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吕碧城评传及诗词笺注(上)

 书虫小记 2022-01-19

陌上花开君子香,最奇不过吕碧城。前些年流行的民国才女,言必及林徽因、张爱玲、陆小曼,几乎都把吕碧城这个名字给错过了。说起来也有趣,我是从陶然亭公园的石评梅高君宇墓,得知了石评梅,再从石评梅而得知吕碧城,因此找来了吕碧城的诗词一览——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气韵放旷。

烟采散,露华漫,碧空一镜泄秋寒。天河万古喧银浪,不见浮槎客再还。——格调高古。

瞬间被这个女诗人的古词风所震。

说实话,吕碧城的经历才应该符合当代追求独立自强、才华精绝的人们的要求——中国第一个报刊女编辑,中国第一个女校长,中国第一位女性媒体撰稿人,中国第一个动物保护主义者,再就是,“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此女十二岁就能解救家人于豪强,二十岁就已经成为大公报的编辑,二十二岁成了女校长,二十四岁成了大总统袁世凯的机要秘书,袁世凯称帝,随即脱离政界进入商界,由商界而到全世界,由全世界而皈依佛门。当大家都对革命事业噤若寒蝉的时候,她甘冒死罪去为自己的挚友秋瑾收尸;当革命事业成了大家的流行标志之后,她已经放眼全世界,周游列国,关怀人类。

你怎么说这么一个奇女子。

吕碧城是徽州人。祖上读书做官世家,其父亲吕凤歧为光绪进士,授翰林苑庶吉士!后来当了山西学政,相当于省教育厅长。家中藏书3万卷。吕碧城有两个大哥,两个姐姐,一个小妹。在父亲亲自教辅之下,吕碧城姊妹兄弟都成了知书达理之人,文、诗、书、画均不错。吕碧城自己就是从五岁开始临摹杨深秀的画的,杨深秀是其父亲的挚友,后来在戊戌变法中与谭嗣同一起殉难。可怕的是这两个姐姐也同样强悍,大姐吕慧如后来任南京两江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二姐吕美荪任北洋女子公学总教习。

其父吕凤歧辞职回乡享受生活没有几年,两个大哥一个因故自杀,一个抱病而亡,导致父亲吕凤歧从此心情郁郁,完全以教女儿们读书写字作画为主业。

吕碧城12岁的一首词:绿蚁浮春,玉龙回雪,谁识隐娘微旨?夜雨谈兵,春风说剑,冲天美人虹起。把无限时恨,都消樽里。辽海功名,恨不到青闺儿女,剩一腔豪兴,写入丹青闲寄。

当时的山西布政使樊增祥,也是晚清大诗人,看到老友的女儿写的这首词,半天合不拢嘴——这首词气魄之大,包含典故之多,实在没办法想到是一个12岁的女孩儿家之手。当然,樊增祥之所以惊讶至此,也因为他自己属于艳词高手,喜欢红软香烟这类的——哪想得到本应该软红轻烟的小女生会这样。

你要说她豪气干云,有点不像女孩家,但那只是一面而已,看这首:

寒意透云帱,宝篆烟浮。夜深听雨小红楼。姹紫嫣红零落否?人替花愁

临远怕凝眸,草腻波柔。隔帘咫尺是西洲。来日送春兼送别,花替人愁

好一个人替花愁,花替人愁。实在是非常之牛,非常之柔,非常之甜腻。

12岁之后,父亲吕凤歧遵循当时的风俗给吕碧城说了一门亲事。如果就这么发展下去,吕碧城也将和数千年来绝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嫁入人家,相夫教子。多少惊世才华的女性,也就这样蒙尘遗落。然后吕碧城家境迅速发生了巨变。

不久,其父吕凤歧居然因为登山摔伤,卧床不起,不久即去世。去世之后,因为只有三个女儿,按照当时徽州地区的规矩,寡妇及女儿都无财产继承权。很快,宗族势力就把吕碧城的家产全部夺走,吕碧城姐妹被赶出家门。

母亲无奈之下,只好带着吕碧城北上天津,托付给了自己的哥哥,也就是吕碧城的舅父。这位舅父是天津塘沽盐课使,有点实权,能够依靠。关键的是,天津是中国最早开阜的城市,人文风气,商业经济都开放发达,这给了吕碧城当时国内最广阔的平台。

母亲回到徽州之后,祸患又起。之前强占家产的族人,因为怀疑吕碧城一家还私藏了部分财产,在索要不到的情况下,雇佣凶人劫持了吕碧城的母亲和小妹。吕碧城的母亲气愤之下居然要和自己的女儿一起饮鸩自杀。幸亏此事被其他人发现,报了官,才把母女救活,但却无法解决被软禁一事。

吕碧城听说此事之后,难以抑制胸中恶气,与两个姐姐商量,决定反击。吕碧城开始给父亲生前的各至交好友写信求援,之前那个欣赏她的樊增祥收到了求援信,樊增祥正好在江宁布政使任上,立即从南京派兵,直接前往徽州剿匪,把劫持吕碧城母女的匪徒一网打尽。

这段事迹很快就在江南传开来,一方面大家惊讶于吕碧城这个小孩的头脑和决心,另一方面之前和她订有婚约的那户人家怕了,——才12岁就能写信调兵救母,这种女人估计一般男人搞不定,算了,毁约。

毁掉婚约,在当时对于女性而言,可谓耻辱。在吕碧城这个能写出“夜雨谈兵,春风说剑”的女生而言,可谓奇耻大辱——虽然她一直眼界开阔,但毕竟是传统教育下的女性心理,何况她一定曾经想象过自己相夫教子安稳生活的未来。这个毁约,给她造成了很大打击和心理阴影,很可能是导致她终身未嫁的心理创伤。

在塘沽的舅父家中生活学习了六年之后,一次偶然机会吕碧城了解到天津开了一所女子学校,遂发要求西学之心。舅父当然不准,于是她偷跑去天津。生活对她还是关爱的,在去天津的火车上,她结识了天津极有名的客栈——佛照楼的老板娘。这个老板娘是非常有心机的人,她知道吕碧城乃塘沽盐课使的侄女之后,有心结交,就把吕碧城直接带到了自己家中加以安顿。——如果是贫女,谁鸟你。

在天津,吕碧城也和当初救母一样依葫芦画瓢,找关系人脉,找事做。她通过佛照楼老板娘联系上了自己舅父秘书的夫人,这位夫人在天津大公报工作,吕碧城给这位夫人写了一封信,诉说了自己的经历和目的,央求她给自己找一份零工。

这封信到了这位夫人手上,却又同时被大公报的老板——中国近代报业家英敛之看到了。英敛之瞬间就被这封信流露出来的文采和思维所吸引,立刻跑去佛照楼见吕碧城。这一见,也就成就了吕碧城的未来,两人虽然惺惺相惜,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只不过有诸多绯闻而已。

英敛之聘请吕碧城为大公报的助理编辑,随后吕碧城即写了一首词,用以鼓吹女权运动,一炮走红。词曲一出,震动京师,人们的惊讶程度就跟当年樊增祥一样。因为当时还没有女性撰稿给报刊,更别说用古体词的方式,来叙述现代新兴运动。

当时的社会挺有意思,虽然处于革命爆发前夜,政治见解不同,派别不同,但大家对于才华的认可都是一样的。就像梁启超,虽然是新学和革命派,但其才华却深为张之洞等权臣的赏识,不少官员都因为佩服其才华而对其网开一面。吕碧城也有这样的待遇,虽然鼓吹女权,不为政府和道学先生们推崇,但大家无一例外地佩服其才华。连慈禧太后的御用画师缪嘉惠也对吕碧城推崇尤佳,与吕碧城以诗对话。

作为中国第一个女专栏作家,第一个女报刊编辑,吕碧城非常懂得做网红的推销之术——她去照相馆照了大量自己作为青春开放女性的艺术照,然后与自己的诗词、文章一起,在大公报上刊出——她的文笔有任公之风——夫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女,男娶女而为家,积家而为国。夫君之于民,男之于女,有如辅车唇齿。君之愚弱其民,即以自弱其国也。男之愚弱其女,即以自弱其家也。

上世纪初这种穿着打扮是属于惊世骇俗的,这是吕碧城当时震动京津的公开照片

这种文体,配以动人美照,想不出名都不行。于是乎,她的交际圈也广了起来,如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子李经義这些可真正称得上京城四少一类的人物,包括当时民国响当当的启蒙思想家严复,外交家胡惟德,与吕碧城的私交极其深厚。严复较吕碧城大了三十岁,终其一生只写过寥寥数首艳诗,其中就有两首是写给吕碧城的。袁世凯的二子袁克文,完全不同于长子袁克定,袁克文知书达理,十岁即开始学习做文章。袁世凯对这个二子要求很严,时常检查他的文章,并逐字逐句进行批改。袁世凯在一封对袁克文的学习家书中指出,读书的关键在记忆,记忆的关键在写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也。可谓深得我心,不然也不会成天没事干一样写这些读书随笔了。到后来,袁世凯其他儿子们都热衷于穿皇子制服,唯独这个袁克文,写了一首诗对父亲的举动进行挖苦讽刺——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其中主动登门拜访结交的,就有另一个侠客级女性——秋瑾。秋瑾其时还没有激进到要颠覆政府的地步,不过是作为其任京官的丈夫的随迁,到了北京,闲居家中,与女友吴之英一起读了不少进步书籍,因此有了对时局的看法。有意思的是,秋瑾经常以碧城这个笔名发表文章,因此,当大公报的吕碧城名声鹊起之后,引起了秋瑾的关注。

秋瑾因为准备去日本留学,需要到天津办理护照手续,因此顺道就登门拜访吕碧城。吕碧城在后来回忆录上写下了第一次见到的秋瑾,让后世也能想象到这个女侠的姿容——盖其时秋作男装而仍拥髻,长身玉立,双眸迥然,风度已异庸流(说实话,之后的川岛芳子就是学她。两人一见倾心,接连在一起交谈了两天。交谈过程中,她们也展现了分歧——秋瑾认为非革命颠覆政府不可,吕碧城则认为改革为重。分别后,秋瑾认为自己的才学不如吕碧城,因此改自己的笔名为“鉴湖女侠”,不再使用碧城这个名称。

秋瑾就义之后,举国哗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官方枭首女性。一时间无人替秋瑾收尸,吕碧城知道之后,立刻写信给在浙江的朋友吴之英、徐自华,组织人手冒险为秋瑾收尸并安葬在西湖畔。不久,再次被清政府下令平坟,又辗转了几年,才最终把秋瑾安葬。此时后来被浙江巡抚衙门查实,甚至通知天津官方,到吕碧城住处进行搜查,果然搜出了吕碧城与秋瑾的通信。后来由袁克文向袁世凯求援,袁世凯亲自对法部主官说,如果凭书信就可以定罪,那我老袁手里还有一堆跟反贼们的往来书信呢,才免去了吕碧城的牢狱之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