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昱宁《小说的细节》|荣光于啜饮细节时

 文穴阅读馆 2023-05-25 发布于浙江

思考

文学评论是否是只与会者说的艺术?

在众多小说评论集中,黄昱宁的《小说的细节》似乎是最为独特的一本。

正如她在开篇所说:“那些随手在小说里夹入的书签,在手机备忘录上做的笔记,在电脑中摘录的片段,那些在一篇书评谋篇布局时先用来'定位’的关键词,那些限于篇幅无法见诸正文的'边角料’,是这本书真正的起点。”

确实在当下时代,这样勇于直陈作品专注细枝末节之趣味的文本少之又少。或许也是因为熟练的工匠并不会对自己的锻造产生丝毫的怀疑,毕竟她不需要太顾虑非小说爱好者的兴趣。虽说这难免自信得有些“傲慢”,但是对细节的纵情捕捉反而成就了其文本的优雅风度,少了些许迎合市场的委曲求全。

她甚至坦言“文本中没有深邃的命题(文学之奥义,小说技术之演进,写作之于人生)—— 即便有,也隐没在昏暗的背景中,等待被细节的光芒照亮”。不过这本书也并非完全是游戏之作,这实际上根植于她对细节的看重,正如她在文中写道:“若干年后,故事会淡忘,人物关系会误植,文本意图会模糊,唯有那些无法磨灭的细节—— 伊丽莎白的马车或者基督山伯爵的小刀——在记忆的深处,熠熠闪光。”

Preface



作者: 黄昱宁
出版社: 广西师大出版社

出品方: 单读 / 铸刻文化

二十六篇文章与百余细节

当然,捕捉细节而非主题思路从某种意义上也减轻了作者在创作中确保客观公正的压力,也不用顾虑自己创作的内容是否能让读者在读完后有所得。

虽说如此,但是从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简·奥斯丁,到加缪、库切再到麦克尤恩、托卡尔丘克等等,一方面也是得益于平时的兴趣和创作积累,另一方面也是黄昱宁独特的眼光,让这些相对于文学爱好者更为熟悉的经典作者的经典作品更多地展露了其丰富性。

喜欢咀嚼细节的读者一定会爱上这本书,在读这本书时,读者和黄昱宁就会像两个小孩一般,宛若窥见蛛网虫斗、蚁族迁徙等看似微末,实则不失人类史诗般包含戏剧冲突和张力的事件。

不过,总的来说,黄昱宁的创作依旧没有摆脱文本细读的框架。在形式上,她或是直接摘录一段,然后抓住一个细节展开分析(比如在《大仲马:纸团,小刀与坟场》中,黄昱宁就抓取了主角越狱后差点面临尸沉大海厄运这一瞬间);或者就某个为大众读者熟知的情节细节,衍生出一个主题来讨论(比如在《菲茨杰拉德:度量盖茨比》中,黄昱宁选取了诸如速度、酒精度之类的话题,并且也补充了时代背景与些许相关的历史细节,继而丰富了读者对经典的认知)。

作者: [美]F.S.菲茨杰拉德

译者:巫宁坤等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对会家说的喜悦

在很多时候,我们读到文学作品以及作者自述时,总是会觉得有一股惨味,就仿佛文学是一块发臭的古董抹布,少有人想接近,而其守护者则不断呼吁,期待甚至恳求大众来了解它,认识它。

但是黄昱宁的这部作品则透着一股“只与会者说”的傲气(或许这也与她在领域内取得的成就有关),在某种程度上算是放下了弥撒亚情结,虽说可能会将文学“降格”为一种生活趣味,但是也就此释放了文学的活力,使其彻底摆脱了读者”渴望学到什么“的阅读预期的桎梏,反而让读者阅读时精神更为放松,同时促使读者更为自由地觉察文本的更多可能性。

此外黄昱宁的文风也独具特色,只要读一小段,你就可以感受到她行文时笔力很足,比如在解读菲茨杰拉德时,她如此写道:

“实际上,我倒常常有一个偏见:单单《盖茨比》这一部的密度就足以证明菲茨杰拉德同样善于打造'冰山’,而且这座冰山的形态与架构,足以让海明威的那些'冰山’显得过于稀松。”

可以说她的文本就像是一位雨天购物归来的贵妇,进屋的时候你绝不会看到她甩在地上的零碎水珠。

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虽然引经据典,甚至书名就容易劝退读者,但是只要开卷,我们就能感觉到“会者”叙述中油然焕发的文学之荣光。

查看置顶评论,参与本期共读

⬇️一同啜饮文学细节⬇️

加入俱乐部享受更多权益

文/Muzuer

排版/小徐

文穴其他媒体平台

小红书:文穴Literaturecave|知乎:L.Cave

微博:Literature文穴|文穴豆瓣:LITCAVE STUDIO

走入文字的窄门,探寻存在的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