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仁杰医话32:五谷杂谈(九)

 史仁杰大夫 2023-05-26 发布于江苏

   豌豆、蚕豆都是从西域传入我国的两种不同的豆类植物。一般认为蚕豆起源于地中海沿岸、亚洲西南和非洲北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说“豌豆、蚕豆皆有胡豆之名”,“而形性迥别”。从文献记载来看,大抵是先有豌豆后有蚕豆,虽然两者都曾经称为胡豆,后来胡豆单指蚕豆,现在两者都不叫胡豆,分别叫豌豆和蚕豆。但是,在四川,现在仍称蚕豆为胡豆。

   豌豆在我国文献中记载较早,其在《尔雅》中称之为“戎菽”,《管子》中有“山戎出荏菽,布之天下”之语,荏菽即指胡豆。《名医别录》序例云:“丸药如胡豆大者,即青斑豆也。”《旧唐书》又称“毕豆”:“出自西戎回鹘地面。”张揖《广雅》曰:“毕豆、豌豆,留豆也。”在唐时,豌豆也被称为胡豆,孙思邈在《千金方》云:“青小豆一名胡豆,一名麻累。”元忽思慧在《饮膳正要》将其称为“回回豆”。此外,豌豆还有豍豆、寒豆、毕豆、雪豆等不同的名称。

   明代的李时珍说:“豌豆种出西胡,今北土甚多。八九月下种,苗生柔弱如蔓,有须。叶似蒺藜叶,两两对生,嫩时可食。三四月开小花如蛾形,淡紫色。结荚长寸许,子圆如药丸,亦似甘草子。出胡地者大如杏仁。煮、炒皆佳,磨粉面甚白细腻。百谷之中,最为先登。”

   中医认为豌豆味甘性平,入睥、胃经。元代忽思慧所撰《饮膳正要》认为豌豆:“味甘,平,无毒。调顺荣卫,和中益气”。李时珍指出:“豌豆属土,故其所主病多系脾胃,元时饮膳,每用此豆捣去皮,同羊肉治食,云补中益气。今为日用之物,而唐、宋本草见遗,可谓缺典矣。《千金》、《外台》洗面澡豆方,盛用毕豆面,亦取其白腻耳”。

   清代的《本草求真》谓:“豌豆(专入脾胃),即寒豆也(一名毕豆胡豆),味甘气平无毒。故书载入脾胃,利湿除热。凡人病因湿热,而见胀满消渴,溺闭寒热,热中吐逆泄者,服此最宜。”认为豌豆有清利湿热的作用,可以治疗湿热引起的脘腹胀满、消渴、小便短赤甚至尿闭、热中等症。

   清代徐大椿所撰《药性切用》认为豌豆“性味甘平,和中调胃,能止吐逆泄利,可煮饭中食之”。《日用本草》认为豌豆“煮食下乳汁”,下乳汁即催乳的作用。

   豌豆研末外涂,可治痈肿痘疮,《本草纲目》有“研末涂痈肿、痘疮”的记载,《本草求真》对用豌豆末外涂治疗痘疮的适应证、用法用量、注意点、疗效等有更加详细的介绍,谓:“而见痘疔紫黑而大。或黑坏而臭。或中有紫线。用此治无不效。(牛御史四圣丹。用豌豆四十九粒烧存性,头发灰三分,真珠十四粒,研为末,以油胭脂同杵成膏。先以簪挑破痘疔,呕去恶血,以少许点之,即时变色红活)。并或气虚病胀,用此同羊肉煮食,亦能奏功。盖缘此豆属土,故治亦在脾胃之病,但须假以佐使。如治痘疔入肌活血,必兼胭脂同投。入脾与胃补气,必兼羊肉同入。各有至理,非仅豌豆一味所能施也。出胡地,大如杏仁者是”。

   豌豆苗又叫“豌豆尖”、“龙须菜”、“龙须苗”等,是豌豆的幼嫩茎叶。其鲜嫩清香,味道鲜美,扬州人在新年有食用豌豆苗的习惯,以示岁岁平安,四川人多将其在用水焯一下放在面食中或酸辣粉中,平添一股清香。江苏人在烧河豚时,几乎也必用豌豆苗。

蚕豆可能是因为其豆荚似蚕而得名蚕豆 。李时珍曾说:“豆荚状如老蚕,故名。”王桢《农书》谓其“蚕时始熟”,似乎更为合理。据说是由汉武帝时的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据《太平御览》记载:“张骞使外国,得胡豆种归。”

   据说现在我国蚕豆的产量为世界第一,栽培的主要是冬蚕豆,全国很多省份都有栽种,在四五十年前,家乡农村不仅生产队种蚕豆,家家户户都种。鲜嫩美味的蚕豆籽煮着吃也好吃、炒咸菜、肉、烧腊八粥时加些蚕豆,都很好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