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忆中的故乡--埭头村

 史仁杰大夫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我的故乡是江苏溧阳埭头镇埭头村。埭头村是个古镇,汉光武帝建武二年(公元27年),当时我的先祖史崇(一世祖)被加封为溧阳侯,官至徐州、兖州二州刺史,食邑一万户,迁居到埭头,距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至今埭头的居民中大多数人都姓史,都是史崇的后人。而据各地史氏家谱记载,全国大约80%的史姓都源出溧阳埭头。

虽然今天的埭头村作为古镇的风貌差不多消失殆尽了。但在记忆里,埭头村给我的印象仍然难以忘怀。

埭头老街从东向西贯穿埭头镇的中央,记忆中在老街的东西两头各有一座牌坊,东边的牌坊就在埭头桥下。在两个牌坊中间是一条由大青石板铺就的道路。青石板都被磨得光滑、又有压迹和缺损。青石板路的下方有同样是石板筑就的下水道,一直通到东面靠近桥的一条河道中,即使下最大的雨,街道上也不至于积水。

2002年时埭头老街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青石板路

老街的早晨因为有集市,所以是最热闹的。老街从埭头桥向西到街的中央,在青石板路的两侧摆满了摊位,多是农民带着自家的养的鸡、鸭、鹅、蛋等动物,或是挑来从自家田地里采上来的青菜、黄豆、蚕豆、茄子、长豆(豇豆)、山芋、土豆、萝卜等各种蔬菜来卖,也有卖自己抓到的黄鳝、甲鱼、螃蟹、泥鳅、鱼、丝螺(螺丝在溧阳被称为丝螺)等水产品的,也有卖茄子、山芋、南瓜、向日葵、豇豆、黄瓜等幼苗的。有时还有野鸭、野鸡、青蛙之类的野味卖,这些野生动物那时并不被禁止买卖。家里来客人时,有时我会跟着母亲或父亲去老街上买菜。

集市从早上天蒙蒙亮时开始,到近中午时散去。下午集市上基本上就没有人了,剩下的就是那些想把带来的东西全卖完的人。如果东西傍晚时还没有卖完,又恰好有人想买的话,讨价还价后,摊主常常会将剩余的东西卖光,当然价格也相对便宜。溧阳人把这些东西叫“倒担货“,因为都是别人拣剩下的东西,品质也较差。所以,溧阳人把品质差的物品或人戏称为“倒担货”。

幼时的集市上几乎没有水果卖。当本地时鲜的水果上市时,偶尔会有人挑着担子转街窜巷地卖水果。所谓水果,无非是桃子、包梨(溧阳特有的一种黄皮梨)、加庆子(李子),甚至是番茄、黄瓜一类。那时买水果的人很少,因为有钱的人很少。我母亲就从来没有从这些挑担上买过水果。孩子们当然对水果很馋,但从未见到村里的小伙伴要父母买水果的,穷人的孩子都很清楚家里的难处。

但在农村,夏天的西瓜却吃得不少。生产队里或有的人家自留地里会种一些西瓜,可以分到,或者会有人送。每当西瓜上市时,村东大河里运西瓜的船上会有西瓜卖。每家基本上都会去买一些,装在稻箩里,用大秤称一下,付2元到5元钱就可以买一百斤。遇到天热口渴,经母亲同意,家里有时会切开1个大西瓜或2个小西瓜,吃起来又解渴又能解饥。吃完的西瓜皮通常舍不得丢掉,刨去外皮和残肉后,再切成小细长条,用少量盐拌一下,过一会再挤去瓜皮中的水汁,在锅里炒一下,加一个辣椒,就是一个新鲜、香翠的下饭菜。

老街的东边是一条大河,大河上原来只有一座桥,叫埭济桥,人称埭头桥。在我小时候埭济桥尚是一座木桥,桥板之间的缝隙很大,人走在上面有些害怕。有天看到有个人要牵着牛过河,牛死活不肯上桥,最后人与牛只好从河中游到对面。后来桥面被改造成了钢筋混凝土的,但桥礅依然是原来的花岗岩石礅,只是换了桥面与护栏,也可以通汽车了。夏天,幼时的我们常常从桥背上跳到下面河中戏水。

1986年左右在埭济桥的北边又造了一座新桥

2000埭头桥东的河边停靠着不少船只

2004年时的埭头桥东边的风景

2005年冬天在埭头桥东的码头上有人在洗衣

桥的南北两侧不远的河边上均有几个青石板垒成的码头,是人们淘米、洗菜、涤衣的地方。至于货船的码头与客运的码头则是另外的,每天有很多货运的船来往于河道中,上午十点半客船从溧阳城过来停靠、下午三点半再停靠后返回溧阳城。

西侧有一条石板路,南北两侧也各有一个与老街平行的青石板路,分别叫前巷和后巷,我家住在前巷中段以西的地方。老街与前巷之间有四条直的巷弄(小巷),长约50、60米,老街与后街则有三个或直或弯曲的巷弄,长约80米。街上的人。街的房屋基本上就是石板路的范围之内。我家附近巷弄里的石板路边上与西边的屋基之间一条有排水沟(当地称为阳沟槽)。发大水的时候,有时会有小鱼回流到沟里,小孩子用箥箕到小沟里抓鱼玩也非常好玩。

2002年埭头老街与前巷间第三条小巷

2002年前巷东段

2002年前巷西段

据说在村的四周原来都是有河道的。到我小时候的时候,还依稀能看到作为河道的痕迹。村子南北各有一条东西向的河滨和1个池塘,村西也有二个较小的池塘,据说这些河滨和池塘很早以前是相通的。常在附近的池塘中淘米、洗菜、洗衣、挑水、抓鱼。但饮用和做饭的水都是从村东的大河里用水桶挑来,放在家中的大水缸里用明矾淀清后用的。

夏天的时候,吃过中饭后,村里人聚在一起闲谈的时候,若有人提议去“淘塘”,若马人有几个人响应的话,再到村子里喊一下,马上就会有十几个人乃至二、三十人一起带着渔具去淘塘。淘塘挑选的池塘一般不大,水深不超过脖子,或在村里或在村边上。大家赤着膊、穿着短裤,提着各种各样的网具,各守一个空档,先先奋力地将水搅动搞混,于是,塘里的大鱼、小鱼到处乱窜,慌不择路地窜到鱼网里,一提网就被抓获。经过大约半个多小时,差不多就可以将一个池塘里的鱼抓光。

村里散落着一些老的建筑,通常是小祠堂或老房子。我家附近就有一个小宗的祠堂。祠堂比周围的房子略高,有明堂(进大门后厅前的露天院子),房子里木柱子很粗大,柱子下方都是石磴子,上面都是斗拱结构,梁上有雕刻的人物、图形之类。祠堂作为生产队的仓库,锁着时间较多。那时候村里的老人会为自己打造好棺材,棺材板很厚,特别是棺材盖板最为厚重,所以溧阳人形容人重时会说象棺材板一样的重。打造好的棺材,请漆匠用黑漆油漆得乌黑发亮,通常都不放家里,而是寄放在祠堂里。听人说过在祠堂见到过黄大仙(黄鼠狼),加之暗黑的祠堂里有停放的棺材,一个人进去感到阴森森的,所以一个人是不敢祠堂里面的。祠堂门前有一片场地,高于前面的道路,用大块的青石板铺设,与前巷的在青石板路间有台阶,是幼时我与小伙伴们经常玩耍的地方。祠堂前场地旁还有一些前端呈波浪形后端圆呈鼓形的石块等,我们那时也经常坐在上面玩耍。

我上大学前住的老房子

幼时村子里的老房子已经不多了,后来慢慢地被拆得越来越少了。房子的样式象现在安徽的老民居一样,房前有一个小小的内院,墙是青砖砌成的,柱子、门窗、楼板、家具都是木制的,或附有各种花样的装饰。

虽然埭头村在当地也算是一个较大的村镇,但村上的人家差不多都互相熟识。特别是大家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的,婚丧嫁娶都有来往,每家做事、造房什么的都是互相帮忙的,因谁家有什么人,办什么事、孩子怎么样,甚至亲戚怎么样等等,基本上都互相清楚。当然,孩子不学好也会村上人皆知,因此,大家都很注重家教,对孩子的培养很重视,生怕自己家的孩子在外面留下什么坏名声,弄得家人脸上无光,孩子将来娶妻或嫁人都不容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