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刷了3遍《漫长的季节》,总结了隐藏在职场最大的潜规则

 汤小小 2023-05-26 发布于湖北
回复“写作”加入轻松高效写作


《漫长的季节》中,刑警队长马德胜,专业能力够强、查案敏感度高,办案能力强,是个天生干刑警的角色,同时又极富正义感,嫉恶如仇。
这样的人,正常走下去,不说一路高升,至少也能在刑警队长现有位置上光荣退休。

但为什么最终,他的手下得到了奖励和升职,而他却不仅受到停职处分,更进一步丢了工作饭碗,离开了警察队伍,到老连个退休证都拿不出来?

一把好牌打的稀烂。

这一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他被开除,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也为我们提示了职场中最大的潜规则:为什么你业务能力强,工作干的好,升职加薪却永远没有你?


1
把情绪放在第一位,能力再强也会走偏

1998年,面临转型而资金短缺的老牌重工产业桦钢,因为港商卢文仲的失踪,一笔价值80万的巨额工人安置款也随之不知去向。

刑警队长马德胜和手下干警被派来追查案情,追回工人安置款。

结果领导没找到,却恰逢停工停产的工人们堵在厂里找领导要说法。

被拉出来缓和矛盾的车间主任,不但没能缓和矛盾,反而激化了工人们的情绪,激愤的工人们汹涌冲上来,马德胜在维护治安的混乱中,被一颗小石子打中了前额。

他摸了摸受伤的额头,发泄着不满的牢骚:这警察干的跟保安似的。


这是马德胜在《漫长的季节》中第一次亮相。

在港商失踪案现场,桦钢领导对员工的逃避,对办案人员的回避,让他觉得自己无法发挥出警察的能力,消极的情绪使他凭感觉忽视了这桩案件。

这是他一直漠视港商失踪案的直接原因,也是他错失连环杀人案真相的直接原因。他的职业走向和人生命运,在这里已经初现端倪。

紧接着他收到碎尸案的通知,留下他不喜欢的手下警员李群一个人去面对汹涌愤怒的几十上百的桦钢群众,带着他喜欢的警员崔国栋,去追查他认为重要的新案件。

看到这里,相信已经有朋友们看出来了,马队令人叹服的查案敏感度、专业能力、嫉恶如仇的正义感,都是一个条件下展现的,即“他认为”或“他喜欢”。

也就是说,他做事,是以个人好恶为前提,以个人情绪为前提的:他认为正义的、重要的、人命关天的,是警察应该做的工作,就会情绪高涨,可以几天不睡觉,也可以拿着放大镜细致入微的去探寻沈墨裸照案中的暖水瓶,追查蛛丝马迹。

而他认为肮脏的、不重要的、没出人命的,就不是警察应该做的工作,是“保安的工作”,从而消极敷衍,可以漠不关心到朱局一次次提醒他,真相一次次接近他,都被他一次次亲手推开,渐行渐远。

被个人好恶的情绪牵着鼻子走,使他逐渐偏离本职工作的正轨,直至失去了查案的权利,失去了他引以为豪的工作。

2
放任情绪外泄,使他离职业核心越来越远

在两个案件的追查过程中,碎尸案初步确认是女性,排除了是港商的可能性;而港商失踪案,马德胜自以为是的认为港商卷款逃跑了,这种肮脏事儿不值得花费他的精力。

他认为碎尸案才是重中之重,应该重点关注,抓紧破获。马德胜醉心于碎尸案的追查,全然不顾失踪案的进展。

但是令他气愤的是,领导似乎一点儿也不支持他,还把他的人给抽调去了失踪案!

马德胜失望而不满,先是气冲冲地责问谁让他们去的?得知是朱局的安排后,当着其他基层的面他没说什么话,但还是忍不住气得飞起一脚,踢翻石子来发泄不满。


这还不算,他紧接着又跑到朱局办公室表达不满,要求朱局支持他工作,给他调人。

朱局给了他两点启发:一是失踪案涉及太广,处理不好后果严重。二是要从桦钢内部突破。

其实从案件发生时间看,失踪案在前,碎尸案在后,理应先查失踪案,再查碎尸案;

从案件的影响来看,失踪案关系着几十万人的生活和可能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碎尸案涉及人数较少,两个案件,至少应该投入相对相等的精力,甚至失踪案投入的精力更应多一些;

从案件的关联性来看,失踪案刚刚发生,几乎是同时就发生了碎尸案,且种种证据指向碎尸案与桦钢有关,这两案之间有没有关联?

朱局苦口婆心地把马德胜往职业正轨上引,结果马德胜和他根本不在一个频道:领导启发的是失踪案,马德胜却得到了碎尸案的启发。

情绪外泄的结果是,让马德胜对工作的判断失去了基本的敏感性,失去了职业道路应有的正确性,失去了职业核心应有的组织性、纪律性、团结性。

至此,马德胜踏上了南辕北辙的这条路,他越努力,离职业核心越远。

3
情绪带来的傲慢,让他狂妄自大
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马德胜从朱局办公室出来,看都没看一眼失踪案,马不停蹄继续追查碎尸案。

他找到桦钢老员工——为了立功保工作而有求于他的王响。

马德胜为什么愿意找王响而不愿意查卷宗呢?因为马德胜对对自己的专业能力非常自信,自信到什么程度呢:他觉得自己天生就是刑警,其他人都不行。这在接下来他和王响的谈话中可以看到。

他先是说自己天生就是刑警,说到办案,局里没人不服。

接着话峰一转,说了一句信息量巨大的话:“我们这刑警队,从上到下,人不少,都指望不上。


这说的是什么话?什么叫从上到下?从领导到下属,所有人一棒子全打死。

很多人工作不顺利的时候,也和马队一样,喜欢来上这么几句,一言以概括就是:公司不行、老板不行、领导不行,就我最行。

傲慢又狂妄的结果,必然使人一叶障目,难见事件的全貌和真相。

马德胜在看似正确,实则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的职业生涯也在下坡路上越滑越快。

至此,马德胜的职业出局,几乎已成定局。

4
情绪失控爆发,令他忘记自身职责
犯下不可补救的错误

在马德胜一心追查碎尸案的这段时间,港商失踪案在其他人的努力下有了新的线索:被卷走的80万桦钢职工安置款露面了。

深信马德胜办案能力的朱局,特意安排了一场会议,把失踪案的情况讲给他听。

会议并不冗长,领导仍然对他寄予厚望,但马德胜显然一句都没听进去。

他但凡听听会议内容,但凡看一下卷宗,就会发现去取支票的人正是王阳,而他可能是会议里唯一知道王阳是沈墨男朋友这件事的人,顺藤摸瓜,失踪案和碎尸案可能一起水落石出。这是他离真相相当近的一次。

很可惜,情绪已经蒙蔽了他的双眼,整个为他而开的会议,他不光半句没听进去,甚至公然违反命令,连夜去找沈墨大爷,在路上更因为没有控制住情绪殴打了大爷。


做为一名老刑警,马德胜见过的罪恶之人肯定不止大爷一个,难道他个个都打?

显然不是。

等他回到桦林的时候,港商失踪案已经有了重大突破,他手下的干警李群凭借此案职业生涯更上层楼,而他要面临的却是接受处份,暂停工作,连卷宗都不能看了。

回到桦林之后,马德胜明知自己犯了错误,但毫无忏悔之意。反而先是迁怒李群,进而闯进朱局办公室。朱局开始还在和他讲道理,后来看他执迷不悟,怒其不争的说了一句重话,让他照照镜子,还有没有个警察的样?

好嘛,马德胜一听,情绪再次爆发,冲冠一怒脱制服,穿着秋衣秋裤就大摇大摆离开了,喊都喊不回来。

到此,满腔正义终成匹夫之怒,大好前程就此亲手断送。

5

十八年后,马德胜以高龄宿醉入院,因病已经认不出当年的手下,现在的副局长李群,当他握住李群的手问道:“朱局,案子是不是破了?”


得到肯定回答时,那一声孩子般长长的、悲怆的呜咽……诉尽了满腔热血、一身正气、两鬓华发、半生虚度的委屈。

这被情绪主宰的一生,可敬、可悲、可叹、可怜。

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这样的职场人:个人能力强,业绩也很突出,甚至也走上了基层管理的岗位,但也止步于此,甚至越混越差。

大家最后都和马德胜一样,把这个结果归结为不会拍马屁、有黑幕等原因上,殊不知,只凭个人好恶,对职位有高低贵贱之分,干工作挑三拣四,把情绪放在第一位,才是导致很多人在职场中错失上升空间的主要原因。

作者:复苏,曾经的职场高管,现在的陪读妈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