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翻译理论之阐释学派:乔治·斯坦纳 (George Steiner)

 置身于宁静 2023-05-26 发布于浙江

乔治·斯坦纳 (George Steiner, 1929-2020) 是当代英国著名学者,精通英、法、德三种语言,曾在英美多所大学任教,讲授语言学和翻译理论。

1975年出版的《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 被西方学术界称为“里程碑式的著作”、“18世纪以来首部系统研究翻译理论和过程的著作”,为斯坦纳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斯坦纳在书中追溯了西方从古代到现代的语言研究史,把哲学、语言学、诗学、文化史学等运用于对语言的阐释。他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就是一个翻译的过程,翻译是语言的属性之一。不论语内还是语际,人类的交流都等同于翻译,翻译因此被赋予了更宽泛的意义。

理解即翻译”是斯坦纳提出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

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就其实际过程来看,任何一种交流行为都隐含着翻译活动,他的“理解即翻译”论断的阐释学意义在于指出了阐释是翻译的普遍特征,理解和阐释问题即是译者最关注的根本问题。

斯坦纳指出,翻译并不是“意义”简单复制的过程,而是有“人”这一主体参与的过程,即强调了译者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翻译的四个步骤:信赖 (trust)、侵入 (aggression)、吸收 (incorporation) 和补偿 (restitution)。

信赖

即根据以往的经验,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是言之有物的、值得翻译的文本。

侵入

即侵占与发掘,是指在理解原文时发生的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冲突。

圣·哲罗姆 (Saint Jerome) 有个著名的比喻:意义是译者擒回的俘虏。译者对原文入侵、榨取,而后据为己有。翻译就如露天的矿,开采过后,在风景中留下伤痕。

吸收

即译者对原文意义和形式的引进和吸纳。在此过程中,译文可能变得丰富,也可能将源语同化。

补偿

即对翻译过程中丢失的内容进行弥补和修复。补偿至关重要,译者只有做出补偿才能恢复先前被打破的平衡,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斯坦纳的四个翻译步骤,具有深奥的哲理性,贯穿着这样的观点: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不可避免地将个人的生活经验,文化和历史背景渗入了原文,使翻译变成了对原文的再创造。

最后补充一点关于“阐释学”一词的词源知识。阐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及其方法论的学科,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希腊神话中,Hermes是负责解释、翻译神旨、传达神谕的使者。而Hermeneutics,即阐释学,正是从Hermes一词衍化而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