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痔手术的“微创”概念和痔切扎术的微创技巧

 史仁杰大夫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目前,肛肠科医患流行将各种治疗冠以“微创”概念,但对于什么是痔的“微创”治疗?如何在痔手术中做好“微创”治疗等缺乏统一认识和讨论。为此,笔者基于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就痔切扎手术中的微创技巧介绍自己的认识和经验,并与同道探讨。

一、痔病的微创概念

1985年英国泌尿外科医生PayneWickham在内镜治疗泌尿道结石的报道中首次使用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一词,中文的词义为“微侵入”或“微侵袭操作”,也可理解为“尽可能小的、少的损伤”1

“微创”绝非“微”乎其微,因为这些手术照样会带来严重的损伤,一旦出了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少数外科医生仅把切口缩小一些的“小切口手术”也称之为“微创”外科,这显然是一种误解2

由于医疗技术本身其受制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程度,在某个阶段是先进的疗法,或是损伤相对小的术式,随着历史的发展,会被疗效更好、损伤更小的治疗方法所替代。因此,“微创”是相对的概念,是有前提条件的。

现阶段,在医疗技术形式上,较为完整的微创技术方法(微创手术)主要包括内镜外科技术、腔镜外科技术、介入超声技术、介入放射技术,以及微创化外科技术等5种基本技术1

目前对于“微创”的概念尚没有一个共同的尺度和统一的定义3。笔者查阅了有关文献,发现对于痔病的微创治疗的概念尚无明确的界定或讨论。有人把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PPHTST都归之于微创手术4)(5,不知道其根据是什么?有人认为“肛垫下移学说”是痔微创治疗的理论依据,似乎所有以“肛垫下移学说”为依据的痔病治疗方法都是“微创”治疗,但这显然不是“微创”的本意12

尽管PPH手术和TST等所谓的微创手术后,大部分要较传统痔切扎术痛苦小、恢复快,但也要看到其有直肠穿孔、难治性直肠狭窄、持久的腹痛、直肠阴道瘘等传统手术没有的严重并发症,远期疗效也普遍比传统的痔切扎术差,其手术损伤远超过了内痔注射疗法、胶圈套扎、单纯内痔结扎术等传统治疗方法。就手术创伤来说,本人认为PPH手术、TST手术并非“尽可能小的、少的损伤”的手术,所以不是微创技术上的微创手术,但采用器械吻合创面后能减少术后痛苦,包含有微创的理念。

笔者认为,痔病手术中的“微创”,是在痔手术中尽可能地减少手术损伤,尽可能减少术后痛苦,取得更好疗效的一些技巧和理念的体现。术式不是区分是否是微创手术的依据;如果手术能尽可能减少损伤,痛苦轻,恢复快,就是微创手术,即使是传统的痔切扎术也是微创手术。

二、痔切扎术中的微创技巧

传统的痔外切内扎(以下简称痔切扎术)有长期的临床使用历史,其临床疗效特别是远期疗效经受住了长期临床检验。对于经过历史检验的术式,我们应该加以继承与发扬,扬长避短。在当前,在做痔切扎术时,如何尽可能地减少组织的损伤,将微创理念贯穿于手术全过程,充分运用好微创技巧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

1、剥切外痔时的微创技巧

如有外痔分颗明显,应顺外痔隆起的自然界线内侧放射状切开与剥离。

剥离应尽可能采用钝性剥离,通常在切开外痔两侧及外端皮肤后,将外痔钳夹后向对侧牵拉,稍作按推就将外痔完整分离到近齿线处。

在外痔近齿线部因有Treitz肌的固定,需要用手术剪刀将外痔与内括约肌间的纤维分离。

对于皮桥下的静脉曲张团块可潜行剥离切除。

在痔切扎术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矛盾:如欲提高痔的根治性则创面将增大,疗程也较长,且易产生肛门狭窄等合并症,尤其是保留的肛门上皮也将减少。相反若要多保留肛门上皮的话,则又往往会导致外痔残留,使根治性降低。环状外痔治疗的难度在于如何保留足够的肛门上皮又不残留痔组织,从而防止肛门狭窄的发生。

笔者主张(6),在设计痔手术外痔手术切口时,掌握以下几项原则:(1)切口外大内小,呈梭形或水滴形,切除的皮肤要尽可能少,对于皮肤冗余可在手术结束前予以修整;(2)作放射状切口,切口延长至肛缘外11.5cm,以利创面引流;(3)至少保留3条以上的皮桥,皮桥保留的宽度及数量越多越好;(4)切口切开要浅,切开皮肤即可,不可深达肌层,原则上不露出内括约肌;(5)肛缘上至齿线间的上皮要尽可能地少切除7

2、处理内痔时的微创技巧

从外向内将外痔与周围组织剥离,剥离到齿线稍上方处,用血管钳钳夹内痔,然后用7丝线或3-0号可吸收缝线进行结扎或缝扎。

如何钳夹内痔是关键,传统的痔切扎术是要钳夹到内痔根部,而根据“肛垫下移学说”,只要作适当的钳夹,就是钳夹要避免带到肌层,不要过多切除肛垫8(9)

笔者认为了减少术后的疼痛和不适反应,钳夹内痔后的分离相当重要,应当在钳夹内痔后观察有无上皮、纤维、内括约肌等钳夹在内,如有则需要进一步分离,直至将这些组织分离开来。这样分离后内痔容易结扎、扎得紧,也可以减轻术后的疼痛等不适反应。

在处理特大内痔时,有时将痔核尽可能分成23块分别结扎,或者稍往齿线上方多分离一点,以防止大块结扎组织,并减少缝扎时的张力,以防在痔核坏死过程中结扎变松,痔核组织血供未完全阻断坏死不完全而导致术后大出血的发生。

缝扎内痔后尽量不留过长线头以减少线头对创面的刺激。

3、缝合切口的技巧

缝合切口有利有弊,优点是可缩小创面,缩短创面愈合时间,缺点是易导致创面引流不畅,易于发生肛缘肿胀,形成皮赘等。所以是否缝合外痔切口要根据情况而定。

痔核严重、环状或多个数多、肛管较紧、保留皮桥狭小时,就不适合作切口缝合;肛门前后方及肛缘上的切口缝合后在排便后易于裂开,应少作缝合,两侧切口相对张力较少,缝合效果较好;对于单个痔核或痔核较小、肛管较松、保留肛管上皮较多时就可作切口的缝合。

缝合前要将皮桥下静脉曲张组织尽可能地予以剥离。

即使缝合创面也不宜将全部创面的缝合,应将创面外端开放引流,这样较全部缝合创面效果更好。

同时缝合创面时时结扎要松,以防术后创缘组织炎性肿胀膨大造成结扎线勒割组织;针间距应控制在约0.5cm左右,这样利于皮下渗血渗液流出。

痔切扎术中的切口缝合,一般应在术56天内拆线。如果创缘肿胀,可以间隔拆线或提前拆线。

4、使用必要的器械和药物

手术开始时在术野注入含有0.5%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液可以减少术中剥离时的出血,保持良好的术野,便于组织的分离,笔者认为这是保证减少手术损伤的很重要的一点。

高频电刀切割及凝固出血少、止血效果好,但会增加组织的损伤,导致切口延期愈合。从微创的理念出发,要求手术中应尽可能减少电刀的使用10

参考文献略

本文发表于《中国肛肠病杂志》2015年3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