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会生气》:如何拆除“愤怒”这颗不定时炸弹,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wsgmail 2023-05-25 发布于上海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我要为你讲述的书,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瑞安·马丁的《为什么我们会生气》。一看这个标题,就知道,这是一本剖析愤怒,这种常见情绪的心理学著作。

作者马丁,是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拥有超过20年的心理学研究和咨询实践经验。他也曾作为嘉宾,参加过TED主题演讲,题目正是“为什么我们会生气”,这场演讲在全球互联网上的观看总量,累积超过了300万次。

在我们的传统认知里,生气,或者说愤怒,是一种应该否定、杜绝的愤怒情绪,因为它会导致我们失去判断力和理智,导致冲动行为和灾难性后果。此前,我们得到听书也解读过一些与愤怒情绪相关的书籍,但是它们都着重讨论的是愤怒情绪出现后的管理,对愤怒情绪产生的心理社会根源,并没有触及太多。我们手上这本《为什么我们会生气》不厚,也就100多个页码,但是作者马丁在不长的篇幅内,通过分析愤怒情绪如何诞生,及其发生的作用,然后拿出了一套帮助我们实现情绪管理,把愤怒疏导为积极心理动力的解决方案,堪称一部关于“生气”的迷你百科全书。

马丁在本书前言中说,他之所以决定写这样一本书,是由于他在大学中开设过一门心理学课程——“情绪心理学”,来探讨人类的情绪、思维和行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情绪管理,来保证我们的身心健康,避免消极影响,比如决策失误、破坏社交关系等等。

在马丁看来,愤怒,和普通人想象中的截然不同,是一种复杂而有趣得多的情绪。马丁说,乱发脾气,任由它损害我们的生活,是不健康的,但如果对愤怒只加以否定、抑制,也是不健康的。马丁强调,愤怒是一种情绪上的燃料,如果管理不当,它就是一枚摧毁我们身心健康的炸弹,但如果善加利用,就会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 也就是,面对愤怒情绪这枚炸弹,很多心理学家的研究,强调的是“拆弹”,把这个炸弹的引信取下来,让它不爆炸,不造成杀伤。而马丁呢,在讨论拆弹的时候,还在试图教我们,如何把炸弹里的爆炸物质拿出来,放到发动机里,变成助推剂,让我们获得足够的动力和能量去改善自我。

相信说到这里,你已经对本书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么接下来,我就分三部分为你大致介绍本书的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我们来谈谈愤怒的本质,以及这种情绪会因何而生。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再来看一下愤怒可能对我们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让我们跟随作者马丁的指引,来了解一下如何控制愤怒情绪,以及如何把它变成我们达成目标,自我精进的动力。

第一部分

一说到愤怒,大家脑海中常常联想起的行为就是暴力、对他人产生敌意,甚至侵害攻击行动等等。但是作者马丁在本书一开头,就开宗明义地说,愤怒确实和这些行为存在一个很大的交集,有很多暴力和攻击行为是愤怒导致的,但愤怒所导致的行动,并不仅限于此;同样导致这些暴力攻击行为的情绪,也并不只有愤怒。换句话说,由于我们误以为愤怒要为这些有害行为负全责,所以很大程度上是被污名化了。

说到这里,作者马丁给我们讲了一段他的亲身经历,并且还说,自己之所以在情绪研究中,对愤怒情有独钟,这段亲身经历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原来,马丁的父亲就是个自带“易怒体质”的人,经常为一些小事大发雷霆。有一年愚人节,小马丁就跟父亲开了个玩笑,往父亲床上的枕头里塞了许多网球,结果父亲勃然大怒,不顾小马丁已经上床就寝,一股脑儿把所有的网球都倒在他身上,并且把最后一个找到的网球恶狠狠地砸到小马丁的床头板上,差点让小马丁受伤。

从此之后,马丁和父亲的关系就出现了裂痕,因为父亲的愤怒经常会毫无征兆地爆发,会在任何时间地点和他人争吵,比如饭店里的服务生,或者路上开车遇到的司机;马丁说,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自己的整个童年都在试图弄明白,父亲为什么会生气。 虽然有时父亲也会对马丁表示歉意,但他的易怒性格始终没有得到改善,所以马丁从父亲的挣扎中得出一个结论:不加疏导或控制的愤怒,同时会伤害自己和身边的亲人。

在马丁看来,愤怒,是一种既纯粹,又简单的情绪。当我们认为自己遭遇了不公正待遇,或者达成目标的行动受阻时,愤怒就产生了。

愤怒这种情绪,有这么几个特征,它具备很高的能量,总想向外释放,指向外部的人或者事,表现为一种强烈的行动意愿,试图把和我们预期不符的外部环境和结果修复,或者匡正到我们原本预期的状态。比如,马丁父亲的愤怒,就在于他时刻都会认为,他人的所作所为,是在刻意针对自己,阻碍自己达成目标。

从神经脑科学角度讲,如果把我们的身体系统比作一台战斗机器,那么这台战斗机器因为愤怒而启动的流程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我们大脑中的情绪处理中枢,杏仁核会第一时间发出警告,这些信号会迅速传输到大脑底部的下丘脑,启动所谓的“战斗或逃跑选择状态”,于是我们的身体中肾上腺素飙升,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肌肉血流量增加,这样氧气和葡萄糖能够更快地抵达肌肉,提高我们的身体敏捷度和爆发力,由于血流量增加,我们的脸部也会涨红,双手会微微颤抖,并且开始出汗。

通过这张图,马丁为我们详细拆解了愤怒诞生,和发生作用的详细流程。刚才我们提到的不公正待遇,或者行动受阻,算是促使愤怒诞生的“触发事件”。但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在遭遇这些事情时候,心理和情绪往往已经处于一个非常负面的状态,马丁称之为“预生气状态”;而这些触发事件,则对我们的负面情绪产生了放大作用,最终形成了愤怒。

例如,一位有全职工作的母亲,大早上匆匆起来,手忙脚乱地开车送两个孩子去上学,一边开车,一边还在脑海里演练自己今天要在公司业务会上的报告发言,事关重大,因为公司老板也要莅临。然而,孩子在后座上大声吵闹,让她迟迟不能集中精神,心烦意乱,然后,在快到学校的时候,这位母亲又遇到了一个无视交通规则,红灯时抢行过马路的行人,或者一个违规停车,堵塞了交通的司机,于是她终于崩溃,下车后破口大骂,情绪崩溃。在这个场景里,抢行的行人和违规停车的司机,就是导致她愤怒的触发事件,而她在遭遇这些触发事件前,由于繁重的工作压力和孩子的吵闹,情绪就已经处于所谓的“预生气状态”。

好了,通过刚才的描述,我们已经知道,触发事件和预生气状态,让我们产生了挫折和不满,作者马丁说,接下来,就来看看愤怒制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评价阶段”。在这个阶段中,我们就会把自己遭遇的事件或者待遇,放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来进行评价,看看这些违背了我们价值体系中哪些具体的部分,和违背的程度。这两个部分,分别被马丁命名为初级评价和二级评价。初级评价会决定我们是否把情绪从挫折、不满升级为愤怒,而二级评价会决定我们愤怒的程度。如果我们发现,这些突发状况违背了我们价值体系中比较重要、核心的部分,或者违背的程度比较严重,愤怒就会诞生。

马丁有个朋友,叫诺亚,是个舞台剧演员,平时为人和善。有一次他来向马丁倾诉,说自己在排练中,因为愤怒,当众失态。原来,排练的这出戏很特殊,就两个演员,却要分别扮演好几个角色,不停地在台前幕后跑,换装换造型。所以,这种紧张的演出节奏,同时还需要记住那么多角色的台词,就已经让诺亚感觉压力很大,无形中构成了所谓的“预生气状态”;而服装师那天不巧又出了一个差错,把不同角色的行头弄混了,导致诺亚无法快速完成换装,重返舞台,这就变成了引起诺亚生气的“触发事件”。所以,情绪失衡的诺亚,就迅速完成了对服装师的两个评价:首先,由于诺亚非常认真敬业,服装师的失误触犯了自己“各尽职责,避免失误”的价值观;其次,诺亚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最坏的可能,那就是,如果在正式演出时,出现这样的错误,自己会被解聘,而剧团的名誉会严重受损,所以他对服装师的失误,给出了一个很严重的二级评价。从而让诺亚不由自主,对服装师破口大骂,这就是作者马丁定义的“愤怒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愤怒表达”。也就是以不合常理,伤害他人和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情绪,矫正所谓“不公平的局面”,但这样,往往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

第二部分

好了,刚才我们通过两个小案例,给大家详细介绍了作者马丁对愤怒产生的心理机制和流程的分析,那么接下来我们再来花点时间,简要了解下,未经管理的愤怒情绪和愤怒表达,会对我们和他人,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后果。

首先,是人际关系受损。马丁在书中告诉我们,根据统计,大约80%到90%的愤怒冲动行为,是在社交场合中发生的,所以管理不善的愤怒情绪,直接会伤害我们和其他人的关系。为了证明这一点,马丁和自己的研究团队联系了一些经常在网上恶意发帖、攻击陌生人的网友,然后对他们的社交状况进行询问,结果发现,对陌生人充满敌意的人,在现实中对身边的人也往往更不友好,这些人在接受调查前的一个月里,都至少和身边人发生或1次以上的肢体冲突、口角,也至少经历过1次因为愤怒导致的滥用药物和人际关系破裂。

其次,频繁而过度的愤怒,会损害我们自己的身心健康。例如,医生发现,60岁以下的心血管病患者,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比如富有竞争精神、高标准要求自己和别人、冲动、易怒。马丁就说了,对自己和外界同时拥有高期望值的后果,就是更频繁地遇到挫败,而挫败引起的愤怒,会让人长期保持心率加快、血压上升、肌肉紧绷、某些激素超量分泌,从而引发紧张性头疼、冠心病等生理疾病;这些人为了消除愤怒,又更倾向于滥用药物,以及烟酒上瘾,而这些不良习惯肯定会引发更多的健康问题。

同时,放任自己长期暴露于愤怒情绪之中,也会引发一般适应性综合症和广泛性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前者的症状,表现为我们和感知到的威胁进行了长时间斗争,变得身心疲惫,失去了食欲,免疫系统严重减弱,头疼、失眠、食欲下降、体重飙升,同时也失去了生活动力。而广泛性焦虑症呢,则表现为过度的担心,从工作失误到自己的安全意外,感觉自己彻底失去了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掌控感。

第三部分

好了,说完了愤怒情绪的产生源头和伤害,那么我们就要进入本书的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如何有效地疏导愤怒,拆除这颗定时炸弹的引信,从而把它变成我们积极行动,自我提升的动力?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马丁提到过,愤怒情绪形成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评价阶段”,也就是把遭遇的突发状况,放在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去判断,看看究竟违背了哪个部分,以及违背的程度。不过,马丁告诉我们说,由于我们这会儿已经处于情绪不稳定的“预生气状态”,所以我们的评估,常常是不准确,甚至扭曲的。要想有效控制、消解愤怒,我们就必须了解那些在这个阶段最容易产生的思维误区。

作者马丁曾经主持过一项涵盖400多名志愿者的问卷调查和量化数据分析,最终得出结论,我们在愤怒即将产生的这个阶段,最容易产生五种思维误区。它们产生后,都会起到极大的“拱火”作用,让我们更容易过渡到愤怒状态,并加大我们的愤怒程度。

第一种,叫“过分概括化”。这个比较好理解,比如我们有天开车出去,不巧,一个红灯接一个红灯,于是你理所应当地生气了,愤怒地按着喇叭,大喊“为什么我每次出门都遇到红灯!” 这是一种典型的思维误区,就是把某几个孤立事件,夸大为某种针对你个人的不公平模式,或者固定规则,这当然会让人愤怒。

第二个,叫“过度苛责”。说白了就是,我们把自己的需求和欲望置于他人之上。例如我们过机场安检,或者在银行窗口办理业务的时候,总是会抱怨“为什么不多增加点人手,这样我就可能少花点时间等待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在选择性忽视,可能银行和机场安检部门的人力确实就是有限,工作人员无法在我们期望的时间里,完成工作中涉及我们自身的部分。

第三个思维误区,叫错误归因。这个我们得到听书和课程专栏里已经多次提到,这里就不再赘述。它的实质就是,把不是相关变量的事件扯在一起,建立错误的因果链条。比如我们在游乐园排队等待体验游乐项目或者看演出时,工作人员正好在放进了你前面一位游客后,关闭了闸口,让大家等待下一场。于是,一些过分敏感的人就会认为,是自己看起来软弱好说话,或者外表哪里不顺眼,导致了工作人员的针对和歧视。

容易引发愤怒的第四个思维误区,叫“灾难化”。说白了就是,当意外发生,我们不由自主,会把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当成必然结果,这样自然会因为“损失厌恶”而导致愤怒。前面我们提到过的演员诺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坚持认为,服装师失误,导致自己换装延迟,必然会导致观众严重的不满,以至于自己一定会被剧场解雇。

而最后一个思维误区,叫“挑衅化标签”。这个略微复杂一点:说白了就是,如果我们遭遇了不顺或者意外,我们会不由自主给引发这种情况,甚至仅仅是在现场的他人,一个带有歧视和侮辱性的标签,从而给自己火上浇油。例如,我们在工作中,同事不小心出了一个纰漏,延误了某个项目的交付,而这个项目又十分重要。这时,我们往往会把目标受阻的焦虑和挫折,一股脑发泄到同事头上,然后认为他是一个“无能的笨蛋”。当然啦,这种完全不客观、不符合事实的评价,只会让我们的愤怒进一步发酵,在心里追问:为什么领导会把这样一个笨蛋留在公司里,还塞进这个非常重要的项目组?我为什么还要忍受他的存在?我得赶紧拉着他去领导那里大吵一架,让领导认清他的真面目,如果领导不支持我,领导也是瞎了眼。——你看,在这样的思维误区里,你的火气自然就会不断发酵,最终促使你做出非理性的选择。不仅身心健康受损,还会伤害你的办公室人际关系,和领导对你的评价,实在是得不偿失。

马丁说,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这些思维误区,那我们就要当心了。因为这就意味着我们愤怒的频率和程度,会比其他人高,也更容易产生不合理的愤怒,伤害自己和他人。马丁特地在本书中提醒我们,虽然愤怒情绪,并不是各种暴力攻击犯罪行为的唯一直接原因,但两者确实密切相关。在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出版的诊断手册里,明确说明,有一种心理疾病叫“冲动控制和行为障碍”,常见症状就是无法控制的言语、身体攻击,或者毁坏财产,而这种疾病暴发的常见原因之一,就是“基于愤怒”。

所以,讲到这里,作者马丁呼吁我们,在充分了解这些会触发、升级愤怒的思维误区后,应该有意识地在各种突发负面情况发生后,迅速对自己进行心理排查和纠错,实现初步的“愤怒管理”。为了实现这一点,他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简单有效的愤怒管理练习方案,建议我们日常演练,从而有助于我们在自己的意识里,建立全新、健康的心理默认路径,以替代原有、不正常的错误反应模式。

这个练习很简单,就需要一张纸和一支笔,或者你在电脑上绘制一个简单的表格,四栏两格。首先,我们在脑海中回想一次你印象比较深,后果比较严重的愤怒冲动事件,或者想象一个自己可能被严重激怒的场景,然后问自己四个问题:

1. 绘制自己的愤怒流程图,复盘或者想象一下,触发事件是什么?自己的预生气状态又是因为什么而产生的?

2. 在评价阶段,我曾放任自己进入了五个思维误区中的哪一个或者哪几个?

3. 为了释放我的愤怒,矫正我认为的不公平现象,我做了什么冲动的事情,它对我造成了什么损害?

4. 如果在学习了这些愤怒相关知识后,再回到当时的现场,我希望自己做出怎样的不同应对来进行愤怒管理,避免当时的灾难性后果?

当然了,对于愤怒,预先管控,和事后复盘一样重要,不可偏废。所以接下来马丁又为我们提供了另一套简单明确的心理练习方法,帮助我们在遇到意外和挫折时,及时进行管控。首先是对自己说,我知道自己很生气,但由于生气后的过激行为是不可逆的,所以我恳求自己,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来判断我们是否该生气,以及生气的程度:

1. 请你想想,是否真的受到了恶劣、不公正的对待?

2. 请你想想,到底是什么人或者什么事情在阻碍自己达成目标?这些事情是否是不可抗拒的,这些人是故意的吗?

3. 请你想想,这个结果之所以诞生,自己在其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促进作用?

这个复盘可能很快,但是,正是这一点宝贵的时间,很可能就让我们从负面情绪和思维误区的裹挟中暂时抽离出来,相对客观中立地评估状况,并且通过管理触发事件和预生气状态,避免被愤怒控制。比如,你早上来到了公司,但状态不好,感觉今天的工作完不成进度,感到沮丧,有些生气,那么,只要我们能让自己完成以上第二个步骤,我们就会得出某种具体,有解决方案的结论:“我没有吃早饭,血糖低,让我思维迟钝又耐心下降,这可能让我工作进度落后”,而不会是原来的“情况真糟糕,我肯定完不成进度”。这两个结论之间,虽然只有细微差别,但我们的情绪,会随着第一个结论的诞生而明显好转,重点也会放在解决方案上,来一杯咖啡或者茶饮,吃点有营养的食物,然后再投入工作。这样,我们虽然额外支出了一点时间,但我们恢复了心态上的平和,以及正常的工作效率,而且降低了因为坏情绪和同事起争执的可能性,可以说事半功倍。

在书中,马丁就非常坦诚地用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来演示自己通过日常研究和练习,如何成功地实现了愤怒管理。马丁26岁的时候,被邀请去芝加哥参加美国心理学会年会,还要发表学术演讲。这是马丁第一次受邀参加如此高规格的学术会议,让自己的研究接受资深专家的检验,所以马丁提前一天就到了芝加哥,住在亲戚家里,然后起了个大早开车前往会议地点,自以为万无一失。但是马丁没想到,头天芝加哥下了一场倾盆大雨,部分地区被淹,交通状况非常糟糕,马丁和其他无数司机一样堵在道路上,迟到似乎是铁板钉钉的事儿。于是,马丁也和普通人一样,在车里一边手握方向盘,一边破口大骂。

然而,没过多久,身为心理学专家的马丁回过味儿来了,他对自己说“你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讲述的是自己的愤怒管理和研究,可你自己却在随便发火,这不是很讽刺吗?”于是,马丁开始了情绪复盘:首先,按照现在的路况和行驶速度,自己会迟到,但可能迟到得并不严重,所以,自己先不要陷入“最坏结果”这个思维误区。其次,自己对年会的重视,让自己很紧张,早晨还没吃东西,血糖低,这就导致了预生气状态;而交通堵塞,则是“触发事件”,但这两个因素里,没有任何故意的人为因素,都是不可避免事件,所以不必责备任何人;即使在路上遇到少数司机加塞,那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和自己一样,有同样重要,甚至更紧急的事情,所以自己一定要从“过度苛责”的误区里跳出来。

经过这样一番心理剖析和管控,马丁的心态渐渐平复了。他在书里告诉我们说,实际上,自己最后只迟到了15分钟,并没有耽误发表演讲;而且,自己的演讲非常成功,这件事也有了一个完满的结局,从而证明自己最初的愤怒是多余,不必要的。

如果听完本书后,你能利用马丁的方法,经过情绪管理和复盘,成功地控制了自己的脾气,避免了争端,完成了目标,恭喜你,你已经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不过,作者马丁告诉我们,这仅仅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还可以从反思愤怒中进一步挖掘更多的价值,来更好地实现自我认识。

我们刚才讲过,通常情况下,愤怒是因为他人或者环境违背了我们内心的价值标准,那么会不会有时候,我们发怒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价值标准,以及自我人格,存在着缺陷,有待改进的地方呢?作者马丁对此的答案,是肯定的。他告诉我们,愤怒也如同一面镜子,能照出人格中的各类失调。就拿我自己做个例子吧:有时候,在社交媒体上,我会因为别人的观点和自己大相径庭而愤怒,而这种愤怒,会因为别人拒绝接受我提出的论证和论据而升级,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我会抱怨他们,为什么如此缺乏相关常识和逻辑,简直是不可救药。当然,这种愤怒从表面上看,是因为我企图说服别人,而目标受阻,从而让我给他们贴上了“挑衅化标签”。但如果按照马丁的分析,从深层次上挖掘的话,就会发现,我自己之所以出离愤怒,是因为我的自我价值感有问题,严重依赖他人和外界的正面反馈和赞同,所以我就把这些陌生人的否定和拒绝,当作是一种自我价值被削弱,受威胁的情况。

所以,为了让我们能够从愤怒中实现有效的自我修正与成长,马丁同样拿出了一套解决方案:

1. 首先,写下几种最令自己生气的情况,然后问自己,它们是否有某种共性,它们伤害了自己哪些最重视的原则?自己在遭遇这种情况时,是否存在一种固定的,过激反应倾向。

2. 再问问自己,这些过激反应的背后,涉及哪些思维误区。

3. 通过专业心理人员的帮助,看看自己的思维误区和过激反应背后,究竟和我们人格中的哪些缺陷相对应?我们可以通过哪些专业手段,来改善这种缺陷,从而减少未来发生过激愤怒行为的概率。

结语

好了,这本《为什么我们会生气》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大致为你讲完了。作者马丁在短短一百多个页码的篇幅里,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愤怒产生的心理与生物学机制,以及如何影响我们决策、行动的整个流程。随后,马丁更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有效、可操作的自我心理管理机制,以及练习方法,帮助我们有效控制愤怒,把愤怒变成自我提升、改进的动力。

虽然愤怒是一种常见的情绪,应该被我们正视、接受,但过度而频繁的愤怒,确实会让我们蒙受巨大的损失,包括但不限于社交关系破裂、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并很有可能罹患一般适应性综合症和广泛性焦虑症等心理疾病。

在本书中,作者马丁提出了两个创新的论断,首先,愤怒是我们应对很多情况的正常反应,我们要承认它是正常的,与它共存。其次,愤怒可以通过健康、积极的方式来管理和使用。愤怒,如同一面镜子,它能够提醒我们,自己在决策和反应中存在的思维误区,以及性格中的缺陷。马丁强调说,如果说过度而频繁的愤怒情绪,是一种疾病,那么进行情绪管理,只是治标,而通过了解愤怒的本质,利用复盘来跳出思维误区,修正人格缺陷,才是治本。

其次,马丁告诉我们,愤怒有时还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具体来说有三个好处:首先,提醒我们注意,身边出现了不公平、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现象;第二,它会赋予我们力量和决心,去对抗这种现象;第三,由于人类的共情本能,你的愤怒能传递到周围,唤起其他人的共情,和你并肩行动 。比如,我们经常能在各种媒体上,看到一些“正能量”新闻,说某地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行凶,但周围群众目睹后,纷纷见义勇为,结果歹徒非但没有得逞,反而被群众扭送到公安机关,落入法网。这就是一个愤怒能带来积极作用的案例。

最后,我把作者马丁在书中的一句金句送给大家,作为今天内容的总结,以及我和大家的共勉:重要的不是你有多愤怒,而是你如何管理愤怒,以及可以用愤怒去做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