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晃《雷雨》剧本也90岁了

 胡洪侠 2023-05-26 发布于广东

网络图片


不知道曹禺先生的《雷雨》是哪一年进入高中语文课本的,反正我读高中那会儿课堂上没学过。那个时候,《雷雨》应该还在“封资修毒草”堆里关禁闭呢。读剧本、听广播剧、看电影、看舞台剧都是后来的事了。北京人艺的《雷雨》我虽没有在首都剧场看过,却也在深圳看过不止一次。疫情期间央华版的连台剧《雷雨》《雷雨·后》我没赶上看,听说那是法国导演重排的。央华复排、王可然、张瑞执导的《雷雨》《雷雨·后》,今年6月上旬会来深圳保利演出,这次不能再错过。

我很想知道如今的中学老师如何给学生讲授《雷雨》,就去网上查教案。这一查,不由吃了两惊:其一,教案太多了,多至不可胜数;其二,虽如此,内容却大同小异。

下面是我选的重复程度最高的段落:

《雷雨》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呈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对旧社会人吃人的现象,对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没落、污浊的内幕做了深刻而又细致的揭露。从这个家庭的崩溃,看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今天继续读《一切为戏剧》。央华创始人、戏剧制作人王可然重排《雷雨》,全球选导演他选中的是法国著名戏剧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据说,合作之初因新冠疫情双方无法当面交流,王可然和中方团队就通过电邮等反复给埃里克解释为什么《雷雨》是中国最伟大的戏剧作品,其伟大之处在哪里,它与当下中国人有什么关系。王可然在信中介绍说:

这部戏没有强烈的政治寓意和阶级纷争。如果有,也只是戏剧故事背景中的自然写实,不是作者表达的目的。它是一部在中国爱情从传统到现代巨变的环境下探讨复杂、丰富人性的戏剧文本。它是不同爱情观念和方案组合纠结在一起的中国戏剧作品,它是严谨的、经典的、有巨大传统意味的、有中国爱情特质的,但能被全人类理解的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表达人性呐喊的戏剧。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有钱人的家庭像城堡一样封闭围居,家中的女性接触到男性的机会非常少,日常的接触对象往往是有血缘或亲属关系的男性,没有机会在社交环境中见到其他男性,女性的交友几乎全部封闭在院墙居所内。这是繁漪和周萍这种关系存在的社交背景。同时,因为有了现代生活文明的进入,才有了打开封闭人性和社交环境的希望,才会产生《雷雨》中爱情多层次的表达机会。正因为有了新旧交替、人性冲突的背景,《雷雨》里的爱情观念和层次才如此丰满,才具有如此强大的悲剧性。对今天的观众而言,体会爱情本身的绝望、扭曲、复杂、刻骨铭心和残酷,也许是观赏此剧的动机之所在。

法国人埃里克读了《雷雨》以及《雷雨·后》,果然也读出了丰富的力量层次:

第一层力量有关于欲望、爱、灵魂伴侣的寻找、激情、绝望、死亡;第二层力量是女人们、女孩们,是女性在父兄的父权体制家庭下,想要自由生活的欲望和愿景;第三层力量包含着父子之间的抗争和暴力,儿子们的反抗以及想要获得自由的欲望;第四层力量或主题就是关于钱,如今无论贫富,人们总想要更多的钱,总想变得更富裕,这是今日全世界很多问题的病灶;第五层力量是关于社会阶级的,阶级抗争也是本剧主题之一。

《雷雨》写成于1933年,今年正是剧本诞生90周年。《雷雨》几乎是一诞生就成了经典,它也确实自带经典气象。它经得起各类舞台的考验,也经得起各种角度的解释。阶级斗争角度的解释我们已经很熟悉,现在的高中生们也熟悉。但是,《雷雨》主题的多重性,也提示我们可以打开“人文观”,从更多维度一探人性深处的风景。王可然可以有王可然的解读,埃里克可以有埃里克的阐释。高中生们千万不要认为考试不得分的答案就是错误答案,人性之深广、爱情之复杂,不是用非黑即白逻辑可以解释得了的。这也是为什么经典作品值得一读再读、一演再演、一看再看、一说再说的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