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四地闲夫 2023-05-27 发布于山东

读历史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时候就会变得很有趣。比如有人说刘秀能够取得天下,是因为“人心思汉”。这个大帽子很有迷惑性,冷静下来想一想,既然人心思汉,当初西汉怎么就亡了?就算人们朝三暮四,刘秀凭什么能代表大汉?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老百姓希望得到好的生活环境是真的,不一定是西汉,也肯定不是西汉末年,“思汉”说得太矫情。刘秀虽是宗室子弟,按古代继承制,他就是个失去了贵族身份的平民,根本没有资格代表大汉。

再说个最简单的事实,西汉最后一位太子刘婴,在刘秀前一年登基称帝了,可惜几个月后就被更始政权消灭,请问还有谁比刘婴更能代表大汉?怎么就没有出现万民拥戴?“思汉”的人跑哪儿去了?别拿刘婴能力不够说事,事实上在古代,合法性是皇位继承的唯一准则。

所以,“人心思汉”就是个海市蜃楼,不靠谱!

可是又为什么,“人心思汉”这句话成了当时的流行语,并且作为刘秀称帝的“护身符”,载于史册?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其实“人心思汉”的说法,跟一个政治谶言紧密相关——汉室复兴。也就是说,“汉室复兴”的谶言流传出来后,人们在这种心理暗示之下,才不由自主地“思汉”。这个逻辑是说得通的,天下大乱之际,人心思安,突然蹦出个“刘氏复兴”,人们不由自主地想到西汉时期的光辉岁月,“人心思汉”就这么来的。

可是“刘氏复兴”又是怎么来的?闹清楚了这个问题,您或许产生错愕,或许惊叹,亦或许感慨!

扑朔迷离的“刘氏复兴”谶言,到底出自哪里

根据《汉书》记载,最早关于“刘氏复兴”的谶言,出自一个叫西门君惠的道士。西门君惠因为懂“养生却老”之术,成为王莽的堂弟王涉的座上宾。让西门君惠在历史上留下大名的不是养生术,而是他的另一个特长——好天文谶记。某一天,西门君惠突然对王涉说了一句话:

“星孛扫宫室,刘氏当复兴, 国师公姓名是也。”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意思说,星象显示,刘氏要再次复兴,承担复兴大任的是国师。当时谁是国师呢?刘歆!刘歆还有一个身份——宗室,他是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后人,大汉皇室血脉。很显然,西门君惠是说,刘歆有天命当皇帝,再次复兴汉室。

《后汉书·李通传》记载了这么一段话:

“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

李通经常听到老爸李守说一句谶言:刘氏要复兴,李氏就是刘氏复兴的辅佐之臣。李守又从哪里得到这则谶言的呢?原来李守跟西门君惠一样,也是个天文图谶专家,他还是国师刘歆手下的宗卿师。

西门君惠是自己观天象看出来“刘氏复兴”,李守从哪儿得来不知道,但是却与西门君惠的故事有一个交集:国师刘歆!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我们就顺着刘歆这条线索,往下探究。

刘歆与王莽的鹤蚌相争,创造了“革命依据”

刘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学者,集天文、数学、经学于一身。不过刘歆此人早年仕途不顺,直到好友王莽发迹,刘歆才坐上了火箭,直奔权力核心阶层。刘歆对新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还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莽的第四子。

不过,刘歆与王莽这对好兄弟,却在新朝末年翻脸了。地皇四年,刘歆与大司马董忠、卫将军王涉密谋,准备劫持王莽,结果被人告密,刘歆被迫自杀。

这场未遂的政变,谁是主谋?按史书说法,是董忠和王涉策反了刘歆,理由就是西门君惠的谶言。政变虽然失败了,但是基于刘歆特殊的身份,它所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刘氏复兴”从此成了所有野心家的“革命依据”,由此“人心思汉”也成了流行语。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不过,这个“革命依据”在外人看来,似乎是个严丝合缝的天命,其实漏洞百出。

“此刘秀”非“彼刘秀”,得利的是渔翁

第一个漏洞就是,王涉曾经说了这么一句话:

“如同心合谋,共劫持帝,东降南阳天子,可以全宗族;不者,俱夷灭矣!”

南阳天子就是指刘秀,王涉的意思是说,我们同心协力,劫持王莽投靠真龙天子刘秀,就可以保全族安全。

奇怪了,西门君惠不是说真龙天子是刘歆吗?刘秀什么时候蹦出来了?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原来西门君惠的谶言中“国师公姓名是也”,存在歧义,刘歆早在二十年前,因为要避讳汉哀帝刘欣,把名字改成了“刘秀”。这就麻烦了,谶言中的刘秀,到底是“国师公刘秀”,还是“南阳刘秀”?西门君惠已经明确说是“国师公”,王涉为何偏要说是“南阳刘秀”呢?

第二个漏洞是,李守的谶言,除了“刘氏复兴”外,怎么又多出一句“李氏为辅”?是他自己的“科研成果”,还是从哪里得来的?不知道,至少有疑团存在。

第三个漏洞就更离奇!不久社会上有传言,说出现了一个《赤伏符》。西门君惠的谶言,只是通过天象得出的结论,口头传播,而《赤伏符》则不同,它是图谶,是有形的东西,上面还有文字,文字的内容至少有以下这些内容:

“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刘秀发兵捕不道,卯金修德为天子”、“王梁主卫作玄武。”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还应该有一句包括“孙咸”名字的谶言,内容不详。有人说,它就是西门惠君得到图谶,在刘秀河北登基前,这道神秘的《赤伏符》,由刘秀的同学彊华献给了刘秀。

三个大漏洞,假得让人笑出声!

刘歆政变的时候,刘秀仅仅是一个民间默默无闻小人物,王涉怎么认识刘秀的?如果连王涉都知道有个“南阳天子”,王莽干嘛吃的?当年这个谶言传到刘秀耳朵里时,刘秀自己还跟人开玩笑:你怎么就知道这个刘秀不是我?

几乎可以肯定,王涉的这个说法,一定是后人编造的,是东汉政府神话刘秀的杰作。“李氏为辅”应该是李守的“夹塞行为”,强行给自己的家族预定了一顶三公级官帽子。《赤伏符》更不靠谱,图谶一般不会出现大段文字,往往是一些文字不像文字,图案不像图案的东西构成,亦称“奇字”。请问怎么可能出现语句重复,又怎么可能出现这么大段语焉不详的文字?而且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零零碎碎拼起来的内容。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显然,有人浑水摸鱼,借用西门君惠的“原创”影响力,进行了二次,甚至三次“创作”。

我认为,除了西门君惠的原话可信,其他的都不可信,要么是以讹传讹,要么是别有用心的编造,目的就一个:做一个渔翁,从刘歆与王莽的鹤蚌相争中坐收其利!

谁呢?刘秀集团!

“人心思汉”就是一次成功的借势炒作

所谓“刘氏复兴”的故事,原貌应该是这样的:

刘歆、董忠王涉等人看到新朝败像显现,加上个人恩怨的掺杂,决定发动政变,以恢复汉室的名义实现改朝换代。

于是西门君惠登场,由他假借天象,制造了“刘氏复兴”的谶言,并直接以天命告诉人们,(国师公)刘秀就是真龙天子。这套流程,跟王莽代汉时的情景一模一样,只不过当年的总导演刘歆,这回成了男一号。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可惜,刘歆等人做事不密,失败了。但是这件事的影响力太大,满天下都知道了“刘氏复兴”的谶言,正直天下大乱之时,人心思汉就有了基础。

第一个从政治层面相应“刘氏复兴”,满足天下“人心思汉”的就是刘縯刘秀兄弟,他们在所有的起义军中,率先提出了明确的政治目标:恢复汉室!

谶言加刘縯的示范作用,从此稍有政治头脑的豪强势力,都纷纷打出“汉室复兴”的旗号起兵造反。这股风,强劲到有人明明不姓刘,偏要制造假身份以应形势,比如王郎,自称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卢芳把汉宣帝的故事移植到自己身上;赤眉军也赶时髦,拉出个刘姓放牛娃,推到前面当招牌。

这些人虽然期望投机取巧走捷径,可惜他们谁也不如刘秀近水楼台,因为名字跟刘歆一样,人家不光姓刘,还直接应了谶言。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怎么把故事编得更像一点呢?让王涉增加一句“南阳天子”,把刘歆移花接木到刘秀身上;再弄出个听说过没见过的《赤伏符》,容不得对天命迷信得要死的古人不相信!我敢肯定,连彊华这个人都是编造的,作为为刘秀登基提供了最直接依据的功臣,同时还是刘秀的同学,怎么就在历史上出现了那么一次?吊诡了!

所以,“刘氏复兴”和“人心思汉”,就是一次成功的炒作,是一次借刘歆政变事件,巧妙验证刘秀皇位合法性的一次政治运作!

高,实在是高!

结束语

由此可见,所谓的“人心思汉”,只是空洞的强加之词,是刘秀团队的一次“营销策划”,它巧妙地利用了人们迷信天命,并嫁接了刘歆政变的遗产,将自己的行为打上了“天赋神授”的印记。

不过,刘秀确实没有辜负“天命”,他博大的爱,和超群的智慧,将破碎的山河再次一统,从这一点来说,刘秀无愧于天地,也对得起天下苍生!

“人心思汉”,一场鹤蚌相争的政变事件,换来的却是一位千古名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