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桂北传统村落(44)“六世科第”竹塘村(征求意见稿)

 探秘桂北 2020-08-17

编者按:感觉这篇传统村落写得较好。希望专家与读者在文后留言,在其他群里发言对此文评价再好,作者不一定能看到。谢谢你的支持与点评!

植竹开塘曰竹塘

竹塘村隶属于全州县黄沙镇竹塘村委,位于湘江西岸,在322线国道旁,距离全州县城26公里。湘桂铁路、衡昆高速都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地理位置优越。

竹塘村东临湘江,南与车厂里村交界,西面与大粒屋村交界,北与新竹塘村交界。全村占地面积1.4平方公里,有310户,户籍人口986人,常住人口有869人,有水田面积500亩,旱地面积380亩。全村主要姓蒋,汉族,主要种植水稻及经商。在交通不发达的明清时期,这里因为有湘江而水路发达,算是比较繁华的地方,当然,还有官道“广西大道”从桂林方向自南逶迤而来。

位于“沿边、沿路、沿铁、沿河”优越位置的竹塘村,历史悠久,该村是明朝工部右侍郎蒋曙的家乡,他在《竹塘蒋氏通谱》中记录的《竹塘记》,详细介绍了历史竹塘村的由来:“先世居石龙潭,濒岸古梅一株,风拔置潭中,岁久花腹匕从水中出,故又曰梅潭,沿梅潭而下十余里,曰竹塘村,世祖迁而家焉,幽皇修植,环翠四周,方塘百亩,映带左右,余家聚族而居,衡宇栉比,上多陵阜,杂树松梓,取给樵苏、下多膏腴,可资蓄泄。而横经之暇,皆得临流扫石,为游息之所记。往时,合群众子弟,寒菰菱,铒鲜尾,清风煅灶,皓月停琴,自谓竹林之游,无以过之,既而筮仕南北,历秩京外,垂三十年得赋,遂初尘宛于颜,霜凄于鬓,而老屋数橼,清阴犹未改也……昔陶渊明归里作桃花源记,盖寓言也。以今视,岂独得其真,故笔之以贻后人。俾世匕食德服畴,而思竹塘之所谓竹塘者。”

从以上可知,该村建于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年-1204年),兴盛于明清。他们的一世祖是智祥公,从永岁乡的梅塘村(当时的零陵郡)迁来,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这个传统村落选址与周边山形水势巧妙结合,运用了大地形胜的观点进行村镇环境营造,因势利导,形成村落与自然山水之间的和谐统一。至今,该村有保存尚好的古民居、古青石墙与古巷道、古祠堂、牌楼、祠堂、题刻、古塔、戏台等,他们都均造型美观,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其中,挑水井、蒲边井、诰封碑、石塔等还被列为全州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处处古迹含古韵

从镇上通往竹塘村的路如今已加宽、硬化,仍可见块块青石垫在水泥层下做路基。围村而建的青石墙、矗立在村旁的石塔,建在村口的六排公祠等,仍然守候在老竹塘村。进入村落大院的台阶是青石板,门槛是青石板,围着树作花池的还是青石板,如今,都成了老百姓纳凉的好地方。据该村村支书介绍,进村大门处原有两个古石狮,前几年被人半夜里用吊车盗走,如今只剩下石座。

古民居

     竹塘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很多,从高处俯视,建筑群布局清晰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站在巷口,从一个方向看去,一排排房屋坚固挺拔,马头墙错落有致,古巷道整齐划一。古房屋的墙壁都设有众多窗户,通风透气,布置讲究。大部分房屋的墙基,都用长条石砌成,砖与砖之间,又用白线条清晰勾勒,房屋均青砖到顶,映着白墙,护着古树,苍劲精神,门头或者马头墙,布满浮雕、石雕、楹联、名匾等,特别是马头墙与门头,造型讲究,工艺精致,花鸟草虫,栩栩如生,题字匾画,造诣极高。

保存得最完整的要数那几座出了举人的祖屋,房屋尚存,院落依旧,至今仍有人居住。在房屋前的空旷里,放着几条青石,应该是以前院落里的建筑用的。从后门进去,里面的厢房当厨房用着,一个八九十岁的老人,正在生火做饭。堂屋正中悬挂有“盛世拾英”牌匾,香火上有祖先的遗照与“四世同堂”几个大字。房屋的木格子窗上,以前都刻有花鸟虫鱼和福禄寿字,但因年久失修,只剩下窗框。古墙壁、房屋照墙上的图案花纹雕刻精美,那花瓶栩栩如生,就如真的一样摆在墙上。

另一座保存得比较好的房屋是蒋洪先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此屋的祖先中也有中了举人的,最早在四川做县官,因得罪了当地官僚与土匪,不得不辞官回家。但是还是被几十人追到了村里,那一伙人本来是凶形恶煞欲取他性命回去邀功的,但是到了村里后,见到房屋俨然,族人正义团结,还有一个兄弟能用箩筐担水给他们喝,他们吓得不敢轻举妄动,悄悄折回。如今,老祖屋瓦片已掉了很多,屋内木架结构还在,供奉祖先的神龛也在。最亮的风景当然还是古照墙,上有几幅梅竹图,题字已在文化大革命时被刷了一层石灰,大多字已不见痕迹,横写的“石寿流光”四个大字还隐约可见。与此房屋连着的其他几座老房子,都还保存完好,虽然没人居住了,但是墙壁与窗棂,门头与马头墙,与其他房屋的一样别出心裁而保存完好。 

古巷道

该村巷道很多,纵横交错,布局奇妙,有些巷道很窄,抬头一看,只见一线天。所有的巷道,都用青石板铺路,每一条路,都还配备了排水沟,排水沟的两边,都用青石板铺成。有的巷道的转弯处,还备有长石凳,供大家歇息。

新竹塘村古新结合,是大家摄影、写生、采风的佳处。该村村前是一个几亩见宽的古鱼塘,鱼塘周围杨柳依依,柏樟等古树耸立。从沿着鱼塘左右两边的石板路走,合拢到村前的拴马石止,见到一座由石板筑成的郭家诰封碑,立于清代,现为保护文物单位。从封碑起,有名叫“祠心路”的青石板路通往时公祠堂,此路宽阔气派,路两旁的房子整齐划一,房与房中间,有巷道相连。有些巷道用圆门或者拱门衔接,用台阶相接。巷道处、房屋旁,有闲置的古石墩、古石盆,还有弃于墙角的古石磨等。

“路转村巷足未移,通灵腰石便能奇”,听说新竹塘村村中心还铺有两块通灵路腰石,特别神奇,人行到此,顿会精力倍增。

古老交通通古今

竹塘村的交通在古时就很发达了。经过该村的有湘桂古道,所以该村的古桥、石板路、钉子路等都保存完好,驿站、凉亭也还有痕迹。

新老竹塘两村相距不过一里路,两村之间,两村的南北东西面,不管是通往村庄还是田野,都由古石板铺路而成。

石板路是是古代高等级的道路,竹塘村的石板路用大大小小、宽厚不一的条石铺成。保存完好的石板路,该村都还有很多,村内的主干道不用说,进村的主干道、通往北门、西门、南门外以及文昌阁的青石板路,至今一点都没毁坏。几百年来,多少人的脚步踏在原本粗糙不平的条石上,将它们磨得光溜溜的,使得条石呈现出种种印迹花纹,百年前对对,千年后双双,人不知道的事,路都知道,它们,见证着岁月的沧桑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竹塘村作为湘桂古道的必经之地,又有距离黄沙河码头不远的有利特点,在远古时代就有很多商铺、货仓、药铺等商业设施。据《竹塘蒋氏通谱》记载,该村还有义仓、雍睦堂、敕书楼、武庙、三圣庙、青云书院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已被沦为废墟。学堂、戏台等文化设施倒还存在,颇值一提的就是位于村子右边的文昌阁。从名字来看,就知道文昌阁是教书习字的地方,该建筑本有三座,但因蚁伤倒塌,于光绪己卯年重建,又于丁未冬重建,如今保存有上中两座。通往文昌阁的是一条古老的青石板路,两边是田野。阁前有水渠、石桥,不管是路是桥还是水渠,不管是阁楼还是进出的大门,都用大块的青石做主材料。后来,文昌阁成了学堂,如今,是该村的养老院。

竹塘村的水井、水渠、池塘、水源河流、古树等生态生活设施和生态生活工具齐全:挑水井,建于清代,是全州县不可移动保护文物单位,井水旁立石敢当一条石柱,石柱上有一个圆形头像,上面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井旁为何有此石柱,今竹塘人无法解释。除了古挑水井,还有一个位于世德门坊后边的古井,此井没有具体命名,井在下方,有石级从上而下方便村人取水,至今,井水清澈。新竹塘村的蒲边井,建于清代,也是全州县不可移动保护文物单位。

竹塘村的天然水系与人工水系遍布全村周围及田野,相当发达,竹塘村的古人工水系,连通了湘江,建有古池塘、古沟渠,几百年来,它们一直为全村及周边的水田灌溉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滋润了这里的人们,让这一方水土也显得特有灵气。

据竹塘村的老人说,为了保证旱年有水,他们除了修通连通湘江的沟渠以外,还修有百亩大方塘蓄水。百亩大方塘至今尚在,《竹塘蒋氏通谱》中有《方塘春涨》诗赞曰:“三春四泽满横塘,浩瀚亭泓一境光,月到波心呈锦绣,风来水面漾文章。游游泳泳金鳞跃,郁郁青青岸芷香,附郭良田资灌溉,食租衣税乐平康。”古竹塘人就这样利用水系来为自己的幸福生活保驾护航,至今仍然让后辈们享福。

古竹塘村的牌坊、甲石、古墓等都有遗迹,它们记录下了岁月的风雨沧桑。竹塘村有碑、碑刻,集历史、文学、书法等隽刻于一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

遗留在村口或者村道旁的夹牌,也叫甲石与古拴马石。拴马石大多都由方正的大石条筑成,四棱分明,高约2,有凿通的方孔与圆孔,为拴马之用。旧时说,凡是中举人以上的,才能为他立拴马石,所以,哪个村子的拴马石多,说明该村读书人多,为官的人多。如今,竹塘村共遗留有拴马石2块。村前古道旁的拴马石上,就刻有嘉庆六年辛酉科举人蒋钟世立等字样,就知此拴马石为清嘉庆辛酉六年科武举蒋钟世立。该村还有一块拴马石在新竹塘村祠心路前。

竹塘村还有两处保存完好的诰封碑。一是位于新竹塘村的池塘边的,郭家诰封碑,该碑由青石条筑成,立于清代,现为保护文物单位。

另一处诰封碑在竹塘村后泥山以西,暇陂塘对面,诰封碑高大雄伟,青石材质,完整精美,碑身高3,宽约1.5,厚约50厘米。碑帽是一整块石头组成,被雕刻成立体式的三层,中间还刻有一颗形如大珍珠的圆形石头。碑身与碑座相连稳固,碑身出现裂痕,已被修复。碑身两侧图案清晰,雕工精美。从碑上内容可知,这是皇帝敕封蒋钟玴祖父母的一篇文章,该碑于嘉庆十年十二月十三日立。碑文内容如下:奉天敕命: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策勋疆圉。昭大父之恩勤。锡贲丝纶。表皇朝之霑泽。尔蒋继文乃候选卫千总蒋钟玴之祖父。敬以持躬。忠能启后。威宣阃外。家传韬略之书,泽沛天边。国有旂常之典,兹以尔孙。遵例急公貤赠尔为武略佐骑尉。锡之敕命,于戏!我武维扬。特起孙技之秀。赏延于世益,征遗绪之长。

制曰:树丰功于行阵,业著闻孙。锡介福于庭帏,恩推大母。尔廖氏乃候选卫千总蒋钟玴之祖母。壶仪足式。令闻攸昭,来风珮之家声,嶶流奕世,播丝纶之国典。庆衍再传,兹以尔孙。遵例急公貤赠尔为安人。于戏!翟茀用光,膺宏休于天閤,龙章载焕,被大惠于重泉。嘉庆十年十二月十三日

由此可见,古人对于功名非常重视,凡有功名者,都将记于家谱或铭之于碑匾,以传于世,像这种得到皇帝诰封的(皇帝封赠有诰封和敕封之别,五品以上授之诰命,称为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为敕封),更是无上光荣之事,所以会把圣旨内容刻成石碑,以示光宗耀祖并永久流传。据说,诰封碑的附近往往有相应的夹石与古墓,此留待下次考证。

竹塘村的古墓是很讲究的,至今仍值得借鉴与考究。据《竹塘蒋氏通谱》记载:先辈传云,刘自然先生系豫章人,明时堪舆第一。他出省遨游山水,过至黄沙河市。汉初公与其弟竖初、泰初蒙先祖有灵,先示以兆,伯仲季同而欢迎至家,优待以礼二十一年。先迁八世祖妣唐黄氏于双桥金霞山青狮形。刘自然先生定献制地。安汉初公于凤凰形,泰初公于睡牛形,竖初公于莲花形。三房发丁发贵,甲于一郡,本系先公积德累仁之所至,亦無忘名师仙眼之意。

遗迹如珠已撒落

竹塘先人各种活动留下的遗址还有很多,据《竹塘蒋氏通谱》记载,有义仓、雍睦堂、敕书楼、文昌阁、武庙、三圣庙、青云书院等。不同时期的古遗址,大都湮没已久,有的则沦为废墟。现仅存代表性遗址6处,为全州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保存得最好的古建筑,莫过于竹塘村的古祠堂了。该村的古祠堂名为六排公祠,现用木头与青瓦重新仿古修缮,与旧祠堂并排在村前路边。古祠堂气势恢宏,祠堂内的上下堂共由16根大木头作柱子,每根柱子,都由雕刻有各种动物植物的石墩垫起,将祠堂撑得宽敞明亮,可以容纳上百人。祠堂的横梁等都用木头做成,都雕刻有各种图案与文字。在祠堂左墙壁上,有对联“礼仪传家之宝,诗书继世之根”,右墙壁上有“须要连枝重本,当去饮水思源”,墙壁上的字迹隐约可见,各门上还有“承先”、“悦庆其颐”、“忠孝”“廉礼”等厚重的大字。

古祠堂独特的地方当属堂内的天井。此天井设在厅中,站在堂中,顶上空出一片,可见蓝天白云。天井作为采光、通气的换气口,实是“可见天日”,从风水学来说,天井以积聚为本,使天降雨露、财气,落到房顶上,不至于流到别人的地上,而是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天井,然后顺着瓦槽,落在青石板构造的美观整洁池子内,积聚得多了,又流入屋内下水道,美其名曰“四水归堂”。

   明正德丁卯年,必昱十一代孙、念六郎十三代孙蒋永时由竹塘村搬迁到离村不远的村落定住下来,名曰新竹塘村,该村也建有蒋时公祠。时公于明朝成化十九年癸卯礼魁,任潮广平江县知县,与弟蒋曙公六世之科第,祠堂内正堂挂有牌匾《世科》,听闻牌匾为皇上所赐。

明朝弘治壬子科经魁丙辰进士官至工部右侍郎蒋曙祖屋遗址如今只有地基还清晰可见,遗址除了大块青石外,长着郁郁葱葱的大树及一片竹林。此外,该村还有进士弟遗址。

古名人

自建村以来,竹塘村就甲于一郡,人才辈出,如元朝有蒋元弼,任昭文馆大学士,诰授荣禄大夫,从一品。自明至清,出过进士11名,举人55名,知县26名。明代的蒋曙,弘治壬子科经魁,丙辰进士,历官至工部右侍郎,从一品。他一家是“六世科弟”。嘉靖二十八年,蒋调中举人,历官至湖广布政史,从二品。清蒋钟世。嘉庆六年辛酉科武举,任卫千总,从六品……

蒋曙(?~1527年)字景明,弘治九年(1496)丙辰科进士。始任赣县知县,因“政尚清简,务与休息”,转南京户部主事,改浙江道监察御史,未几出任保定知府。当时保定权势之人多属姻连,辄为牵制,为害百姓,历任官守不敢得罪。他到任后通过明察暗访,得以实据,“其强梗数人,榜揭通道,自后诸豪稍稍敛迹”。后升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兼天津兵备,辖管天津三卫兵役,任期满后调广东按察副使,升布政司左参政。他任天津兵备期间对“军民困苦颇加详悉”,写有《兴革利弊疏·天津事宜》一文,针对时弊,提出了“量存操军,加强兵备”“查复漕卒,充实营伍”“办理浅夫,减造军器”“编克囚兵,协济人夫”八条建议,对研究500年前天津的军备力量、军民负担以及社会弊端,很有价值。他任广东布政司左参政值间,正值广西农民造反“广西府江地方绵亘三千余里,皆贼巢穴”。府江上接漓水,下达仓梧,为广西咽喉江道。总督两广都御史徐法金奉命调两江士兵及湖广军围剿。当时,阳朔、荔浦、平南、平乐、昭平等处均驻以明军“左参政蒋曙由封川(今广东省封开)分道以进”《全州志》康熙版载;蒋请向导带已入营,宣示福祸,晓以利害,一面却派兵从间道捣巢穴,内外夹攻,斩获1000多人,被升为江西右布政使。后转湖广左辖,晋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升任工部右侍郎兼金都御史,时誉廉吏。次年卒于官。著作有《竹塘文集》,今失传。

如今,蒋曙祖屋只留下遗址。

传说故事  

出生于1925年的蒋材道老人算是村里知道得比较多的老人。据他对笔者说,他们的祖宗智祥公原在四川做七品县官,还带去侄儿去求学,一个夏天的晚上,天气很热,大家都睡不着,智祥公的一个下属就带着他的侄儿去监狱巡视,听得一个犯人在读书,一打听,才知道了这里面原来关着一个书生,文章做得好,于是随从就说:你都活不了几天了,还有心思半夜里卖文?那个犯人答曰:“这生修不了我修来世。”智祥公的侄儿回到叔叔身边,对叔叔说:“牢里有一个人文章做得好,杀了可惜,可不可以不杀之?”叔叔不同意。第二天吃饭时,叔叔没有见到侄儿,一问才知他已生气走了,智祥公赶快叫人骑马将其追回,并说有事好商量,不可以一气走之。侄儿被追回后,叔叔仔细调查了狱中的读书人,发现其罪并不至死,便将他释放了出去。那人被救后跪在智祥公前说:我是**人,如有出头之日,定会回来报恩。智祥公说:你既有才学,去努力考取功名便是!那人死里逃生,自然是十分用功。几年之后,即取得功名,被派去做一个中原地区的抚台,这人征得朝廷同意后,却换来广西任抚台。几年后,他带着积攒的银钱,找到智祥公作为感谢,智祥公不收取其财物,他又找到智祥公的老家,为其竖得一牌楼,叫世德门楼。此外,还建了池塘,在池塘上修了凉亭,供大家游玩,名曰报恩府,如今,大部分已毁坏,只有池塘与凉亭还略有痕迹。另一种说法就是蒋曙公在一茶楼用茶,被一小二泼了一身茶水,他顺便给了小二一个巴掌。这小二原是好人家的孩子,没有心思读书才来茶楼做小二,这一巴掌打醒了他,他当天便辞工回家发奋读书,取得了功名,后来找到蒋曙公的老家为其建了“报恩府”,所以才有了流传至今的世德门楼与凉亭塘。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凉亭塘如今都只剩下一个池塘、一座圆形石拱桥与几十个仍矗立在塘里的石墩。

该村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故事,关于大众沟与村口的石塔,也有一个故事。

古石塔现存于村前挑水井旁,建筑年代不详,上面只有“民国二十六年丁丑仲春仍迁移于此”的字样。石塔为七级六面石塔,原名雁塔,位于水口,与文昌阁相邻,如今塔身有所损坏。相传,竹塘村因为有工部右侍郎蒋曙这样的大人物在朝廷为官,全村人颇受尊重。只要从桂林古道过的,不管你是文武官员,还是一般老百姓,南至永岁双桥,北至湖南东安入口,都要下马步行,对拴马石朝拜。凡从村里过的,还得担十担泥巴,强迫大家为竹塘村修沟建渠,所以当时建好的沟叫大众沟。相传,当时一个自桂林方向来的官员进村朝拜,蒋曙公的家人令丫鬟拿了双蒋曙公的鞋子给其拜见,那官员想想自己也是朝廷命官,如此不待见,总觉受了气,心遂起报复之心。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因为村人借蒋曙公来耍特权,便辞了官,一心学起了风水堪舆。经过几年的学习,他观察好了竹塘村的地形,有意要破了那好风水。本来竹塘村地形整体格局如一条鲶鱼,以村为头,村后的鸡沟头等山岗为身,又以百亩方塘为尾,以石板路与小溪流为须,以南北左右两口古井为眼。为破风水,堪舆先生蛊惑族人改造村子格局,说石塔为点灯之意,要在鲶鱼形点灯,尔后,又指使人将环绕村子周边的水沟去曲取直,而让鲶鱼游走,最终破了竹塘村的风水格局。但是此话倒底是真是假,无法考证,只是村里的传说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