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杰医话23:“圣人”、“亚圣”和“医圣”

 史仁杰大夫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在文字尚未出现的上古时代,知识、经验等的传授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因此, 聖”字带有“耳”和“口”在内,本意是指见多识广、听觉能力较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耳部》曰:“聖,通也,从耳,呈声,式正切”。自春秋晚期后,“聖”字逐渐演变为带有智慧之义。《尚书·洪范》曰“聪作谋,睿作圣”。

   自孔子提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论语·述而》)。其后,“圣”开始带有高大上、望而莫及的神秘感了。孔子口中的“圣人”是比君子品位更高,富有智慧和才能,有高尚品德,为天下人所尊崇的人。那时,人们将一些可作为楷模之人称为圣人。如《韩非子·难言》云“上古有汤,至圣也”。

  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多处使用了“圣人”或“圣者”一词。如“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黄帝内经》中“圣人”较孔子所讲的“圣人”内涵更加丰富、具体。《内经》所谓的圣人,是指品德高尚,遵循天地之道,有大智慧,并超脱世俗之人。

  西汉司马迁所著《史记·孔子世家》中曰:“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由此开始,孔子被称为“圣人”。司马迁认为孟子能够将孔子之道发扬光大,并为孟子立传。此后,孟子被称为亚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谓“是尊孟子亦自史迁始也”,即指此而言。

  历史上,亚圣主要是指德行才能仅次于圣人的人,有时也指完美继承先圣道德、学问的人。此后,“亚圣”用来称赞各行各业中优秀、卓越的人。孔子的弟子颜回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刘邦以太牢之礼祀孔子时,被配享“亚圣”之位。唐玄宗时,正式敕封颜回为“亚圣”。历史上被称为亚圣的还有老子、荀子、仲弓、左丘明、扬雄、汉光武帝等人。因此可知,儒家、道家、教育界、书法界、史学界、军事界甚至诗赋界,都有被称为“亚圣”之人。

  在汉晋时期,亚圣一词用得较为随意、宽泛。对此,东晋葛洪表示反对,认为亚圣的名号应该有一定的高标准。谓:“愚谓亚圣之评,未易以轻有许也。夫所谓亚圣者,必具体而微,命世绝伦,与彼周、孔其间无所复容之谓也”。

  医学界有二位先被称为“亚圣”,后被称为“圣人”的人。

  一般认为,张仲景是首先被称为“亚圣”和“医圣”的,尽管有关张仲景当过长沙太守的传闻并无史实支持,对其本人的背景史料很少有记载。金代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约成书于1152年前后,初刊于1186年)序言中谓:“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金代医家成无已在《伤寒明理药方论》(成书于1156)自序中评:“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实乃大圣之所作也”。赞张仲景为“大圣”。明代李濂所著《医史》(刊于1513年,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史著作)中称:“自汉魏以迄于今,海内学者,家肄户习,诵读不暇,如士子之于六经。然论者推为医中亚圣”。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南阳府丞张三异重修医圣祠时,为其立碑,碑文中有:“先生讳机,字仲景,……,谥医圣,南阳人。”至此,张仲景才开始被称为“医圣”。清代陈修园甚至将张仲景比作孔子,曰“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

  医家中还有一个被称为“亚圣”和“圣人”的人,即伊尹。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谓“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亚圣之才是指具有亚圣的才能,但还不是“亚圣”。但有的《针灸甲乙经》版本中,“亚圣”被改为“元圣”,“元圣”就是大圣人了,比“亚圣”高了一截,虽改了一个词,但意思大不相同。明代李梃在其所著《医学入门》(成书于1575年)中谓:“伊尹,殷时圣人,制《汤液本草》,后世多祖其法”,直接将伊尹称为“圣人”了。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成书于1556年)中将黄帝、神农和伊尹并称为圣人。谓“原百病之起愈,本乎黄帝;辨百药之味性,本乎神农;汤液则本乎伊尹。此三圣人者,拯黎元之疾苦,赞天地之生育,其有功于万世大矣”。

  总之,不管是“圣人”,还是“亚圣”、“医圣”都是后人对前人表示尊敬和崇拜的称呼。从普通人上升到有“圣人”要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因此,所谓的“圣人”、“亚圣”、医圣”也是对前人历史地位的评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