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为何规定16两为1斤,筷子长度7寸6分?华夏子孙必须了解

 James5291 2023-05-27 发布于北京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古人根据生活体验创造了数不清的灿烂文化。

哪怕时至今日已经进入发达的科技时代,但古人智慧的发明创造依然被沿用着。

譬如大家常用的筷子,都蕴藏着很大的学问。

虽然现在筷子的样式各种各样,但它的长度是有着严格的要求。

7寸6分一点都不能多也不能少,这一长度要求是从古时流传至今的。

此外,还有大家经常说的“半斤八两”,既然半斤是8两,那么一斤就是16两。

然而计量单位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现在一斤为10两。

那么,古时候为何规定一斤是16两呢?筷子的长度又为何是7寸6分?

度量衡的确定

度量衡不仅是世间万物的标准尺度,还是一个国家制定制度的基本标准。

甚至还与人类的社会生活以及生产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原始时期,人们就开始懂得使用度量衡来计算物品的长短、体积等。

不过,每个时期每个国家的度量标准却有所不同。

不知你是否听说过“布手知尺”这一说法,一手就代表着一尺长。

这一种度量方式最早出现于上古时期。

而这一种方式被现在广大裁缝店的人员采用。

他们很喜欢用手去丈量布料的尺寸,从而进行裁剪。

在周朝时期,采用的度量单位有“丈、寸、尺”。

随着时间的推移,度量单位也发生了改变,黍、絫、粟等取代了丈、寸、尺。

虽然每个朝代都有专属自己的度量单位,但并没有统一的规范性。

直到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才统一了度量衡。

不仅让度量单位有了规范性的标准,还为我国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一斤16两的诞生

而一斤16两正是因为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才制定出了这一计量标准。

不过,制定度量标准的人并不是秦始皇本人,而是秦国的丞相李斯。

由于当时六国所用的度量衡各不相同。

不但给秦朝带来了很多麻烦,还不利于秦朝的商业发展,这让秦始皇感到非常头疼。

为了有一个固定的计量单位,秦始皇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李斯。

让他想办法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度量衡。

面对皇上下令的任务,李斯完全不敢有半点马虎,每天都抱着书籍研究。

甚至还对六国先前采用的计量单位研究了起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李斯夜以继日地研究下。

他惊奇地发现人们当时给物品称重时,很喜欢将物品均等分为两份。

也就是说,六国虽然采用的计量单位不同,但他们用的“”“斤”都是2的四次方。

因此,李斯最后决定采用十六进制来统一度量衡,即将16两定为一斤。

此外,关于“16两为一斤”的定义,还流传着这种说法。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工匠大师鲁班不仅发明了很多生活工具。

比如:雨伞、锯子等,还根据南斗六星和北斗七星发明出了木杆秤。

木杆秤的发明,在现在市场中还很受用。

特别是那些卖菜的老伯伯老婆婆,他们就很喜欢用木杆秤来称量物品。

而且,鲁班还将13颗星星刻在木杆秤上,每颗星星则代表一两重。

也就是说鲁班将一斤定为13两。

后来,李斯采用十六进制规定度量衡时,在鲁班定义的基础上又多增加了3颗星。

分别代表着福、禄、寿,如此一来,一斤也就变成了16两。

李斯之所以要增加3颗星,除了符合十六进制外。

还告诫人们做生意时,一定要讲诚信,不可出现骗斤骗两的行为。

同时,人们得知李斯添加的是福、禄、寿这3颗星,便不敢有所冒犯。

所以,一斤为16两也就被人们广泛应用起来。

筷子7寸6分的含义

在我国,筷子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重要的节日活动,筷子都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筷子最早是在新石器时期出现的,起初人们主要用的勺子。

但勺子的用途有些局限,只可用来舀饭或勺汤,根本无法夹起菜。

于是,人们就发明创造出了筷子,之后这一方法一直流传了下来。

不过,它一开始的名称为“梜”,到了明朝时期,才改名为“筷子”。

此后,人们还发明出了很多筷子。

其中有丝竹筷、象牙筷等,样子十分好看、精致。

然而无论筷子的样貌如何改变,但它的长度要求是亘古不变的,也就是七寸六分。

所谓的“七寸六分”指的是人的七情六欲。

而且无论何种样式的筷子,它们的头部都是圆形,尾部则为方形,即有“天圆地方”的美好含义。

并且,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还含有丰富的象征含义。

7代表着一种“七星伴月”的美好、吉祥意境,而6则象征着“流水无极”的意境。

意味着人们对美好、安稳生活的向往。

筷子都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所以被广泛地运用在婚礼活动上。

用以传递祝福,祝愿新人长长久久、幸福美满。

同时,人们在调味和取用食物的时候,七寸六分是最佳的长度。

而且在享受美食时,人们会产生愉悦、满足的心情。

所以,筷子在长短中也蕴藏着人们的“七情六欲”。

尽管现在的筷子制作工艺已经很成熟。

但“七寸六分”这一长度要求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改变。

我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不管是大物件还是细小的物品,都颇有讲究。

所有的文化瑰宝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

它们毕竟是我们祖祖辈辈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所留下的智慧结晶。

除了感到自豪之外,我们还要将这一份优良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甚至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去创新,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习中华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