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年,代号七〇一的战士牺牲,毛主席下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抢回他的遗体

 韩林图书馆396 2023-05-26 发布于内蒙古

图片

1951年5月21日,毛主席正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里工作,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朝鲜前线的电报,毛主席放下手中的笔,认真地读了起来。在读到“七〇一牺牲”的字眼后,毛主席的眉头紧锁,表情悲痛。毛主席放下电报,伸出手臂,颤抖地取出一根烟,深深地吸了一口,片刻后放下手中的烟,悲痛的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抢回他的遗体”。

图片

邓仕均
毛主席沉默着,烟雾环绕。他的思绪不断地回忆着初次见到邓仕均的模样。1947年,蒋介石集结了24个旅25万余人的兵力,向延安发起进攻。毛主席被迫放弃延安,转战陕北,以自己为“饵”带着胡宗南的25万精锐部队在黄土高坡中兜圈子,以换取全国性解放战争的胜利。
毛主席就是在这段艰苦岁月里第一次见到了邓仕均。毛主席早就听过他的名字,他出生在四川苍溪的一个贫困家庭,父亲邓元高是农民,深知读书才有更好的出路。虽然家境贫困,但邓元高仍然坚持将邓仕均送到私塾里求学。一年后,由于家庭生活异常艰难,邓仕均迫不得已辍学回家务农。私塾学习的一年,不仅教会了他读书写字,还让他明白了忠孝两全的道理。1932年,红四方面军由湖北转移到四川,途中经过苍溪,邓仕均第一次见到了红军的队伍,在他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6岁的邓仕均决定加入红军,连夜徒步30多公里到歧坪镇加入了红三十一军274团担任勤务员,不久红三十一军随红一方面军长征。在长征中,邓仕均展现出了勇敢的战斗精神,他不惧敌人的枪林弹雨,顽强地用手中的武器与敌人进行斗争,初露锋芒。
邓仕均的成名之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8月,为了打破日寇的“牢笼政策”,在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副总参谋长左权及129师和115师的指挥下,华北八路军发动了一次破袭正太铁路的战役,也就是后来的百团大战。而是否能攻占娘子关,决定着此次破袭正太铁路之战的成败。这个任务交到了邓仕均所在的晋察冀第五团的手上。1940年8月20日深夜,邓仕均带领战士们趁着黑夜在新家垴山下的河北村悄悄渡过温河,向娘子关附近的磨河滩车站的日军展开进攻。
战事一触即发,突然出现的八路军士兵打的日军措手不及。邓仕均的连队利用这个机会很快解决了日军,而当他们打算继续扩大胜利果实时,却发生了意外。
第二天凌晨,一列从西向东开来的火车突然到达了磨河滩火车站。这列火车上不仅搭载着七八百名退伍日军老兵,而且还有一辆装载大量武器和弹药的装甲车,这让邓仕均头疼不已。
当他们到达车站时,发现火车站正在激烈交战中。老兵们纷纷从火车上跳下来,拿起了装甲车上的武器,并在装甲车和大炮的掩护下,一边保卫车站,一边向八路军阵地发起了攻击。
这列运输退伍老兵的火车和满载弹药的装甲车突然出现,使得敌我实力发生了巨大变化,胜利的天平瞬间倾斜。邓仕均的部队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图片

第一连后面是温河,但河水暴涨,如果此时率领部队渡河,不仅非常危险,而且他们会置身于日军的枪口之下。即使他们成功渡河,这七八百名日军也会支援同样遭受激战的娘子关据点,对整个局势和第五团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不渡河,只依靠100多人的兵力,很难抵御比他们多几倍的日军。全军覆灭只是时间问题。
在危急的时刻,邓仕均深思熟虑,毅然决定采取全连牵制日军的战术,为主力部队争取时间。
在磨河滩车站,一场激烈的战斗开始了。
面对拥有山炮、迫击炮、掷弹筒、轻重机枪的日军,邓仕均部队的装备显得相形见绌。全连只有100多人,只有两挺捷克式轻机枪,步枪还分不到人手一支。
然而,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并没有丝毫退缩。
在敌人强大的火力攻击下,第一连伤亡惨重。邓仕均被不幸击中,但他忍着疼痛继续战斗,一边指挥部队撤往磨河滩村,一边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依靠民房和街道进行顽强抵抗。

图片

战斗持续了五个多小时,邓仕均指挥部队顽强地抵抗了十余次敌人的进攻。
这时,日军也开始采取新的策略,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发起同时进攻,不断压缩第一连的生存空间。同时,他们利用装甲车、迫击炮和山炮的优势,对邓仕均所在的区域进行疯狂轰炸。
日军越来越接近,我军的防守空间越来越小。关键时刻,邓仕均怒吼道:
“同志们,我们绝不投降,我们同生共死,直到最后一人!”
第一连的战士在邓仕均的鼓舞下,弹尽粮绝的战士们拿起刺刀与日军开始了白刃战。
在激烈的搏斗中,虽然被日军用刺刀捅出一个又一个血洞,但每个战士都没有一步退缩!
战斗从21日凌晨一直持续到22日下午,邓仕均和仅剩的几个战士的身上已经多处负伤,他们已被逼近绝境。
加上暴雨倾盆,温河爆发洪水,导致绵河水位陡涨,原本200米宽的河面一下子变成了500米,水急浪大,第一连陷入了三面包围,还一面被困水中。
在危急关头,邓仕均果断下令强渡绵河北退突围,置之死地而后生。
在汹涌的河水中,有战士被水流冲走,当他们与主力部队汇合时,全连145名战士中仅剩17人幸存。
在这场持续了两天两夜的血战中,邓仕均指挥部队以牺牲128人的惨痛代价,击毙了日军200余人,并将800多人的日军有生力量死死拖住在磨河滩。
战斗结束后,晋察冀边区授予五团一营一连“血战磨河滩钢铁连”荣誉称号,而邓仕均则被授予“特等战斗英雄”称号。
朱德总司令还亲切地接见了一连的官兵,亲自为他们题词:“多打胜仗,再立新功”!在磨河滩的战斗中,邓仕均英勇无比,也成为全军瞩目的名字。
75年后的2015年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在徒步走过天安门城楼的抗战英模方阵中,第十方阵高高飘扬着一面“血战磨河滩钢铁连”的军旗,鲜红如血,向后人讲述着那段异常惨烈的战斗。
1944年2月10日,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会在河北阜平的北崖村召开。在这次会议上,邓仕均因其英勇事迹而荣获“晋察冀边区子弟兵战斗英雄”称号和一等战斗英雄奖章。
1947年3月,胡宗南率领25万大军逼近延安,毛主席的安全岌岌可危。晋察冀四分区五团奔赴延安,被编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二旅,担负起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任务。邓仕均也随同前往,来到延安窑洞,毛主席亲切接见了这位早已闻名的战斗英雄。
当时31岁的邓仕均,经过战火洗礼,虽然个子不高,但气度非凡。他的大眼睛炯炯有神,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毛主席甚至特别将邓仕均留下,在家中彻夜长谈,他成为全军中为数不多可以和毛主席同睡一个窑洞的战斗英雄之一。
1950年,邓仕均以战斗英雄和特等功获得者的身份受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大会。
在会上,毛主席再次会见了曾和他同睡一个窑洞的战斗英雄,并合影留念。
然而,毛主席没有想到这将是他们这一生中最后一次见面。
1951年2月17日是除夕夜,这本应是一个团圆的日子,但邓仕均却告别了家人和祖国,秘密地离开鸭绿江前往朝鲜参战。
入朝第三天,军长傅崇碧命令军、师、团三级领导干部去前线勘察地形并接受战斗任务。
朝鲜多山地,道路狭窄弯路多,对司机驾驶技术有很大考验,再加上敌机盘旋,一旦发现目标就狂轰滥炸,使得63军干部的前进面临诸多困难。
尽管他们小心翼翼,但仍然发生了意外。作为团长的邓仕均坐在第三辆卡车上,不幸遭受车祸。

图片

邓仕均所在的卡车爬上一个大坡顶后,遇到一个突如其来的死角,司机来不及反应,卡车翻下山沟。车内两人当场死亡,邓仕均和警卫员陈明月受伤,其中邓仕均的伤势最为严重。
这对于一个战斗英雄来说,刚刚进入朝鲜就负伤,有些郁闷。
在后方养伤期间,邓仕均度日如年,时常发急,吵着要上战场。当他得知自己所在的559团在第一阶段战役中表现不如其他团时,更加热切地渴望参加战斗。
邓仕均回到战场时,正值第二阶段战役打响,他马上接到了作战任务:率领自己的部队,迂回穿插并掩护东线主力部队进攻。
邓仕均内心本就强烈渴望参战,一接到命令,便立即整顿部队,向汉城东南的杨平方向穿插前进。
15日,接到命令后,他连夜行军,17日顺利渡过北汉江,18日再渡洪川江,19日穿插到基谷里、佳日里,与美军一个团发生激烈交战。面对敌军的装备精良,他指挥部队奋勇作战,成功守住阵地,击退敌人数次进攻。

图片

直到19日傍晚,他接到师部急电,要求559团甩开当面之敌,继续向纵深穿插。他立即带领一营和二营勇往直前。根据邓仕均的警卫员陈明月晚年的回忆:“在穿插途中,团长始终走在部队的最前面,比尖刀排还靠前。”
到了20日凌晨,部队突破盆洞北山,邓仕均走在最前方,突然发现敌情,随即便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恶战。
邓仕均在指挥战斗的同时向师长徐信报告具体位置,徐信告诉他敌情有变,穿插任务结束,他们现在的主要任务就是占领制高点,掩护主力部队向后转移,不准后退。
邓仕均指挥部队依托有利地形与美军展开血战,炮弹如同雨点般全部倾泻到志愿军的阵地上,但是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全然不惧。
血战终日,邓仕均指挥部队始终固守阵地,击退美军团营规模冲锋六次,歼敌200余人。
后来又接到师部命令,全团坚守到夜间12时,黄昏时可分批撤出阵地。
5月20日晚上7点,邓仕均率领二营首批撤出战斗,结果在经过一个峡谷口时遭到敌人猛烈阻击,一发炮弹在邓仕均身边炸响,在一阵尘土飞扬中只听得邓仕均呼喊警卫员陈明月:“明月,明月,我挂花了。”
陈明月急忙跑过去对他进行包扎,就在这时,敌人的又一枚炮弹再次射来,在邓仕均身边炸响,弹片击中他的头部,邓仕均当场牺牲,年仅35岁!
与邓仕均一同牺牲的还有政治部主任贾登儒等人。

图片

在政委刘波的命令下,陈明月和组织股长、保卫股长三人找到一块木板,轮流抬着邓仕均的遗体向北撤退,“七〇一牺牲,遗体一定要带回去!”
然而,洪川江突发洪水,江水暴涨,眼看邓仕均的遗体无法被运回。于是,陈明月只好在一个老百姓的地里就地掩埋了邓仕均的遗体,并做好了记号。
5月21日凌晨,陈明月渡过洪川江找到师部,向师长徐信报告邓仕均的牺牲和掩埋经过。
听到爱将牺牲的消息,徐信师长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他含泪向上级领导汇报。
这一天,远在北京的毛主席收到了朝鲜前线发出的电报,得知代号为701的邓仕均烈士已经牺牲。
邓仕均在两次见面中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至今仍在毛主席的记忆中。
然而,毛主席并没有再次见到邓仕均。对于他的牺牲,毛主席深感痛心,他下令前线指挥部不惜一切代价抢回邓仕均的遗体。
在志愿军19万多名牺牲者中,邓仕均是唯一一位被毛主席亲自下令抢回遗体的烈士。甚至,毛主席都没有将自己亲儿子毛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而是埋葬在了朝鲜。
5月21日晚上,陈明月被叫到师部,师长徐信亲自下达任务:“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一定要把邓仕均的遗体抢回来。给你200人行不行?” 陈明月摇摇头:“人不能太多,人太多目标太大,反而更危险。”徐信师长直接拍板:“我就给你们30个人,全军的炮火都支援你们,抢不回来我要你们的脑袋。”
当晚十点,陈明月率领一支步兵部队并带着一台步话机,在全军炮火的支援下成功渡过洪川江,前往邓仕均遗体的掩埋地点。
然而,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发现周围全部是美军的坦克,炮口齐向北,大灯亮着,让他们无从下手。
陈明月试图多次接近坦克,但都没有成功。他只好通过步话机向师长汇报情况,但得到的回应是让他们原地待命。
在敌人的坦克周围蹲伏了两个小时后,师长再次下令要求他们撤退。陈明月和他的30个战士非常遗憾地暂时离开了。
在他们北渡洪川江时,他们依稀看到师长徐信和军长傅崇碧一直在江边指挥整个行动,整夜未眠。
回到营地后,陈明月才知道邓仕均遗体的抢夺是毛主席下达的命令,并且撤退也是毛主席下达的命令。
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成功带回邓仕均的遗体。这不仅是陈明月的遗憾,也是徐信和傅崇碧的遗憾,更是毛主席的遗憾。

图片

邓仕均与儿子邓其平唯一的合影
时隔63年,即2014年3月28日,中韩两国政府在仁川机场举行了志愿军遗骸交接仪式,韩方将437具志愿军遗骸及相关遗物交还给中国。
上午11时,中国专机将志愿军遗骸接回沈阳桃仙机场。在沈阳烈士陵园大门一侧的警戒线边,一群头发花白、年过花甲的老人们手拉着“中国志愿军烈士后代迎接亲人回家”的横幅。他们手拿鲜花,臂缠黑纱,焦急地望着路口,等待着烈士遗骸的到来。
下午一时,英灵车队由桃仙机场驶往沈阳烈士陵园,途中,两位老人望着迎面而来的车队痛哭流涕。这两位老人是邓仕均的儿女,邓其平和邓菊平。邓仕均牺牲时,长子邓其平才两岁,次女邓菊平仅五个月,她们从未见过自己的父亲。
这一家人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寻找他们父亲的遗骸,但时过境迁,邓仕均烈士的掩埋地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的父亲的遗骸可能永远无法找到。尽管如此,当回家的烈士遗骸抵达时,他们仍然激动不已。他们不确定这批遗骸中是否有自己父亲的遗骸。

图片

'爸爸,你在哪儿呀?我如果找不到你,还有儿子、孙子……'这是一个孩子对在异国他乡牺牲的父亲最动情的承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