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周列国之郑国,第一个挑战天子权威的诸侯国和不得已的墙头草

 程小鱼719 2023-05-26 发布于浙江

郑国,与前面的鲁国、卫国不一样的是,并不是西周初期就分封的诸侯国,而是到了西周后期,由周宣王分封的,所以郑国的历史比起传统的姬姓诸侯国只有短短的400余年,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所在地原本是西周王室王畿之地的一部分——郑地,后通过吞并周边小诸侯国,扩大了一些势力范围,主要版图在今河南郑州一带。

一、一个强国,需要三代人的努力。

郑国的第一位国君是郑桓公姬友,周厉王的儿子,周宣王的弟弟,周幽王的叔叔。他是周幽王时期的司徒,是个审时度势的好手,意识到周幽王的做法将引起大乱,于是各种名义将自己的族人迁移到了洛水东部,当时是虢国和郐国的部分地方,其实相当于吞并,郑国的基本版图就有了。

郑桓公担任司徒期间,还是挺替百姓着想的,不断试图化解矛盾,也算是留了个美名。可结局不大美妙,受周幽王连累,戎狄攻打西周,郑桓公勤王被戎狄所杀。

郑桓公死后,他的儿子郑武公继位。之前说到的周平王东迁,郑武公便是主力,因护送有功,郑武公的话语权非常大,他的野心也不小,一边帮助平王,一边继承父亲郑桓公的遗志,不断扩大郑国的版图,不仅吞并周边小的诸侯国,还攻打虢国与郐国,加上他重视民生,也重视商业,为他的继位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此野心,就算是对周王室的功劳再大,也依然会引起周平王的猜忌,于是从这时候开始,周王室和郑国有了逐渐离心。

郑武公死后,大儿子名正言顺的继位,是为郑庄公。

我们都知道,带“桓”的、带“庄”的,一般都是牛人。郑庄公自然不例外。在他的治理下,郑国到达了最强盛时期,有这么一段——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使郑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强势起来并称霸诸侯,从而有“天下诸侯,莫非郑党”。

郑庄公这一生有两件大事。

第一件,和他亲妈亲弟弟的爱恨情仇。亲妈武姜,注意这个姜不是齐国的姜,而是申国的姜,申国也是姜姓诸侯。郑武公与武姜生子二人,老大郑庄公,老二共叔段。据说,武姜生老大时为难产,生老二顺产,故一直不喜欢老大,把母爱都给了老二。时不时地向郑武公吹枕边风,想改立老二为太子,所幸郑武公严格遵守礼法也有识人之明,坚持站在老大这一边。

老大郑庄公继位后,亲妈还是肉眼可见的偏心,先是逼迫郑庄公封了共叔段一块好地方,接着和共叔段里应外合发起叛乱,只是理所当然的失败。失败后,共叔段逃亡,但亲妈的做法让郑庄公寒心,于是把亲妈安置在城颍,并发誓“不到黄泉,不相见”,虽然一年以后,郑庄公挖了隧道,与亲妈相见,并冰释前嫌。

这段历史故事源于春秋时期史学家左丘明的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至于有多少艺术加工,离真相相差多远不得而知,但亲妈偏心、亲弟弟叛乱的大背景不会假。而郑庄公不会不知道,能隐忍这么多年,可见他不是一般人。

第二件,是与周王室的关系恶化,周郑交质和繻葛之战,周王室的地位崩塌的直接反应。

在郑武公时期,周平王就忌惮上了郑国,而到了更加强大的郑庄公时期,周平王将本该是郑国的某些王室权力下放给了虢国,这引起了郑庄公的极大不满,但双方又不肯承认已经离心,于是互换儿子作为到对方地方“做客”的人质,来证明名存实亡的信任。这便是“周郑交质”事件。对郑国而言,当时是实力强大的证明,对周王室而言,意味着王权威严的彻底衰微,也是礼崩乐坏的开始。在注重宗法制度的周朝,周王室子孙的地位怎么也是高于一方诸侯公子的地位,怎么能等价交换呢?

接着便是繻葛之战。周平王死后,孙子周桓王即位。周桓王东周时期唯一一个从心理也从实际行动上,想要恢复王室权威的在位者,但不幸的是他面对的敌人是郑庄公。

周桓王对郑庄公实行强硬政策,先是免去了庄公的卿士之职,郑庄公作为回应,也不再朝见周王。公元前707年(周桓王十三年),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派兵抵抗,两军战于繻葛,周王的军队大败。周桓王被射中肩膀,不久便去世。至此,东周王室对诸侯的控制力荡然无存,名存实亡的开始。

这两件事,让郑国有了历史上的一个“第一”,郑国被认为是第一个挑战周天子权威的国家,从结果论,还都成功了。

二,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郑国,成了摇摆于晋国与楚国之间的墙头草。

看完整部郑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它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还是内部争斗。

郑庄公死后,他的儿子姬忽继位。对姬忽多说两句。姬忽是“周郑交质”郑国这边的质子。姬忽是“齐大非偶”的主角,我在鲁国一篇中提到过,齐僖公原本是想把女儿文姜嫁给姬忽的,但姬忽拒绝了。这一拒绝,可以说是间接让鲁桓公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对他自己来说,也许是躲过了可能有的劫难。

姬忽有大志,也有仁心,重视兄弟之情,但是他的弟弟姬突有能力也有野心。姬突推倒了姬忽上位,姬忽又推倒姬突从而复位,姬忽又被大臣杀,两个弟弟又推倒,后姬突又推倒弟弟从而复位。

复位后,姬突死,儿子继位,是为郑文公。但是多年斗争,郑国国力下降得厉害,而且郑文公在位期间,做了一个让郑国历史后悔的决定,就是拒绝帮助逃难至此的晋文公重耳,墙头草生涯的导火线,重耳有仇必报啊。

在郑国内乱不止的时候,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却一一强大起来,特别是晋国与楚国的强大,直接影响了郑国,郑国不能再度崛起和晋楚的长期争霸中原有关。在晋楚争霸中,郑国就成了有名的墙头草,在夹缝中求生存。

哪方的实力强一些,就倒向哪一方。晋国一向很霸道,从属于晋国的时间相对长一些。期间,楚国时不时占下上风,再来点蝇头小利,郑国又倒向楚国。郑国每次一换队站,势必引起晋楚之间的战役。晋打郑,郑求助于楚。楚打郑,郑求助于晋。

郑国成为墙头草,主要是因为其所处的地理优势,处于中原一带,地势平坦开阔,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这非常有利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这是优点的同时也是缺点,在战乱时代,没有一道天然屏障用于防守,一旦实力弱小,就容易被攻陷,也经常成为战场。附上一张春秋时期的地图,一看便知。

好在晋楚一直互相拉扯,谁也打不过谁,所以这样一来,倒给了郑国存活的机会。

三、不能不提的相国子产

这期间郑国并无能力强大的国君,但却出现了一位能力强大的相国子产。子产是郑国第11位国君郑穆公的孙子,被誉为春秋第一人,他对郑国实行了一些列有成效的改革,主要有三个:

1、在郑国内整顿田亩,重新划分田界。这一改革使普通百姓有田可种,大大增进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郑国农业的发展。

2。他创立了合理的按丘收税制度,使百姓有纳军赋和服兵役的义务。

3、铸刑书,修订成文法,把法律条文铸造在青铜鼎上,公之于众,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我们知道法家代表人物是商鞅李斯等,不得不说子产是他们的前辈,郑国是法家思想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子产任相国期间,郑国的经济有所恢复,在外交上也比较硬气,换来了几十年的好日子,呈现出中兴之势,但随着他的病逝,一些改革得不到延续或者执行力度不够,郑国还是走向了衰亡。

四、灭亡

在三家分晋后,郑国依然不能乘机崛起,一是自己无能,二是分晋的三家也依然强大,郑国最终灭亡于三家之一的韩国。

在读郑国这段历史上,感觉郑国在位如卫国、鲁国一般荒诞者几乎没有,而且并无提到特别苛待百姓之事。在《诗经》国风篇中,有《郑风》十五首,到时候我们再来印证一下是不是如我所想的那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