧时无异”。[27]
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极为赞赏吕碧城的诗词才华,且说道:“逾日当折东邀女士与不慧饮集闲楼,留此人天一段韵事,为他日词苑掌故。”[28]
翻译家严复作为碧城之师,对吕碧城了解颇多,称赞她“高雅率真,明达可爱”,“柔婉服善”[29]
清季翰林樊樊山曾评价吕碧城:“以一弱女子,自立于社会,散万金而不措意,笔扫千人而不自於。”,这也正好概括了时人对吕碧城的评价。[30]
现代学人吴密在《空轩词话》中评价她“其所作,可上比李易安,而又别辟蹊径”,“予平日论诗词,同恒主以新材料人旧格律。予又曾游欧洲,有《欧游杂诗》之作,故与《信芳词》中之诗词独有深契于心。”[31]

成就及荣誉

新闻领域
1904年5月8日,吕碧城来到《大公报》馆,被聘为编辑,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正式女新闻工作者。在大公报期间,吕碧城发表了许多关于教育、女权的文章,其新闻活动与所体现出的新闻思想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32][33][34]
教育领域
1904年9月,吕碧城任北洋女子公学(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总教习;1906年,任监督,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女性任此高级职务的第一人,开创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先例[35][36]
政治领域
1912年,受袁世凯聘请,任总统府机要秘书,成为中国近代史上女子任此高职的第一人[37]
佛学传播
吕碧城中年以后,皈依佛教。与佛教有关的作品有《观经释论》《梵海蠡测》等,这些作品对经纶内容进行阐发,吕碧城晚年在欧洲游历之时,注意到佛教文化中的东方智慧,撰文《佛教在欧洲之发展》向读者介绍英、法、德等国佛教会的工作,并翻译《行愿品》《普门品》《弥陀经》等若干种佛经,对中国佛学的传播与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一定贡献。在吕碧城临终前,多次嘱托沪上的李圆净居士帮忙处置其在国内外的存款,用于弘扬佛法护生之事。[38][39][40][10]
动物保护
1928年,吕碧城加入世界动物保护委员会,成为中国第一位动物保护者[8]
1929年,吕碧城参加国际动物保护协会,从其佛学思想指出但是禁虐动物还不够,还需要禁止屠杀动物。不久后,她应伦敦世界保护动物联盟之请,发表《呼吁于已死之良心》,呈交英国下议院,呼吁保护动物,最低限度应该对一切为人类工作的动物(如牛、马等)视为合法劳工,禁止屠杀。1929年出版的《欧美之光》辑录了多篇提倡护生的言论,流传甚广,影响深远。[10][41]
女性词学
发表了大量诗词,著有《晓珠词》等,为文届誉为“近代女词人中第一人”,“李清照之后第一人”,“三百年来第一人”,“女性词学的殿军”等[42][31]
展开

后世纪念

吕碧城故居

吕碧城原籍旌德庙首,在安徽旌德县庙首村,设有吕碧城故居。吕碧城所居住的清德堂,是一幢老式民房住宅,位于庙首村北部,此地被旌德县保护,后人多来此参观。
[42][43]

人物轶事

淮南三吕

“淮南三吕”时人指称吕氏姐妹,大姐吕惠如,二姐吕美荪与三妹吕碧城。三吕幼承家学,以诗文名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闻名”。四妹吕坤秀年纪最小,在三个姐姐出名时尚年幼,且27岁病故,因而不在三吕之列。[44]
吕碧城出走天津之后,因其才华被英敛之所识,得到英敛之的帮助。事实上,在英敛之结识吕碧城之前,英已与二姐美荪认识。后来,大姐吕惠如来到天津探望吕碧城时,结识英敛之夫妇,一见如故。之后,吕氏姐妹都服务于教育界,大姐吕惠如任南京师范学校校长,二姐吕美荪任奉天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吕碧城为天津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四妹吕坤秀任厦门师范学校教师,为一桩美谈。[6]

词嘲慈禧

1908年,慈禧离世,吕碧城填了一阙《百字令》:“排云深处,写婵娟一幅,翠衣轻羽,禁得兴亡千古恨,剑样英英眉。屏蔽边疆,京垓金弊,纤手轻输去,游魂地下,羞逢汉雉唐鹅。”并题咏慈禧的画像,刊登在报上,痛斥慈禧的割地赔款行为,说其丧尽尊严。这件事惹怒了清政府,轰动一时。[45]

交好秋瑾

吕碧城与秋瑾的结识源于“同时而同字”,秋瑾曾以“碧城”为号,因而秋瑾经中间人搭桥,得以与吕碧城会面,因都倡导女权,二人相谈甚欢,1904年吕碧城与秋瑾订交,相约为女权奔走呼号;秋瑾创办《女报》,吕碧城为之作发刊词。1907年,秋瑾遇害,吕碧城受到牵连,最终由袁世凯出面,将其保释。1916年秋,吕碧城与友人同游杭州时,感伤而作《西冷过秋女侠祠次寒云韵》,有诗句“尘劫未销渐后死,俊游愁过墓门前”悼念秋瑾。[46][26]

感情生活

吕碧城一生未婚。在其少女时期,有过一桩包办婚约,但遭遇汪家退婚。后来,她在天津师从严复学习之时,严复、傅增湘等人曾从中撮合她与驻日公使胡惟德,但不了了之。之后,也有其他人为其婚事操心,不过吕碧城都推辞了。对于终身大事,吕碧城有着自己的看法:““生平可称许之男子不多”,“因此难得相当伴侣,东不成,西不合,有失机缘。”[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