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币和石刻上的“拉丁字母”

 风声之家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17世纪之前拉丁字母不存在(续篇上)

   拙文17世纪之前拉丁字母根本不存在发表之后,有些人就问,“古罗马金币”上的“拉丁字母”怎么说?

其实,何止金币,还有石刻上的碑文。

它叫“古罗马金币”就是古罗马的金币吗?名副其实吗?5年前我写过古罗马金币的文章,详见古罗马金币揭穿西方文明伪史,当时主要是从中国境内发现的公元5世纪百年至11世纪的金币作为研究对象,现在看来,称之为“古罗马金币”,名不副实。与其称之为古罗马金币,不如称之为“西域金币”。我们不能见着什么名,就以为是什么,中国古代关于名实之辩的阐发非常深刻,今天的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理解和应用反而远不及古人——可能有些人会不服气。

当写石破天惊!17世纪之前拉丁字母根本不存在!铁证如山!的时候,我就已经想到这个问题,收集资料准备写作,并且在此前文章中埋下伏笔

老规矩,先罗列证据。

一、中国境内发现的中世纪金币——西域金币

↑屏1:(金德平 于放,《考说在中国发现的罗马金币——兼谈中国钱币博物馆17枚馆藏罗马金币》,《中国钱币》2005年01期)

↑屏2:(金德平 于放,《考说在中国发现的罗马金币——兼谈中国钱币博物馆17枚馆藏罗马金币》,《中国钱币》2005年01期)

二、1952年在扬州发现的元代“拉丁文”墓刻

↑屏3:夏鼐,《扬州拉丁文墓碑和广州威尼斯银币》,《考古》1979年06期

↑屏4:夏鼐,《扬州拉丁文墓碑和广州威尼斯银币》,《考古》1979年06期

三、1964年在广州 明代 韦眷墓(1495年入葬)发现的银币

↑屏5:夏鼐,《扬州拉丁文墓碑和广州威尼斯银币》,《考古》1979年06期

综合上述资料,分析如下:

我统计一下并逐一比对,“西域金币”上的字母有“ABCDEFGHILMNOPRSTVWX”,有“ΔτэЖΘbnmh……”,未见“GJKUYZ”。有时候把V当作u,把C当作G,把I当作J。(金德平 于放,《考说在中国发现的罗马金币——兼谈中国钱币博物馆17枚馆藏罗马金币》,《中国钱币》2005年01期)

金币上文字,字母同在行文之中,既无大小写之分,也无拉丁字母、希腊字母、俄语字母之别,它们是平等共处于同一套字母体系之中的不同字母。如屏1-图15中,背面行文中H、h、W、m,不分大小写。

如屏3和屏4,扬州所谓“拉丁文墓碑”上的文字,字母mnh与ILT……、h与H同在行文之中,并无大小写之分。如屏4-③的“hH”,其中明显为“H”上一横线,结果西方人解读、附会为“Ñ”。

以现在的观念和认知看,金币上的字母体系既有现在所谓“拉丁字母”,也有“希腊字母”,还有“俄语字母”,还有“西方小写字母”,混杂在一起。扬州墓碑上的字母也是大小写混杂在一起。

对金币上字母按照时间顺序分析,虽然早期金币上的字母都是“拉丁字母”,但是,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们与“希腊字母”、“俄语字母”是一套字母体系,平等共存,并不混杂,也不区分大小写。

因此,所谓“大写”、“小写”和“拉丁字母”、“希腊字母”、“俄语字母”的区分是西方近代“研究”或搞出来的,是现代观念,我们要注意从历史的角度进行名实之辩,避免犯下以今论古的“年代差错”的谬误。

屏2中的下标为①的“D”在金币上其实为“d”,屏2-②的“H”在金币上其实为“h”,而D和d、H和h其实是不同的字母,而非大小写。

❷要注意识读辨析。有一些存在附会之嫌。如屏2-④的“ч”更像“u”,为什么这里写作“ч”呢?但我们现在知道,“u”其实是17世纪由“ιι”连写而成的,此时不存在,只能识读为“ч”。屏4-①,i-I既可以是“I”,也可以是细条型的“丁”“王”,而在“JACET”中细条型的“丁”又被识读为“J”;而根据《葡汉辞典》是伪书,与利玛窦无关,只有在马礼逊《通用汉言之法》中“i”才发[j]。屏4-②,两个似乎明显不同的写法都被识读为“A”。屏4-⑤,C还是E?屏4-⑩,把“V”当作“U”,可是其中已经有“U”了,由此可见《西儒耳目资》中关于“u的大写为V”的问题在此处被西方表露出来。屏4-⑥⑦,识读为“AM”似乎不对,它们更像是一个字母。有趣的是h,始于“凢”,闽南语发[han],取其上切为[h]音,后来演变成屏1-图11中的写法“h”,只不过金币上h的发音是否为[h]呢?屏4-③中写得像下方未闭合的“b”(如屏6),这种h写法在《西字奇迹》中普遍存在:h演变总结如屏6。

↑屏6:h的演变

由屏6h的演变我们发现,驱动西方字母演变的动力不只是内在的,外部影响或攀附心理也是其演变的动力之一。

还有一些识读明显存在问题。如屏2-⑤⑥⑦,不像“D、A、з”,其中“A”是横卧的,“з”更像“θ”;如屏4-④,第一个“T”更像“τ”;屏4-⑧,不像“m”,更像是“Ф”。

另有一些“标符”,如屏4中蓝色框内的那些,到底是什么含义,不得而知。

❸根据❷,我们来看一看:

屏4中“AMEN”的“A”真的是“A”吗?“EN”真的是“EN”吗?不是一个字母吗?

屏4中黄色下划线的“FILII”,这里三个明显不同的符号都被附会为“I”,连“H”都被当作“F”。还有,“IL”真的是“IL”吗?不会是“Д”吗?

屏4中“ANNO.”的“AN”真的是“AN”吗?第二个“N”明明是“H”。“H”在这里又被附会为“N”。同样是anno,既可以是AnnO,也可以是AnHO。如此便产生如下混乱:h是H,H不是H,H可以是F,也可以是N。

屏4中的两个“DNI”的“I”明显是“丁”和“I”,却都被附会为“I”。

屏1-图2右的“VICTORIA”,现在发音为[viktɔ:riə],可根据拙文拉丁字母之注音伪史考——汉语为拉丁字母注音,V发[w]音;如果根据拙文石破天惊!17世纪之前拉丁字母根本不存在!铁证如山!,u的大写为V,那么,V发[u]音;C的发音在《西儒耳目资》中发[c]或[z]音,在《西字奇迹》中才有发[k]音;T对应t,在《西儒耳目资》中发[d];O对应o,则发[阿ə];A对应a,则发[丫ia],何必“IA”呢?“I”在马礼逊《通用汉言之法》中发[j]。所以,按照《西儒耳目资》的读法,应为[wicdəriia]或[uizdəriia];按照马礼逊的读法,应为[wjcdərjia]。所以,现在读“VICTORIA”读作[viktɔ:riə],并不表示当时就这么读,更不表示其意思就是“胜利女神”。我感兴趣的是,西方世界什么时候出现“VICTORIA”这个单词?这么美妙的词汇,为什么直到19世纪才被维多利亚一世女王使用?

又如,同样的字母k、p、c、B、y等,其在俄语中的发音就与英文不同。

又如屏5的“威尼斯银币”:“随葬遗物仅存圆形素面的薄金板一枚,直径3.3一3.4厘米,重14克;十五世纪中叶外国银币三枚,其中威尼斯银币一枚,直径1.3-1.9厘米,重1.4克,另二枚为孟加拉银币,直径2.7-2.9厘米,重量相同,各为10.6克(上述四者均凿边);残断的红珊瑚一支,残长10.8厘米,重14.2克;还有宋钱3枚,一为祥符通宝,一为天圣元宝,一为元符通宝;五代十国时的南汉乾亨重宝铅钱一枚。”(麦英豪,《广州东山明太监韦眷墓清理简报》,《考古》1977年04期)

“在明朝太监韦眷(死于1487年,译者注:应为公元1495年或稍早)墓里发现的这枚银币,是在帕斯夸尔·马利皮埃罗总督统治威尼斯期间(1457-1462)铸造的。”(毛里齐奥.斯卡尔帕里,《中国发现的十五世纪威尼斯银币》,《考古》1979年06期) 

韦眷墓中的这些货币,宋钱和五代十国南汉铅钱都属于古董,按照毛里齐奥·斯卡尔帕里所述,威尼斯银币为韦眷生前当时刚铸造不久的流通银币。

问题是,凭什么认定为“威尼斯”银币?根据《西儒耳目资》,e发[额ə]音,T发[d]音,则“VENETI”应发[vənədi]音。“VENETI”真的是城市名称吗?不是人名?或重量单位、面额?遗憾的是,屏5中的字母太模糊,无法识读核实。

❹从屏1-图2右看,VICTORI-A的“A”(红方框)跑到另一边去,难道设计者没有通盘考虑?据西方的说法,这“A”表示阴性。该“A”下方的字母组合是“AVCCCH”,按照今天的西方语言学规则,怎么读?至于什么意思,西方人解释为第一个C为G,后两个“CC”表示复数,而在屏4中“CCC”上加“⁰”就表示”三百”。关于西方破译死文字的科学性问题,我已有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揭露

纵观西方对金属货币上的文字解读,都是历史相关信息,唯独缺少货币相关信息。

❺西方的大小写字母的对应关系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怎么建立的?从大小写字母对应关系看,只有“C.K.O.P.S.U.V.W.Z”(9个字母)大小写一样,其他大小写都不一样,如Aa,Bb,Qq;其中“UVW”发音关系又错杂在一起;“qUWY”都没有出现《西儒耳目资》中。因此,扣掉“UVW”三个,实际上,大小写一样的只有6个,占全部26个字母的比例为23%。又如希腊字母表(屏7),大小写还可以这样对应:B-β,E-ε,Z-ζ,H-η,M-μ,N-ν,Y-υ。因此,大小写如何对应,怎么拉郎配是可以人为随意指定的,这相当于为攀附打开了方便之门。从《西儒耳目资》看,对应、拉郎配在此之前基本完成,有趣的是,其中有一个大写字母是“CH”。值得注意的是,俄语字母的大小写绝大多数是一样的。

↑屏7:希腊字母表

此外,所谓字母大小写的概念和观念是什么时候才有的?源于何处?须知,阿拉伯字母没有大小写。

综合来看,所谓西方“小写字母”,既有来华传教士基于汉字进行创造,如h、f、a;也有明显看得出雏形的,如u、p、x;还有直接挪用于业已存在的字母,如b、k、m、n、s;还有一些未知确切来源。

❼拙文17世纪之前现代阿拉伯数字不存在中也已经得出同样的结论,西方创制字号并非全是闭门造车,无中生有,而是有所本,会综合当时所能接触的各种资料,实行拿来主义,拼凑而成,再在日后的实践中逐步改进。

近代以来,表音字母被引入中华文明体系,尤其是新中国以官方力量强力推行采用“拉丁字母”,但并不能表示那些历史上的金币文明跟我们有什么承继关系。同样,西方采纳并攀附那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金币或石刻文明的字母体系,并不表示他们之间存在什么承继关系,更不表示他们具有破译释读的天然资格和能力,哪怕西方竭力攀附之,并声称源于欧洲,从而冒认祖宗——在我看来,这些文字始于葱岭以西的亚洲。也就是说,从魏晋开始,这些字母就被葱岭以西的某个族群发明和使用,并不是源于欧洲,只不过被欧洲人冒认了。新中国采用“拉丁字母”坦坦荡荡,西方采用“拉丁字母”却遮遮掩掩,这就是文明的性格区别。

从欧洲文明史的意义而言,先有小写字母,后有大写字母;从人类字母发展史而言,则无所谓大小写,它们是平等并列的,或以今论古的观念而言,先有大写字母,后有小写字母。

所谓现代阿拉伯数字其实只有“190”源于“阿拉伯”,都可以称之为“阿拉伯数字”,甚至印度数字,而欧洲人与阿拉伯人是两个不同的族群。同样,即使那些字母被命名为拉丁字母或罗马字母,被现代欧洲人使用,并不表示它们是欧洲人或罗马人或拉丁人的发明,并不表示历史上使用该字母的与现代欧洲人是同一族群。就像欧洲博物馆里那些被西方抢掠来的文物,它们现在被欧洲人所拥有,并不表示它们是欧洲人的历史文明成就。

实际上,从金币上的部分人物形象和服饰看,更像是波斯人、南亚人。

在我看来,这些字母体系均不存在元音。

❽作为表音文字,为什么19世纪晚期英法要像汉字音韵学一样为其制定国际音标?如:hear[hiə],heart[hɑːt]。为什么现代英语中有一些字母不发音?如:knight[nait],这里k、gh都不发音。现在西方把它们解释为年代久远产生音变。表音文字固然有容易音变的特点,音变则表音文字跟着变,我认为,西方抛弃表音文字固有属性,发明音标,其目的之一是为了便于附会那些金币和石刻上的字母文明,即为了攀附那些久远消失的金币文明,冒认祖宗,同时,掩盖他们之间根本不存在承继关系的真相。

❾分析至此,我禁不住想,近代以来,西方人热衷于文物学和考古学,其驱动力是什么?就是为了收集尽可能完备的资料以编造尽量圆满的伪史。

❿从内容看,AnnO和AnHO都被附会成了“ANNO”,用于表示耶诞后纪年的“年份”。DÑI、DOMInI、DOMJnI都成了“主的”意思。屏4的“m.”被附会为“一千”的意思,屏3的“一千”被附会成“MILLEXImO”橙色下划线,同样表示“一千”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词,但仔细识读,所谓“MILLEXImO”更像是“OJJILEXJmO”。事实上,根据拙文铁证如山:西方历法纪年法始于19世纪,耶诞纪年法是非常晚的事,西方在此又犯了以今论古的“年代差错”的谬误——西方柏拉图唯心主义传统的浪漫主义滥觞。

综上所述,西方“小写字母”中,一部分源于汉字的演变,一部分源于可见雏形的演变,一部分源于拿来主义,一部分待查。西方“大写字母”中,只有23%与小写字母一致,其他都不一样,可以随意对应、附会、攀附。如此大杂烩便诞生了一套全新的西方大小写字母。尤为致命的是,西方对世界性考古的孜孜追求以及对考古资料基于西方立场的先入为主的解释,把世人导向歧途、伪史。

“名者,实之宾也。”我们要循名责实,看它是名副其实、实至名归,还是名不副实、有名无实,务必使它名实相符。名实之间,存在非常复杂微妙的关系,要注意超精微的明锐辨析,对西方绝不能轻率地望文生义。我们必须以更为审慎、更为严谨、更为科学的态度对西方研究成果(浪漫主义性)进行审查并推倒重来。

文物、名词、博物馆、历史书(西方伪史)都是西方用来抢掠所有权、抢注原创权的工具

总而言之,对一个国家或文明来说,字母是一方面,发音、构词和意义是另一方面,也就是说,单就字母本身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君不见,蒙古国又从西里尔字母改回回鹘文了吗?蒙古语既可以用西里尔字母来书写,也可以用回鹘文。西里尔字母既可以用来表达俄语,也可以用来表达蒙古语。我们绝不能犯如下错误:以为欧洲人采纳了金币和石刻上的部分字母,他们之间就存在着承继关系,而在亚洲发现的金币和石刻上的字母就来源于欧洲。我们要深刻理解“拿来主义”和“攀附主义”的关系,要理解二者的区别,把二者分离开来,否则,很容易掉入预设的思维陷阱。我们必须明锐地意识到其中微妙的关系、精微的区别和隐含的预设。

欧洲人只不过在近代实行“拿来主义”和“攀附主义”两个技巧,就把源流关系就乱套了,把世界历史搞得一塌糊涂,西方伪史就产生了。我们要会思考,不能被西方教育灌输,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能浑浑噩噩,任凭西方自由解释,然后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