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子朝奔楚对南阳相关姓氏族群的起源、扩充、发展与繁衍之影响

 新用户0935snDB 2023-02-26 发布于河南

本文作者:南阳理工学院 赵绍军

东周时期,“王子朝奔楚”这一曾经震惊全国的重大事件,对古代南阳晁氏、姬氏、邵氏、毛氏、尹氏、南宫氏、原氏等姓氏族群的起源、扩充、发展与繁衍等方面有着直接的影响。

东周时期在周景王去世后的几年里(公元前520年——516年),周王室发生了一件轰动天下的重大事件:以单穆公、刘文公为首的权臣在强大诸侯国晋国的支持下为了自身的利益坚决要拥立周悼王(姬猛)、周敬王(姬)为王;以召伯盈、毛伯得、尹氏固和原伯鲁、南宫嚚、周景王其他八王子等宫廷贵族和普通庶民、百工之人为秉承先王遗愿坚决支持王子朝为王,双方为王位之争展开了数年殊死的搏斗,最后在晋国等诸侯国出兵干预下,王子朝一党最终归于失败,王城宫廷诸多贵族大臣和百工之人跟随王子朝携带大量王室典籍奔向楚国,最终流落在楚国北部的西鄂地界——今南阳市城区以北的卧龙区石桥镇一带。这一事件前期被史家称为“王子朝之乱”或“王子朝争王”,后期被称为“王子朝奔楚”。这一事件形成了两个影响极大的后果:其一就是大量周王室典籍从此流落在南阳地界上,或是深埋在地下、或是散落在民间、或是藏于深山岩穴之中、或是被楚国占有等等,至今都没有确定的说法;其二就是诸多贵族大臣及其族人从此落根在南阳,成了南阳古代姬氏、晁氏、邵氏、尹氏、毛氏、原氏等姓氏族群的起源。

一、王子朝争王事件的前前后后

公元前527年,周王室太子寿和周景王的穆后先后去世,剩下几个庶出的王子中,唯王子朝最贤能也最年长,因而深得周景王钟爱而欲立为太子,但却遭到了单穆公、刘文公等人的坚决抵制而不能得以册封。先前,周景王对单、刘两家弄权朝野原本就已十分不满,而在立王子朝为太子问题上又遭到他们的坚决反对,这便让周景王十分恼火。为了清除让王子朝成为太子的障碍,周景王杀死了姬猛的师傅下门子,接着计划找机会除去单、刘两人后正式册命王子朝为太子。公元前520年,周景王的计划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便在一个大臣家中离奇死亡。周景王死后,单、刘两家先发制人,杀死了王子朝的师傅宾孟,接着马上拥立周悼王姬猛为周王。王子朝一党为单、刘两人违背先王遗愿立姬猛为王非常愤怒,一个月后借为周景王下葬之机率众攻击周悼王、单穆公等人,单穆公也率家丁杀死了八个支持王子朝的王子,然后逃出京城向晋国求救,晋君派大夫籍谈、荀跞率军护送周悼王回到王城。王子朝统帅的武装力量当然抵不过晋国军队,只得退往京地(今河南洛阳西南)避其锋芒。同年十一月,继位不到一年的周悼王病死,单、刘两家又拥立姬猛的弟弟姬丐为王,是为周敬王。周敬王元年正月,晋军撤走。六月,王子朝之势复振,打败了敬王的军队,占据周都王城称王。周敬王退居狄泉(今偃师县境内)。狄泉在王城东,人称敬王为东王,称王子朝为西王。周敬王三年夏,在晋国号召下,晋、鲁、宋、卫、郑、曹、邾、滕、薛、小邾等国会盟于黄父(今山西沁水西北),商议平定王室之乱。主盟者晋卿士赵鞅命令与会诸侯向周敬王输送粮草并派遣戍卒,决定第二年出兵勤王。周敬王四年七月(公元前516年),荀跞、赵鞅率晋军入周,同年十一月,王子朝兵败,与其族党携带全部典籍奔楚,以图得到楚国庇护并伺机卷土重来。周敬王十六年(公元前504年),居住在王城的王子朝支持者对周敬王发起攻击,迫使周敬王逃往晋国。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晋定公再次护送周敬王进入周都。同年春天,周敬王趁吴国攻破楚国的机会,派人刺杀了姬朝。到此为止,此次延续了多年的周王室内讧宣告结束。那么,王子朝为什么能够先后赶走周悼王和周敬王并占据王城称王数年,最后兵败时也能带走周王室全部典籍奔楚,在楚国北境的西鄂境内(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以西)盘踞多年呢?这与周王室中诸多贵族公卿大臣的支持有关,后来在王子朝战败奔楚时,就有不少名望很高的公卿贵族跟从王子朝一起奔楚。那么随同王子朝奔楚的人群中有哪些重要的人物呢?据《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载:“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另外还有人猜测,当时随王子朝一起保护周王室典籍奔楚的还应该有典藏吏老子李耳。至到今天,包括王子朝在内的、那些随王子朝一起奔楚的重要人物及其族群对南阳姓氏成分的改变和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王子朝及其族人——南阳晁姓和姬姓的祖先

王子朝姬姓名朝,周景王的庶长子,周悼王、周敬王同父异母的兄长。相关史籍表明,王子朝贤德能干,很受王族和多数公卿大臣的拥护。据《左传》、《史记》等典籍记载,在王子朝与周悼王、周敬王争王的拉锯战中,不但召氏、尹氏、毛氏、南宫氏等公卿世族和百工之人坚定地支持王子朝,就连周简王、周灵王的后裔族人也都站在王子朝一边,失败后并跟随王子朝一同奔楚。

公元前503年,王子朝被刺身亡后,其近支族人和后代子孙便以“晁”为姓,成为南阳晁氏的族源。“”是“”、“的古字,这几个字在古代的时候音同意通,都有早晨的意思。《史记·晁错传·索隐》在记载晁错身世时说道:“晁氏出南阳,今西鄂晁氏之后也”,这便明确指出了晁姓起源于南阳西鄂(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而帮助汉景帝强干弱枝、主张削藩的御史大夫晁错则是南阳晁氏的后人。据《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曹丕时“(王子)朝冢在南阳西鄂县,今西鄂晁氏自谓子朝后也”。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断王子朝奔楚之后定居在西鄂,并葬于此,其后代便以“晁”为姓,成为南阳晁姓的祖先和族源。宋代黄庭坚在其《送晁道夫叔侄》一诗中称赞道:“晁氏出西鄂,世家多艺文。文庄和鼎实,尚书亦大门。”晁氏族人在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古代西鄂)、鸭河工区皇路店镇和镇平县晁陂镇至今尚遗存有“晁庄”、“晁坟”、“冢岗庙”、“晁陂”等村名、镇名和地名。晁庄现属鸭河工区皇路店镇焦庄行政村,村南约300米一坡地被村民指认为晁坟,现在晁坟虽已被推平,但仍有大冢迹象。而卧龙区石桥镇西部冢岗庙古墓群正在发掘,目前已被有关专家确认属于王子朝及其族人墓群。所有这些都表明王子朝及近支族人是南阳晁姓祖先已确定无疑,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当然就是晁姓发源地,他们最早在南阳繁衍生息并不断从南阳迁徙到全国各地。

另外,王子朝在与周悼王、周敬王争夺王位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周王室大部分姬姓贵族族人的支持,在王子朝战败奔楚的时候,这部分姬姓族人也跟随王子朝一起来到了当时属于楚国北境的西鄂地界(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之后便在这里长期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成为现在的南阳市各县市区姬姓族人的祖先。

三、召伯盈及其召氏族人——南阳邵姓族人的祖先

召伯盈及其召姓族人是拥护王子成并跟随王子成奔楚的主要人物和势力。召伯盈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死后三位顾命大臣之一、西周早期的封君召公姬奭[shì]的直系后裔。召姓和召公之“召”读音为召(shào),不读号召的“召(:zhào)”。召伯盈即召简公,姬姓,伯爵,名盈,东周召庄公(召伯奂,前519年)之子。

召公姬奭[shì]乃召氏得姓始祖,他是周文王的第五个儿子,周武王之弟,因其食邑在召,所以又称为召公、召康公或召伯。姬奭曾辅佐周武王在灭商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所以在周成王时又被封到燕国(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部),其目的是要让他们在偏远的地方帮助周王室开疆拓土,以屏藩宗周。召公派长子一脉去管理燕国,自己留在镐京(今陕西省长安县)任太保,为周初三公之一。跟着召公留在京城的一支子孙世袭其位,其后历代继位人也都被称“召公”,与周公共同辅佐国政。召公的采邑最早在陕西省西部东岐山的西南方向的召地,周王室东迁后,召公的采邑也随着东移,迁徙到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后来随着晋国不断扩张,召公的采邑被晋国兼并,最后不得已又将采邑迁到现在的南召县境内(今南召县云阳镇)。今南召县有“南召店”和“北召店”之地名,“南召店”在南召县西南部,“北召店”在县境的东北部,这两处应该就是当时召公采邑的南境和北境,故而有此地名的称谓。南召店和北召店之“召”字在当时读音应该是召姓之“召(shào)”,而不是读号召之“召(zhào)”,由于后世地方上的人们不了解当时的历史,逐渐把“召(shào)”读成了“召(zhào)”。所以,今天的“南召县”其实应该称读成“南召(shào)县”。

召氏宗族在周代是大族、望族,在王子朝争王时是王子朝最坚定地支持者,曾帮助王子朝多次打败周悼王、周敬王的军队。王子朝奔楚时,召伯盈和大多数召氏族人追随王子朝来到南阳西鄂,其后人以“邵”为姓在这里长期定居下来,这便是南阳邵氏族人的根源。召公姬奭[shì]在朝一脉继承召公爵位先后为卿的人物依次有召穆公(前822年)、-召伯廖(前667年)、-召武公(召公过,前649年)、召昭公(前622年)、-召戴公(前594年)、-召桓公(前583年)、-召庄公、召简公等等,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三月,召伯盈、尹氏固和原伯鲁之子返回到京师洛阳后被周敬王的手下全部杀死,召氏封国随被剪灭。公元前222年,燕国为秦国所灭,在燕国一脉的召公后世子孙为怀念祖先功德,就以召公原封地和封号“召”为姓。汉代因兴修水利关心民生而被称为“召父杜母”的人物是南阳太守召信臣和杜诗,其中召信臣的姓氏就读“召(shào)”而不读“召(zhào)”。汉代以后,召姓子孙大多数人都把“召”改成“邵”,而召姓反而很少见了。《氏族博考》记载:“召与邵,春秋本一姓,后分为二。汝南、安阳之族皆从邑”。由此可见,召氏和邵氏其实同出一姓,只是写法不同而已。

总之,召姓族人随王子朝奔楚并落根于南阳,使南阳地区开始有了邵姓族人,现在,散居在南阳各地的邵姓族人便是随王子朝奔楚时召姓族人的后裔。

四、毛伯得、尹氏固及其族人——南阳毛姓、尹姓族人的祖先

毛伯得在周王室中位列公卿,是支持王子朝争王并跟随王子朝奔楚的又一个重要人物。毛伯德爵位为伯,姬姓,其始封之君为毛叔郑(姬郑),系周文王的第九子(庶出)。毛伯郑的封地在陕西省岐山县、扶风县一带(另说在陕西省华县一带),其后又转封到籍水毛泉(今河南省宜阳县境),故而称为毛郑,又因为毛郑跟随周武王作战有功而封爵,其爵位为伯,因而又称为毛伯郑。也就是说,毛姓是由周文王姬姓家族分封而来,其分封地一直在陕西、河南等地的黄河流域。《姓氏寻源》中关于毛氏词条里说道:“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路史.国名纪戊》一书中又说道:“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这表明毛伯族人得姓之封地在河南籍水的毛泉,毛伯郑后人以国为姓,因而出现了毛姓。毛伯(郑)不仅是毛国的首领,还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孙世袭继承。毛伯郑是位很有军事才能的大臣,他不仅跟随武王伐纣建功立业,在武王逝世、周成王继位后,还多次带兵(主要是毛姓族人)征战并立下赫赫战功。《元和姓纂》记载说:毛氏“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因以为氏。支孙为周卿士,毛伯过、毛伯得并毛公之后也。赵有毛遂,汉有毛公治诗,……河间王博士毛苌亦治诗,为诂训……”。公元前524年,毛氏家族内部因周景王诸子继位问题发生分裂和变乱,周卿士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为毛伯,称毛伯得。毛伯得是支持周王子朝的,王子朝在公元前519年到516年执政四年后被支持敬王的晋军打败,于是年十月带领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yin银)等支持自己的大臣和族人投奔楚国。这样,毛氏封国自然消灭而被被并人东周版图,毛伯得及其族人便在南阳西鄂定居下来,其后世子孙仍以毛为姓在南阳大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南阳地区的毛氏族人。现在南阳市辖区内有很多“毛庄”、“毛村”、“毛集”、“毛沟”、“毛湾”、“毛坡”、“毛堂”、“毛岗”、“ 毛屯”等村镇名称,这表明毛伯得及其族人后裔在南阳繁衍之鼎盛,人口之众多。

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一部分南阳毛氏族人又分别迁徙到其它地区。例如其中有一支迁往庐江(今属安徽)定居,东汉时以孝行著称的毛义就是这支的后裔和代表人物;另外有一支迁徙到了巴蜀(今四川),汉代的巴西郡(郡治在今四川阆中县)丞毛植就是这支毛氏的后裔和代表人物。还有一支南阳毛姓族人迁到山东,其代表性人物有西汉时期的毛莫如(字少路),他在哀帝时担任光禄大夫,是有名的儒者和清官,后来担任常山太守;明代有进士毛思义,为山东阳信人,官永平知府、副都御史、应天府巡抚;清代中晚期有毛鸿宾,山东历城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官至两广总督。还有一支迁到山西去的,其代表人物如唐代山西绛州(今新绛县)人毛若虚,官至御史中丞,以威震朝列,公卿恐惧而载人史册;金朝文学家毛麾,是山西平阳(今临汾)人,大定十六年(1176)特赐进士出身,任太常博士;清初山西泽州(今晋城)人毛一豸,系顺治三年(1646)进士,任户部郎中、兴安参议等职,为官清廉,曾督饷固原,被康熙帝誉之为“清官第一”。约在汉唐时期,一支南阳毛姓族人迁居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其后便在这里发展繁衍。唐贞观进士毛俦任岳州太守,成为湖南平江毛氏的开山祖。毛俦后裔毛太华率领族人迁居云南澜沧卫(今澜沧县),明朝立国之后,毛太华又率长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挢(今湘乡火车站附近)。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又迁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并最终在此定居下来。不久,又有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从此,上述两支毛姓人便在今湖南韶山一带生息繁衍,辛勤劳作,养育出了一个伟大领袖毛泽东。

尹氏固是曾经竭力将王子朝扶上王位、兵败后又护从王子朝奔楚的重要人物之一。尹氏先祖系黄帝之后伯儵族裔,尹氏固的直系祖先则是西周时期的内史兮甲。根据《风俗通义》等资料的记载可知:兮甲,字吉父,一作吉甫,兮氏,名甲,金文作兮甲、兮伯吉甫。尹吉甫本姓姞,因被封于尹(今山西隰县),所以又称尹吉甫。尹吉甫仕于西周,曾为周王征战于山西平遥、河北沧州南皮等地,功劳显赫,是周宣王时代的中兴大臣。尹吉甫担任的官职是内史,爵位为伯。西周时内史又称“内史尹”或“作册尹”,简称“尹”,因而世称兮伯吉甫为“尹吉甫”。尹吉甫不但是尹姓和吉姓共同的始祖,而且还是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采风者、编纂者,所以又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兮伯吉甫死后,嫡子伯封承袭了官职。西周灭亡后,伯封跟随周平王东迁有功获得了封邑,称“尹邑”(今河南新安县),属周王朝的畿内封国。尹氏固号尹文公(?-前513年),为春秋时期尹国第七代国君,姞姓,名圉,一名幸,又作固。故而史称“尹氏固”。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年)十一月,尹氏固与王子朝、毛伯得、等人一起逃到楚国。王子朝、尹氏固等一行人本欲去到楚国国都去寻求支持和庇护,不料此时吴国军队攻入楚国郢都,楚国几乎亡国,王子朝、尹氏固等人只好在楚国北境的西鄂(今南阳市北石桥镇)滞留下来。鲁昭公二十九年(前513年)三月,尹氏固、召伯盈和原伯鲁之子返回到京师洛阳协调解决双方的矛盾,但却被周敬王的手下全部杀死。尹氏固死后,其子孙和族人便以国为姓,在其落脚地(今南阳市以北石桥镇一带)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卧龙区石桥镇与南召县黄路店镇之间有一个古老的村落叫“尹店”,这里应该就是尹氏固子孙和族人最早的聚居之地。其后,尹氏一族又不断地向其他地方迁徙发展,形成了今天的南阳尹姓族人,东汉初期著名古文经学家、思想家、曾担任长陵令、谏议大夫等职务的南阳堵阳人(今方城县)尹敏,就是南阳尹氏族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南阳等地的尹氏族谱中有“和靖处士,南阳郎中”、“ 中兴良辅,东海名臣”之类的对联,“和靖处士”是指宋朝时期的哲学家尹焞,少师事程颐,精通理学,靖康间赐号和靖处士;“南阳郎中”是指东汉朝时期的谏议大夫尹敏,字初季,南阳人,曾为长沙令,后拜郎中,仕终谏议大夫;“中兴良辅”是指周宣王时大臣尹吉甫,名甲,字伯吉甫,佐助宣王中兴,成就文武大业;“东海名臣”是指汉代平阳人尹翁归,字子况,宣帝时官东海太守,执法严谨,使东海大治。为人清白廉洁,死后家无余财。

(五)南宫嚚、原伯鲁及其族人——南阳南宫氏、原氏的姓氏的祖先

南宫嚚也是周王室大臣中支持王子朝争王和和争王战败后随同王子朝奔楚的一个重要人物。南宫嚚的先祖是西周初期的南宫适,姬姓。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南宫适是周文王手下著名的“八士”、“四友”之一,是一位有名的贤士,也是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兴周灭纣过程中的一个功臣。周王朝建立之后,周武王封南宫括于冀、鲁之间的平原上,建有南宫城(今河北邢台南宫)。南宫本是一种处所的名称,是专门用来存放九鼎等王宫重要祭品器具的地方。南宫同时有是一种官职的名称,最早是商王朝为各诸侯国所设,其职责专司宫廷内部重要祭祀品的管理、修缮、清洁等等,属于王宫内史,其职近似于现在的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其后世子孙遂以官职为姓称南宫氏。南宫这一官职在南宫氏族人中传袭继承,世代罔替。在周景王二十五年至周敬王四年(前520年―前516年)期间,作为周王室的宫内史的南宫嚣跟随王子朝参与王位之争,斗争失败后又与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等人一起追随王子朝奉周之典籍(当然也包括象征王权的九鼎等重要器物)以奔楚,最终在楚之北境的西鄂定居下来。自此以后,周王室典籍和九鼎便在楚国北境的西鄂(今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一带)消失。周郝王五十九年(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东周王朝之后,用几个月的时间遍搜查成周王城,结果也没有得到大禹所铸造的九鼎。之后,秦孝文王赢柱、秦庄襄王嬴异人(嬴子楚)、秦王赢政又继续搜找,都没有找到鼎的下落。南宫嚣及其族人定居南阳后便在这里繁衍生息,其后裔子孙中有有不少人迁徙到全国其他省份或者地区。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三月己卯,京师杀召伯盈、尹氏固及原伯鲁之子。尹固之复也,有妇人遇之周郊,尤之,曰:「处则劝人为祸,行则数日而反,是夫也,其过三岁乎?”排除“胜者王侯败者贼”的传统观念不说,这段记载还给我们透露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在王子朝奔楚时,随同的人员中还有原伯鲁父子。那么,原伯鲁父子究系何许人也?

据《史记》、《左传》等有关史书记载,原氏出自姬姓,其直系祖先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叔丰(姬姓,原氏,名丰,也称姬原叔或原伯丰、原公丰),原伯鲁便是原伯丰的后裔和爵位继承人。《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说:“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邘、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这说明原国封君是周文王的后代子孙。原国,又名原城,为中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朝的都城之一,夏代曾迁都在这里。今山西长治有一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叫原起寺,原国故地应该就在这一带,因而《沁水县志》称:“原国故址在今沁水县西北里许”。周武王灭商后,封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今山西沁水县),之后又迁到今天的河南省济源市地界(古称轵邑)。原国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以封地为姓而有原姓,正如《通志氏族略.第三》所说:“原氏: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之後,封於河內……周有原莊公,世为周卿士,故以邑為氏”。原氏在周王室世代为卿,史书记载的人物有原伯丰、原庄公、原伯贯、原襄公、原伯绞、原伯跪尋、原伯鲁等等。例如《左传·宣公十六年》记载:“冬,晋侯使士会平王室,定王享之,原襄公相礼,肴烝”,由此可以看出原氏在周王室中的地位之高。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夏四月在温败太叔带,周襄王将温、州、原、向等四邑赐给晋国。《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鲁僖公二十五年(公元前635年),晋国国君晋文公围攻原国。原国人主动投降。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国国君原伯贯的采邑迁往冀地(今山西省河津市)。

正是由于原伯鲁父子在周王室中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和家族势力,所以才能支持王子成多次打败周悼王、周敬王的军队并在王城称王四年之久。王子成奔楚时,原伯鲁父子跟随王子成一起来到南阳之西鄂地界。鲁昭公二十九年三月,原伯鲁之子和召伯盈、尹氏固一起回京城洛阳协调解决双方矛盾时被周敬王杀害,跟随王子朝奔楚的原氏子孙和族人便在南阳定居下来,成为南阳原姓族人的源头。

王子朝奔楚本是一个悲剧性的历史事件,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一事件发生对促进古代南阳文化的发展和南阳相关姓氏族群的扩充与繁衍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文章图片1

赵绍军,南阳理工学院退休教师 ,地方文史研究者,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语文教育专家、全国高等教育委员会中、小学语文教学法课程教材建设与教学专家。曾兼任全国小学教育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高等院校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河南分会会长、高等教育学会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曾担任总主编设计并出版 “初等教育学科课程教学论系列教材”共七部;主编并出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论》荣获中国优秀图书出版一等奖、河南省政府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所著《小学古诗教学研究》和参编的《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学》等著作曾被曾被多地高校作为教材长期使用。曾在相关刊物发表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文数十篇。平时兼善历史文化研究,近两年参与编纂的《南阳历史文化词典》(主编教育部分)已经出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