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四地闲夫 2023-05-27 发布于山东

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人生在世一场,到底要干些什么?这是自古以来就困扰着全人类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普天之下各个阶层的所有人相比都是思考过的,只不过,每个人得出的答案都不一样,每个人认为的人生目标也不尽相同,对于普通人来讲是这个样子,对于那些思想家哲学家来讲也是这个样,就比如两千多年前的先秦诸子,他们对于人生的态度就不尽相同。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庄子是真正地看透了生死的人,他崇尚绝对的自由,认为人生的价值就体现在自由上,人活一场不容易,各个阶层的人死了也没有什么区别,既然如此,那就体现自己人生本来的价值以证明自己真的来过。

杨朱认为,人终归是要死的,这没有任何的分别,区别就在于人活着的时候是如何好好活着的,人生在世不能管死后怎么样,而是要过好当下的每一天。

这些先秦诸子们的态度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他们有的发表宣言给我们听,有的身体力行做给我们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那么,本篇文章,我们就从知名度最高的儒家开始说起,看一看儒家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怎样的。

说起儒家,我们不得不从圣人孔子,以及亚圣孟子说起,先来看孔子,孔子有两句至理名言,其一为: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其二为: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前一句是孔子实打实地说出来的,而后一句则是他的弟子子夏代为转述的。由此可见,孔子是讲天命的。

我们知道,在百家争鸣期间,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与墨子所代表的墨家是对立存在的,墨家十分推崇并且相信鬼神之说,而孔子对于鬼神的态度是敬而远之,说白了,孔子是不信鬼神的,那么孔子为什么讲天命呢?很简单,其实就是两个字,使命。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遇到过无数的困难,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孔子经常说的就是看天命,如果天命允许我活下去,那么,人就不能把我怎么样。

有一次,孔子在宋国涉险,宋国的一位官员想要谋杀他,但孔子却说,天的使命让我行至宋国,他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在孔子的眼中,天命和使命是能够画等号的,所以,主张天命论的孔子非常有使命感。

那么,孔子的使命是什么呢?往大了说其实有两个,第一是传承和延续华夏文明,并且将华夏文明发扬光大,孔子认为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二个则是匡正时弊,平治天下。

事实上,孔子认为他是掌握了一部分文明所在,在他的逻辑当中,周文王去世之后文明依然存在,可见上天并不想让文明灭亡,时至今日,上天的使命保护他周游列国,发扬文明就等同于上天让他掌握了文明,如此才会在遇到危险的时候帮助于他。

所以,孔子经常把传承文明的使命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孔子的第一种使命,他无疑于是成功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传承了两千多年,时至今日都有非常高的影响力,而与儒家学说出现在同等时代的其他学说,有的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当中,幸存下来的法家、道家等这些也远远没有儒家的知名度高。

我们其实并不能将这样的现状都归结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上,其中,还有很大的一部分要得益于儒家学说自身的逻辑体系,以及它能够创造的社会价值,所以,从这方面来讲,孔子想要传承并延续华夏文明的使命是成功了的。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而对于孔子的第二件事明却是非常遗憾,因为孔子在那个时候,虽然周游列国,游说了很多君主和其他领导阶层,但实际上孔子并没有将自己的学说推广出去,也没能改变当时天下混乱的现状,所以,对于这一点理想孔子并没有实现。

但是最有趣的地方也就出现在这里。

难道孔子真的不了解当时天下的社会现状吗?难道孔子真的不知道凭借着自己或者自己学派的力量,根本不能改变那些领导者们吗?或许并不是,而是因为孔子对于天命的认知让他能够顺其自然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

某年某月某日,有一名叫做公伯寮的人,因为其并不赞同子路的思想理论,在鲁国的执政者季孙大夫那里诽谤子路,说子路出卖孔子,有人愤愤不平,并且让孔子向统治者建议把公伯寮暴尸街头。

但孔子却答非所问,他说,我的主张能够实现吗?这要听天由命,我的主张不能实现吗?这也是听天由命。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公伯寮说什么做什么与孔子或者他的弟子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如果统治者听信了,那么,凭着一己之力能够改变统治者的思想,大概不能。

也就是说,杀不杀公伯寮是没有意义的,统治者相不相信公伯寮的话,这并非是人力可能更改,既然改不了,那为什么不听天由命?子路传播他的思想是天赋予的使命,既然是使命就要义无反顾,就不能对结果抱有幻想。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什么都不做,也不可能什么都做,问题在于,谁是选择能够做的呢?还是选择应该做的呢?如果选择能够做的,那么很简单,只需要看事情的结果和利害关系就足够了,如果有好处,能成功,那么就去做;如果没好处,会失败,要么就不做。

而如果选择应该做的,那么就看过程,看道义,只要是道义所在就义无反顾的去做,全心全意的去做,至于成不成功那是天的事情。这就是孔子的听天由命。

就像上面说到的子路的事情那样,子路是在传播自己的思想,他选择了应该做的事情,那么就应该看道义,就应该义无反顾,人们对于他思想的诽谤,不会因为公伯寮的死亡而消失,人们对于他思想的赞成,也不会因为公伯寮活着而消失,那么至于统治者用还是不用?就听天由命吧。

如此,让不让公伯寮暴尸街头还重要吗?并不重要。可见孔子的人生态度是:人不能够不努力,也不能不负责,但是相比于收获,要更加注重耕耘的过程,不要那么在意结果,不要对事事抱有太大的幻想,最好能够随遇而安,命里有的就不拒绝,命里没有的也不要强求,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所以,讲道德、有义气这是责任,至于讲道德、有义气能不能得到人们的赞扬和支持就不要去管了,把这些都交给天,自己只求问心无愧。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说完了孔子,我们再来看孟子,相比于孔子的尽人事听天命,孟子的主张则更加现实一些,也带上了一点功利的色彩,孟子认为,人生在世活一场不容易,所以,要活就要活出个人样,如此才能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也无愧于自己。

那么,什么才算是活出个人样呢?那就是要做一个大丈夫,什么是大丈夫呢?所谓,万物皆备于我,不怨天不尤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孟子对于大丈夫的标准。

作为人就不能迁就,更不能没有底线地迁就。

比如有一次,齐宣王要见孟子,但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尊贵,齐宣王选择了召见,可是没有明说,他派人传达孟子,说原本是要去看望孟子,但不巧的是齐宣王感冒了,不能吹风,所以请孟子去见齐宣王。

孟子一听直接回复道,不好意思,碰巧我也不能吹风。那是因为孟子真的有病吗?当然不是,他装病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齐宣王是不通透的,他想见孟子并没有什么问题,可是他却选择了借口以生病来召见孟子,这在孟子的认知当中是不可以的。

孟子认为,天下的尊贵有三种,一种是爵位,第二则是年龄,第三是道德。在朝廷当中看尊贵,看的是爵位;在乡里之间看尊贵,看的就是年龄;但是如果要平治天下,以天下来论尊贵,那么看的就是道德,因此,哪怕是贵为国君,想要讨教如何治理天下也只能登门求教,怎么能够以生病为借口把有德之人呼来唤去呢?所以,孟子宁肯装病也绝不愿意迁就。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因为在孟子看来,国君有国君的财富和地位,而他自己也有他自己的仁德,国君有国君的爵位,而他也有他自己的正义,只不过他们努力的方向不一,拥有的东西不一样,但是却不能说谁比谁少了什么,既然如此,谁又比谁尊贵呢?既然谁都不比谁尊贵,那么你凭什么对我呼来唤去呢?

不仅如此,孟子还说,如果论地位的话,君主是君,而他自己是臣,君臣如何交朋友?而如果论道德,那么国君就是徒弟,自己就是老师,老师和徒弟又如何能平起平坐呢?这就是孟子对于大丈夫定义的傲骨,也就是世人的气节。

所谓,人不可以有傲气,但是也不可以没有傲骨,有傲气,则骄人?没有傲骨,怎媚人?可不骄不媚才能够说是大丈夫。

因此,做人必要养浩然之气才能够成就自己,才能够活出一个模样。所谓,浩气营于胸中就是“美人”,浩然之气绽放光芒,就是“大人”,所以,充实而有光辉的人,就是大丈夫。而如果这样的人还能感化别人,那么就是“圣人”,在此基础上,如果将这种感化和影响做到神不知鬼不觉,那么就是“神人”。

因此,孟子将人格的修养化为了四个境界,即美人,大人,圣人,神人。所以说,只要有浩然之气才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以正义为担当,做到至大至刚,做到至正至强,同时又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由此可见,孟子其实是一个会行侠仗义的人,他与孔子单纯讲天命的随遇而安不同,孟子不但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因为在孟子的理论体系当中,很多的过程都是要用结果来进行体现,孔子不一样,他只是坚持自己要做的事,不要受到其他外界因素的干扰,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就好。

但是孟子,按照孟子的理论,最终如果无法成就大丈夫,也就代表境界的提升过程是错误的,而既然过程是错的,那么,人生其实也就错了,所以,孟子的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必需要通过结果来证明的,这也就是所谓的人样。

正因为孟子这样的思想,在先秦诸子当中,孟子是最敢于直言的那一个,因为对他自己来讲,他必须践行对于大丈夫的要求,如此才能够将自身的理论体系推而广之。

有一次,孟子到齐国的某个地方视察,遇到了齐国的一位地方官,名为孔距心,孟子问,如果战士一天之内出现三次失职,那么,大夫会开除他吗?孔距心回答说,等不到三次就会开除。

可孟子却说,你自己就已经超过三次了,首先,贵地的灾民和难民已经成群结队,这是当官的人的错误;其次,很多老人和小孩暴尸荒野,这是当官的失察;其三,很多青壮年劳动力流离失所,这是当官的办事不利;此三项错误难道还不够严重吗?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对此,孔距心说这些并不是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孟子回答道,替别人放牛放羊,如果找不到牧场,那么是把牛羊还回去呢?还是要看着牛羊死去呢?言外之意就是,既然你做不到,为什么要来当这个官呢?孔距心只能向孟子认错。

随后孟子面见齐宣王,说他视察了很多地方,遇到了很多官员,但最终知道错的只有孔距心自己。可见孟子不但行侠仗,而且坦坦荡荡,无论是面对地方官,还是面对一国之君,都没有丝毫的迁就,同时也都无愧于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其实在儒家的整体人生观念当中,为整个社会和全人类谋取利益是最为核心的,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他们都希望社会能够变得更好,也希望人民群众的生活能够变得更好。

所以,孔子以发扬和传承华夏文明为己任,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治国齐家平天下,正因如此,孔子不遗余力地去发扬和推广自己的学说,不管自己能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即便不能达到,他也从来都没有退缩过。

知天命,做丈夫: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的人生观,是怎样的?

而孟子,为了能够让国家发展得更好,于是以自己为标杆对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这个要求就是要求人们要做大丈夫,要养浩然之气,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活出个人样,不能畏畏缩缩,什么都不做,也不能只为了利益而什么都做,要做对的事情,做对国家和平民百姓有利益的事情,更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发挥到最大。

其实这就是儒家学说留下来最为宝贵的财产,这是他们思想体系当中对于人生的要求,也是对于人个人发展的要求,事实上,社会上之所以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和争端,最主要的还是人对于自身的要求不一,有的人严于律己,有的人则宽于待己。

因此,每个人对待其他人和各种社会事物的标准都不同,由此产生了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以高标准要求自己,都能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那么矛盾冲突还会像现在这么多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