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忆五八年在东四推头的往事

 老阿工作室 2023-04-03 发布于北京

回忆五八年在东四推头的往事

1962年东四北大街西侧新美丽理发馆(规划院摄影师拍摄于1962年,来自于网络)

        又淘换了两张东四的老照片,是规划院摄影师1962年拍摄的北大街理发店,看着照片想起了小时候推头的往事。记得五八年夏天我不到七岁,因为生日小还没有去上学。那会儿妈妈在街道工作,街道干部突然通知妈妈:根据上级精神要去乡下劳动一个月,那会儿在七条胡同住的姑姑已经去了南方,爸爸每天又要上班无暇顾及我,我成了妈妈心中的一个难题。

1958年我和爸爸妈妈的合影(东四北大街北方照相馆)

        因为妈妈一直搞街道工作,街坊四邻的关系都特别好。后来妈妈和住在钱粮胡同东口死胡同里的裘阿姨商量好了,把我放在裘阿姨家一些日子,她家就在死胡同最里面那个院子里住。每天早晨抱着我的一盒子玩具去她家,晚上再抱着玩具回来。裘阿姨对我很好,每天中午都给我做好吃的,有时候还带我去隆福寺街逛逛。

钱粮胡同东口死胡同(2020年作者拍摄)

        死胡同里面有五个院子,西边有三个,东边有两个。西边旯第一个院子住两家,北房是齐家、东西厢房是侯家。西边旯第二个院子住四家,北房两间住着谢家和于家、东房是李家、南房也姓李。西边旯第三个院子也住四家。东边旯第一个院子是个大杂院,住了六七户人家,裘阿姨住在东边旯最里面第二个院子。

我和裘阿姨给妈妈写的信

        有一天晚上街道的人来家通知说妈妈过两天就回来了,我高兴得一晚上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我一进到裘阿姨家的院子,就马上嚷嚷着妈妈要回来了,这个时候裘阿姨从屋子里出来,后面还跟着个没有见过面的小叔叔。我见到裘阿姨又把昨天街道来家通知的事说了一遍,裘阿姨说妈妈快回来了,今天要带我去隆福寺街里玩一玩,顺便推个头。

手推子等推头工具(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裘阿姨家的小叔叔说,不用去隆福寺街理发,说家里有手推子自己推就行了。说着就去隔壁的屋子翻找,不一会儿的工夫就拿出了一块白布和一个盒子。裘阿姨家有个很大的梳妆台,梳妆台上有一面大镜子,小叔叔搬来一把太师椅放在梳妆台前,又拿了一个小方凳放在椅子上,抱我坐在上面,拿出白布单帮我围好了,就开始给我推头。

我从小就不怵推头,所以老老实实地坐在凳子上(图片来自网络)

        我从小就不怵推头,所以也不会像别的孩子一样哭闹,我老老实实地坐在凳子上,用眼睛盯着镜子里面小叔叔拿着的手推子,看着小叔叔用手来回捏着,推子咔嚓咔嚓地就把头发推下来了。虽然过去在理发店理发,也见过理发师拿着手推子推头,但是没有这样在家里推头亲切,因为我将有机会亲手触碰那把神奇的理发工具。

不一会儿的工夫,小叔叔就给我推完头发了(图片来自7788收藏网)

        不一会儿的工夫,小叔叔就给我推完头发了,他拿出一把椭圆形的长毛刷,把手推子上的碎头发刷干净,随后顺手就把手推子放到了梳妆台上,接着给刷我脖子上的头发。我的眼睛仍然看着那把手推子,我琢磨着如何去捏一下手推子。小叔叔把我的白布单围裙解下来,拿着去院里抖碎头发,我趁机自己爬下了凳子。

用手比划了一下,因为手太小根本捏不过来(图片来自网络)

        我站到梳妆台前看着手推子,用手比划了一下,因为手太小根本捏不过来,我只好用上两只手,一只手捏住一个推子把,但是两只手的力量也不能把手推子捏动,我把手推子抱在怀里,两只手靠在肚子上,用尽全身的力量使劲往里捏了一下,这才把手推子捏动,正在这个时候小叔叔进屋里来了,嚷嚷了一句:建伢子别瞎碰!

我在1958年的留影

        我被突如其来的声音吓了一跳,手推子的弹簧一下子崩开了,我的手没拿住,手推子“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我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小叔叔进来后先弯腰捡起手推子,一边检查一边埋怨我。这个时候裘阿姨端着脸盆进来,问小叔叔怎么了,小叔叔说建伢子把推子摔了,然后举着推子跟我说,你看推子让你摔坏了吧。

手推子最边上的一个齿摔掉了半个(图片来自网络)

        我听说手推子让我摔坏了,就哭得更厉害了,裘阿姨过来看了看,一边说小叔叔一边哄我:说没事的,只是摔掉了一个牙。我一面哭着一面抹着眼泪,低头看裘阿姨手里的手推子,最边上的一个齿摔掉了半旯。这个时候小叔叔也过来哄我,说没关系的,掉了半个齿还能用,我听说手推子还能用,就止住了哭声,跟着裘阿姨去洗头了。

理发工具(图片来自华连水《六七十年代宝应老街的理发店》)

        摔手推子成了我的一个心结,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去过裘阿姨家,虽然裘阿姨总跟妈妈说让我去她家玩,但是我心里总是觉得过意不去。直到我家搬到轿子胡同以后,我家南房的后窗户就是裘阿姨家的小后院,八十年代裘阿姨因病仙逝,我这才和妈妈去了裘阿姨家一次,九十年代裘阿姨的家里人把房子也卖掉了,从此裘阿姨在梦里就再也不能回来了。

六七十年代的理发馆(图片来自华连水《六七十年代宝应老街的理发店》)

        因为小的时候,爸爸总是带我去隆福寺街东口的天星理发店推头,虽然大街面上也有理发店,但是我基本上没有去过其他的理发店。天星理发店很好找,从隆福寺东口往西,路北第一家是明星电影院南门,第二家就是天星理发店。理发店门口的台阶很窄,旁边有根电线杆子,一到晚上就有个卖刺绣针的叔叔在那里来回晃悠。

1960年北京新街口理发馆(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我记得天星理发馆是两间平房,门脸是老式安着玻璃的花格木窗,推开门进里面还要下一个台阶,感觉屋里地面要比外面低了很多。东西两侧都是理发的座椅,屋子中间柱子上挂着一块方木板,上面钉了好多钉子,每个钉子上挂着小竹牌,小竹牌一面有字一面光板儿,有字的一面用毛笔写着数字,平时是光板儿的朝外面,来了客人翻一个牌,说明这个位置是您占上了。

七十年代初,北京市宣武区人民理发馆老工人向青年工人传授技术(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柱子下面有条凳,是给等位的客人预备的,如果哪位师傅推完了头,不再歇会喝口茶或者闷口烟,就过去取牌并喊一句:“该哪位了?您哪!”,如果排到您了就接一句:“该我了!”然后就被让到理发座位上,这个时候有个瘦瘦的老头,给您递上一块热气腾腾的毛巾,让您先擦擦脸。推完头,照样给您一条热毛巾让您擦脸。

清代剃发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士夫5376)

        据《析津志辑佚》记载,在元大都的时候,大街面上就有剃头的了,“剃头者以彩色画牙齿为记”,当时的剃头师傅被称为“镊工”。后来逐渐形成一种叫做“整容匠”的人,专门替人用线绞脸、篦头、侍候洗梳。清代初期在“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命令下,剃发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北京出现了剃头业。

剃头匠大部分都是剃头挑子(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士夫5376)

        清代有专门的剃头匠或理发匠,他们穿的是官衣,吃的是俸禄,给人剃头是不要钱的。剃头匠除在少数地方搭建剃头棚以外,大部分都是剃头挑子。剃头挑子分“下街挑子”和“桥头挑子”两种。前者是走街串巷的,后者是固定在某个桥头的,如后门桥、北新桥等。虽然是免费的,但是大都给剃头匠一些“酒钱”,以示感谢。

“理发”是辛亥革命以后剪了辫子才有的(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士夫5376)

        据说把“剃头”改叫“理发”,是辛亥革命以后剪了辫子才有的,明代整容匠清洁头发叫“篦头”,清代剃头者侍候洗梳叫“剃头”,后来没了辫子还叫“剃头”就不好听了,有的人叫“剪头”,有的人叫“铰头”,后来有了西洋人的推子,就改成了“推头”,再后来又有了吹风,干脆叫做“整理头发”,整理头发字太多,就简称“理发”了。

1938年6月北京西三座门附近剃头的(图片来自新浪微博@时间杂论)

        据《北京市东城区志》记载,1911年,东城区就有东来顺、裕荣、东来兴等剃头铺99户,还有一批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和“走”店铺作坊,以及做包月的“拎包户”。清代后期,随着西方侨民来中国的日益增多,西式发型、西式理发用具和工具,技术和设备慢慢地传入了北京,其中大部分都是日本货,北京逐步有了很多西式理发馆。

民国时期的理发馆(图片来自新浪微博@再辰图片)

        据1932年《北平市工商业概况》记载,当时北平理发业约有六百余家,其中东城一百四十家,西城一百二十家,南城二百家,北城及四郊一百四十家。全市有理发工人五千多人,大多是京东南各县及保定籍人。如果是在大店里做伙计,就有固定的工资,还可分一些小费。但如果去的是小店干活,那就只能与东家分成了,一般的规矩是东家分八成伙计分二成。

美国《生活》杂志记者1947年拍摄的理发馆(图片来自新浪微博@流云府邸)

        1949年以后,北京有理发店七百多家,加上街头理发棚、剃头挑子,从业人员共有三千余人。为了方便管理,北京市人民政府把全市十多个理发公会调整合并为一个理发同业公会。195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了《北京市理发业卫生管理暂行规则(草稿)》,规定理发店铺要符合卫生规定,并取消了剪鼻毛、挖耳朵、打眼等服务项目。

1961年西单第一理发馆(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据《北京志商业卷-饮食服务志》介绍,1954年和1955年,新建了国营东单第一理发馆和西单第一理发馆。1956年7月,从上海迁京的华新、紫罗兰、云裳、湘铭四家理发馆组成了“四联理发馆”,在金鱼胡同西口路北开业,成为全市最大的理发馆,也是当时一家最受文艺界人士、高级知识分子和外宾欢迎的高级理发馆。

1966年8月四联理发馆改为“北京理发馆”(图片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东四北大街四五十年代也有理发馆七八家:从东四北大街东侧说起,头条往北的美琪理发馆、六条往北的光明理发馆、九条往北的金星理发馆、十一条往北的新作风理发馆、十二条往南的美容理发馆、石雀胡同往北的照凤理发馆。东四北大街西侧有,钱满胡同与轿子胡同中间的新美丽理发馆、魏家胡同往北的德顺理发馆。

1962年东四北大街六条八条间东侧光明理发馆(规划院摄影师拍摄于1962年,来自于网络)

        七六年地震以后,隆福寺街东口往北盖起了楼房,隆福寺天星理发馆也搬到了大街面上,改名叫“东四理发馆”,后来被“美白”收购,又改名为“美白理发馆”,1998年,“四联”与“美白”联合,成立了“四联”美发美容中心,又变身为“四联理发馆”。虽然“四联”的设备是目前北京理发行业最先进的,但是却永远找不回天星理发店的那种真诚与亲切。

如今又变身为“四联理发馆”(图片来自网络)

六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一)

六十年代隆福寺街的店铺 ——东四,抹不去的记忆(二)

东四人民市场的那些记忆

东四北边旯的寺庙

一个人弃权,六个人赞成,拆除了东四牌楼

老北京东四繁华的起因与形成

从东四牌楼的饽饽铺说起

东四牌楼北的杂货铺

回忆钱粮胡同门诊部

从东四牌楼西的“猪市大街”说起

从“网约出租车”想到的

有关五八年的一些记忆

忆老北京的“当当”车

东安市场里的那些记忆

一段有关粮票的回忆

再忆八十年代东四北大街的店铺

一张松竹园浴池老照片勾起的回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