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物专访】周鸿生:赓续赤子心 守护家国情

 aq100001 2023-05-26 发布于广西
图片

人物简介

周鸿生先生,印度尼西亚归侨,香港邦加侨友会理事长,出生于印度尼西亚邦加岛,父亲周炳烈先生是当地著名华侨领袖,1966年在父亲的支持下回到祖国,1972年在母亲的帮助下移居香港。站稳跟脚后,他沿着父亲的足迹,在香港开展社会服务工作,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周鸿生先生的人生多历磨难、数历考验,他早年生活在印度尼西亚,因当地时局变化,选择回到祖国,不巧又经历了“文革”那段动荡的岁月,让他吃足了苦头。

后移居香港,终于靠着勤奋拼搏一点点改善了生活处境,并积极投身到社会服务的行列中。同自己的父亲周炳烈先生一样,无论身在何处,遭遇了什么样的困难,他始终没有改变爱国初心。

终其一生,他都在用热忱赓续着父亲的那颗赤子心,用行动守护着父亲的那份家国情。

01

两代赤子心

周鸿生先生的父亲周炳烈先生是著名爱国侨领,也是对周鸿生先生影响最深的人,正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从小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的他却有着一颗无比坚定的爱国赤子心。

周炳烈先生年轻时即离开家乡潮汕,南下谋求生计,几经波折后定居印度尼西亚,靠着勤劳的双手很快站稳了脚跟。同许多外出闯荡的潮汕人一样,周炳烈先生同样热心社会公益与教育、热爱中华文化、关心乡亲、乐善好施。很快,他便成为当地著名侨领,担任邦加烈港中华商会副主席、烈华学校董事长。

图片
图片

周鸿生先生爱国爱港,多次组织带领香港邦加侨友会走上街头,以实际行动支持香港警察

当年,为了让当地的华侨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学习中华文化,周炳烈先生以巨大的心血,投入到兴办烈港华文教育的事业中,为烈华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从制定发展计划、扩建校舍、聘请教师等,到教务、财务、总会等工作一把抓,再到为主持校务、树立校风等日夜操持。在诸多付出下,他已然成为烈港侨社的栋梁人物、烈华学校的精神丰碑。

远在异国他乡,周炳烈先生始终对祖国和故土充满眷恋。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印度尼西亚邦加岛升起了当地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彼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为了支持祖国的建设,除了早已嫁人的大女儿外,他先后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送回祖国,分别就读于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等高校,并在毕业后纷纷投身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图片
图片

2019年黑暴期间,周鸿生先生勇敢走上街头止暴制乱,支持香港警察

周鸿生先生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原计划是将其留在身边,好在将来接过自己肩负的重担,继续服务华侨华人群体。因而在参加社会服务工作时,父亲总会将他带在身边。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听到最多的便是父亲的事迹;无论他走到哪儿,别人都能很快将他认出来;提到他的父亲,更是赞不绝口。

等到周鸿生先生高中毕业后,印度尼西亚的时局却发生了变化。为了孩子的生命安全,父亲不得不将身边最小的儿子也送回祖国。从小受父亲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周鸿生先生也一直对自己的祖国充满着热爱,再加上哥哥姐姐树立的榜样,他一直希望能为自己的祖国作一些贡献。因而知道自己也将回国后,他高兴得好几天没睡着。

图片
图片

2019年黑暴期间,周鸿生先生勇敢走上街头止暴制乱,支持香港警察

02

一生家国情

1966年,中国进入十年动荡时期。也是在这一年,周鸿生先生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进入武汉华侨补校。回到祖国的六年,成为了他一生最难忘的记忆。

在那个特殊年代,学校停课是常事,周鸿生先生也失去了继续完成学业的机会。两年后,他作为知青下放到武汉市嘉鱼县的一个农村插队。回国之前,周鸿生先生对贫穷是什么样子一直比较模糊,因为在他出生后,父亲的事业已经有所成就,再加上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面又有许多长辈和哥哥姐姐的宠爱,一直都过着比较富裕充足的生活。但当时国内的物资贫乏,为此之前从未体验过饥饿的他,在这儿却常常要忍饥挨饿。

图片

周鸿生先生向香港侨友社会长黄英来先生推荐《香港精神》杂志

虽然每个知青每个月都有三十斤的大米配给,但这些对于一个正在长身体,且缺乏其他菜食,每天又要从事大量体力劳动的年轻人来说,还是远远不够。所幸父亲在他回国后,每个月都会给他寄一笔生活费。

而每一次,他都会大方地拿出来,与生产队的人一起分享。“大家那会的生活都不容易,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为了不让家人担忧,都没有将实情告诉家人。大家靠着相互扶持、相互鼓励才度过了那段困难的岁月。”

有一年碰上水灾,当时稻米还没成熟,但是他们却必须冒着危险下水抢收,虽然保住了粮食,但是收成只剩平时的两三成。日子过得更加艰难,大家只能苦中作乐,也是在这段时间,他训练出了乐观的心态。

图片

周鸿生先生在香港邦加侨友会上推荐《香港精神》杂志

又过了两年,知青开始陆续返城。由于身份背景特殊,再加上家人朋友都不在这边,看着同批的知青一个个离开,周鸿生先生只能继续留在生产队。

直到遇到前来招工的刘师傅,对方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得知他因华侨身份、这边无亲人可以作为担保而无法返城时,就用自己的党籍做担保,帮助他离开农村,来到了汉口。“我俩无亲无故,他却愿意冒这么大的风险,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最可爱的一面。”

图片

周鸿生先生参加香港侨界社团联会举办的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宣讲会

此时国内的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本就缺乏工作机会,再加上他因为学校停课耽误了学业,缺乏相应的学历和技术,导致他虽然得以返回城市,生活仍旧比较困难。所幸此时中美开始建交,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华侨群体可以通过在海外的亲人申请出国,他这才在母亲的帮助下来到香港。

这儿有个小插曲:由于怕父母担心,他们兄弟姐妹几个一直没有跟家里说明国内的情况。所以在得知周鸿生先生准备出国时,父亲以为他害怕吃苦而选择回来,十分气愤,甚至一度和他断绝父子关系,直到后来回国探亲时,了解了国家的真实情况后,他们的关系才重归于好。

图片

周鸿生先生和家人在一起

从1966年回国,到1972年申请移居香港,周鸿生先生在内陆的这些年吃了很多苦,也在艰苦的岁月中锻炼了一身宝贵的品质。更难能可贵的是,在风雨的洗礼下,他的爱国初心不仅没有丝毫褪色,反而更加坚定。短短几年,却缔造了他一生对国家和民族的浓厚感情。

03

万般关爱情

1972年移居香港后,彼时的香港正在狮子山精神的指引下,发挥勤奋拼搏、刻苦耐劳的品质,在改善生活的同时,也带动了香港制造业的飞速发展。虽然没有什么技能傍身,但是在内陆锻炼多年的他早已适应了吃苦耐劳的生活,很快投身其中,靠着勤劳,一步步从基层做起,很快便站稳了脚跟。

生活稳定后,周鸿生先生很快将目光投入到社会服务工作。香港邦加侨友会是一家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前就成立了的社团。

图片

1957年,在父亲的陶瓷厂,周鸿生(前排中)和二姐周柔卿、二哥周汉生及三哥周懋生(後排站立者)合影留念

一次,他在朋友的带领下,参加了该会的活动。没想到主持该会会务工作的前辈均是父亲当年在邦加岛的故交。尽管已经过去数十年,但一说起其父亲过去的事迹,他们依然交口称赞;谈及父亲过往对他们的帮助,更是连连感恩。最后他们语重心长地劝到:“你父亲对大家有那么大的恩情,你为什么不出来做点事呢?”

如同一语点醒梦中人,看到他们仍旧对父亲的恩情念念不忘,更是创办一家社团来服务华侨华人、回报社会,周鸿生先生瞬间明白了父亲参加社会服务工作的意义:“一个有责任、有担当、肯付出的人,不仅能照亮和温暖他人的内心,也能带动他们继续发光发热,去温暖更多的人,共同打造和谐生活。”

周鸿生先生立即加入香港邦加侨友会,并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一致推选他为理事长。上任后,他积极组织活动,带领大家参加各项社会活动。特别是2019年以来,为了维护香港社会的和谐稳定,他多次组织大家走上街头,抵制暴力,声讨激进分子,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

2019年7月29日,周鸿生先生等市民到西区警署慰问为保护香港作出重大贡献的警察。作为会长,他接受了央视和新华社的採访。次月,他和众多市民冒雨前往美国驻港总领事馆声讨美国暴力干涉中国香港内政,许多人还撑起雨伞,为维护秩序的警察遮风挡雨。次年1月,他们再次发起捐赠80箱小蛋糕活动,慰问湾仔警察总署的警察,并致送印有“尽忠职守、守护香港”的锦旗……

图片

周鸿生先生的父亲、印尼著名侨领周炳烈先生

在带领协会前进的过程中,周鸿生先生尽心尽责,为维护华侨华人群体的利益和维护香港地区的繁荣稳定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他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连续十多年被推选为协会理事长。如今的周鸿生先生,正沿着父亲走过的脚印,继续行走在服务社会的道路上。

在他的身上,人们能看到烙印在老一辈华侨华人身上那种对祖国充满深情的赤子情怀,也能看到爱国爱港的香港民众,为守护地区繁荣稳定的付出精神。相信有他们在,香港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采 编 | 李旭泰 程书香 万艳琴

  排 版  |  梦  琦  

审 校  |  兰  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