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是不是原罪不知道,但不少聪明而上进的青年,因为穷,比普通人更急于改变、更急于证明自己、更试图走捷径,做出了耽误自己甚至毁掉自己才华的选择,人嘛,不急于求成,人世间的事情重轻急缓一定要分清看清,一步一个脚印,好事多磨。不要被差距冲昏头脑,好的方法思路,我们要吸收活用,不好的,要警惕发生在自己身上。 ——佚名 在人生的头30年里,你养成习惯;在后30年,习惯塑造你。 ——史蒂夫·乔布斯 “现在的孩子根本不愿意用理想主义的方式来思考,连接近理想主义都谈不上。他们自然不会让现今的任何哲学问题占用他们太多的时间,因为他们要忙于学习自己的商科专业。”他说,自己那一代人就不一样。“60年代的理想主义之风仍然影响着我们,我认识的与我年龄相仿的人中,大多数人的心理都永远打下了理想主义的烙印。” ——《史蒂夫·乔布斯传》 看不见的选择 我们有很多问题,我们有很多选择,多到我们无处可藏。 我们没有一个清晰的价值观,所以我们一直在庸人自扰。 我们任凭那些杂乱无序无意义的信息充斥头脑,却不知人每天能做的选择都是有限的。 如果我这样说你不明白,那你就抛弃时间观念,将自己的每一天划分为百分百的行动力集合。 从睁开眼开始,你就已经开始选择,是睁眼还是继续睡觉。 如果我们习惯赖床,那么选择起床便要消耗两倍甚至更多的行动力。 习惯是大脑的潜意识,是它代替我们做了选择,打破习惯意味着消耗行动力做对抗。 接着更多选择接踵而来:早餐吃什么,和谁吃等等诸如此类。 当面临选择,我们不知不觉消耗了行动力,我们变得更累,有些人每天到了夜晚都睡不着,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脑用的不够,任凭习惯主宰着自己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所致。 还有一部分人苦于自己正来做事的时候就没有意志力行动,就因为往往他们在一些生活的琐碎上耗尽了他们的精力,比如穿什么、吃什么、说什么,真正到了需要行动力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它们往往已经消耗殆尽。 这方面我观察很多强者,我发现他们往往有一个共性,他们要么就是有私人秘书,把一些对他来说不重要的选择嫁接到秘书身上,要么就是把这些选择精简成习惯。张朝阳在搜狐时一日三餐多半在食堂,北大的韦神馒头和农夫山泉是标配,扎克伯格和乔布斯除了少数重大场合基本都是那几件套。 我个人认为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我们正在被操控,被自己的大脑愚弄。解决的方式是跳出自己,从更高处审视自己的行动力,看是否被无意义地消耗了,如果真有的话,尽可能将之化为一种有利的选择,把省下来的行动力放到更重要的事上去。 另外我感到恐慌,如今短视频已经横行当道,选择逐渐简化为向上向下划,我不敢想日后的世界,当元宇宙降临的那一天,人们是否会丧失真正做选择的能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巨婴。 潜意识和爱骗人的大脑 威灵顿公爵的蜘蛛,好像就是他的信物,激励他一举赢下滑铁卢。 所以真的是蜘蛛的作用吗?就好像,我们算命,真的是天在指引吗? 我认为,这些都只是一种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的潜意识在现实的投影。生活中的绝大多数选择其实都是我们的习惯,我们总是会下意识做出某些行为,在我们看来这是非常合理的,但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合理,就像一种超能力。 所以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便体现在这些看似很随意的习惯之上,终我们一生我们都要不断剥去我们身上的愚蠢思维,而真正成为一个真正的强者。 所以穷人缺的真的只是钱吗? 我认为穷人穷的是思维,而恐怖的是,这种思维不仅像附骨之疽一般附着于自己身上,将来还很有可能千秋万代传下去。所以请你思考一下,知识是什么?上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呢?学到知识并不能改变什么,我们应该试着雕琢自己,一切只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所以到这里,你知道成功学的骗局了吗? 只把道理和事实甩出来,透露有限的信息,而真正应该被关注的却只字不提:为什么他能在那个时间那个地点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注定是一场不断的学习过程,一场学习社会这本无字天书的过程。当然,如果你能做出来脑机接口,当我没说。 经济基础是否决定上层建筑
现实中我也发现绝大多数人陷入了一种奇怪的追逐怪圈,陷入舍本逐末的境地。 知识分子的一大缺点便是懦弱,我们往往自鸣得意宣布我们是彻底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方面又渴望自己也沾染上一点金钱的铜臭味。 请问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儒释道如此高深的文化,最终却没有培养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代知识分子,也没有培养出超凡脱俗的隐士,却培养出了一批畸形的怪物:他们好似断了一切欲望,却依旧抱着那些不纯念想,最终落得碌碌无为下场。 世界上只有三种人:出世的智者、入世的强者、被贪婪和恐惧来回拉扯的庸者 ——佚名 我们是否太过心急了,以为一朝便能练就某种与世无双驭龙术,不屑走那些阶梯,想着鱼跃龙门后飞龙在天,却连潜龙勿用的道理都忘了。 在衣食住行还没弄明白的时候便已经开始胸怀天下了,我们都妄想在书本之中便能寻找一个成功的方法,以为对着河水自己也可以指点方遒了,最终却成为盲动主义、空想主义,我们只看见了通往天堂的阶梯,却没有自己构筑通天塔的能力。 所以,抛开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吧,这不是理想主义者的覆灭,而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成长。 曾国藩早年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痛斥贪污腐败的清廷,可行事的方法就是一个愣头青,得罪一众京官,到江西也为众人痛骂,练兵也不及同时期的胡林翼,在家丁忧期间,他才终于想通,逆势而为大半生,从来没有设身处地为别人想过,推己及人的白只是一种己所不欲施于人。 所以他的做法是什么呢?他依旧做他的清官,只是再也没有自以为是地要求别人了,而同样是写出“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汪精卫,最后却叛变了革命。所以真正的区别是什么呢? 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熔炉》 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有着宏大的理想,就像一团火焰燃烧在你我心房,可我们却没弄明白那些书本上从没教过的规则,最终一头撞死在那上面,于是痛骂这世界不公,却从来不问问自己,是否方法错误了。 只要方向是正确的,我们使出浑身解数,哪怕走到理想的彼岸已经浑身带伤,哪怕我们已经丢弃了某些我们珍视的东西,哪怕到那里时我们已经失去肉身只剩灵魂,我想有一批人依旧会前行,我想这才是理想主义的意义。 共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