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叔圉来历考:随王子朝毛伯得(老子)奔楚的尹氏固就是毛叔圉

 毛天哲 2023-05-26 发布于浙江

陶渊明《集圣贤群辅录》所云太姒十子中有毛叔圉之说,盖出自魏晋以来谱牒杂说。哲以为,毛叔圉就是随王子朝奔楚之尹氏固。

据春秋经及三传可知,在王子朝奔楚前,尹氏都是官名非氏称。尹固死后谥号文而称尹文公。故后世尹氏之出,盖出自尹文公。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又记:六月壬午,王子朝入于尹,癸未,尹圉诱刘佗杀之。则知尹圉即立王子朝之“尹氏”也。

哲以为,尹氏乃是毛氏家族世袭之官称。

据汲塚竹书,宣王二年锡太师皇父司马休父命,幽王元年,锡太师尹氏皇父命。过去哲已考证此皇父即《诗经十月之交》幽王五年作都于向之毛“·公皇父。

《左傳.襄公十年》:「昔平王東遷,吾七姓從王,牲用備具,王賴之而賜之騂旄之盟。」也作「騂毛」。过去学者对“騂旄之盟”注解简略,并不知其所以然。

此是伯舆与王叔陈生讼于王庭,伯舆家臣瑕禽凯凯而谈的讼辞。哲已考证此伯舆和出土毛舆簋器主当时同一人,伯舆乃是毛氏。故可推知,騂旄之盟乃是周平王东迁洛邑时与毛公(周太师尹氏皇父)家族订立的盟誓,誓曰:“(毛氏)世世无失职。”

故范宣子“使王叔氏与伯舆合要,王叔氏不能举其契,王叔奔晋。”

周太师尹氏皇父是毛公歆之曾孙,尹氏吉甫之子。毛公歆、师询因绥立周夷王,有大功勋,王命“卿士寮、太史寮,于父即尹。”(见毛公鼎铭文)卿士寮之长官为太宰,太史寮为尹氏,毛公歆是兼任太宰、尹氏,二权并擅。到了其曾孙毛公函皇父时,也是兼职太师和尹氏二公之权,《诗经节南山》:“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就是赞美他的。

春秋经隐公三年,尹氏卒。公羊传曰:尹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其称尹氏何?贬。曷为贬?讥世卿,世卿非礼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天王崩,诸侯之主也。以公羊的说法,春秋初期“尹氏”的权利之大,仅次于天子,盖类同于楚人之令尹,后世之宰相。

因孔子删春秋,不记尹氏名讳,故不知其人为谁。但可以推知,隐公三年去世的”尹氏”不会是周太师尹氏皇父,但一定是毛公函皇父其子若孙。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尹氏官职,必然是毛氏族人所世袭。

周惠王之前,毛伯(毛氏宗长)盖皆以尹氏而称。惠襄之际,《春秋》始见记毛伯名,盖“尹氏”一职权力或有下降(仅为太史寮之长),故由毛氏小宗担任,而毛氏恢复毛伯爵名以统族。这也是毛氏家族数次参与争政的原因所在。

惠襄之后,毛氏一直在试图恢复自己往昔的执政卿士地位,故典籍里屡见毛氏族人与其它王族卿士争夺执政的记载。著名的就有三、四次,如毛伯卫与王孙苏争权,毛伯舆与王叔陈生、周公楚争政,毛伯得佐助王子朝争位者。又左传文公十四年,尹氏与聃启讼周公于晋。过去学者以将“聃启”连读,以为人名,注为周王室大夫。哲以为非是,聃为人名,或是毛伯卫之子,“启讼周公于晋”应下读。此乃是“尹氏与聃”二人诉讼周公于晋的意思。

周景王去世后,毛伯得与尹文公召庄公南宫极及周灵王景王的族人等皆拥佐王子朝争位,其中的“尹文公、南宫极”皆是毛氏族人。尹文公是尹氏固去世后才有的谥号,尹氏、南宫皆是毛公家族的支族。左传属于追称叙事,至少在《春秋经》、公羊谷梁二传中,“南宫”不见记载,而”尹氏”一直是官称而非氏名。

春秋经、公羊谷梁二传昭公二十六年皆写作:“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而左传写作:“毛氏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二者书法不同。

可以看出,左传是以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失去爵秩封地后方称氏名。或可推论,春秋氏姓之用,盖自王子朝奔楚后方始滥觞。据此可论,在随王子朝奔楚之前,尹氏固(尹圉)在毛氏家族内或称毛叔圉。尹(尹氏),是其官称也,固或是其名,叔圉或是其字称。

春秋经昭公二十三年,尹氏立王子朝。左传云:“六月壬午,王子朝入于尹。癸未,尹圉诱刘佗杀之。(中略)己丑,召伯奂,南宫极,以成周人戍尹。”这说明毛氏支族尹氏一支自有采邑,称尹城。古尹城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北、新安县东南。

这或许也是后人误解毛氏封国在宜阳的来历,将毛氏小宗毛叔圉(尹氏固)一支在宜阳有采邑的事实误会为毛氏大宗毛伯的封地。左传定公七年,单武公,刘桓公,败尹氏于穷谷。尹氏遂绝祀,后人遂以“尹”为姓氏。

杜预左传注五叔无官有毛叔聃,陶渊明笺注太姒十子而云有毛叔圉,或皆采自魏晋时期的毛氏官谱。毛氏族旧谱称大始祖为毛叔聃(或谱有别称毛叔圉),皆是以春秋末期随王子朝奔楚之毛伯得(老聃,老子,毛叔聃)、尹氏固(尹圉,毛叔圉)而言,可见毛叔聃、毛叔圉皆非文王子,乃是文王幼子毛叔郑(季载)之胤也。

相关文章参考:

震惊了世界:经考证国宝兮甲盘也是毛家的

毛天哲:太姒之子毛叔圉来历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