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前必背的超全答题角度!避免考场上大脑一片空白的秘籍在此!

 txfs789 2023-05-27 发布于湖南
一、特点类材料题解题角度
【通杀角度】特点=本质(阶级属性)+各方面状况(指导思想、主导者、目标、内容、方式手段、范围、地域或领域、规模速度等)+新发展、新变化(比较)+时间(时间早晚、经历时间长短)+目的+过程+程度(彻底、局限性)+因素+性质+地位(最早、首创、领先)+作用+影响(广泛、深远、持久)。

角度1、从历史特点的设问角度看主要答题思路和内容

(1)某一时期的特征,一般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等方面归纳。

(2)某一历史现象发展的阶段特点,可以从技术发展、生产方式、组织形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进行概括。

(3)某一历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点,可以从原因、性质、过程、特殊性、结果、历史地位与影响等方面进行归纳。这类设问一般适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运动等。

(4)针对某一历史现象可利用材料信息,归纳其发展过和反映的特点,如综合材料信息说明该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突出特点、总结材料信息说明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等。

Image

角度2:专项分析

(1)政治方面:可从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权的变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

(2)经济方面;可从经济政策、生产方式、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繁荣状况(交通、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

(3)思想文化方面:要体现时代特色。思想方面的特点可从人们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对新生事物的阻碍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点要结合当时政治、经济状况进行思考。

角度3:从历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题内容

(1)背景:某事件发生前是否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阶级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准备,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响等。

(2)时间:发生时间的早晚、经历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3)目的:为某个阶级或某部分人服务或具有多重目的等。

(4)过程:相关准备、发生的变化(领导力量、力量对比)、

(5)内容(措施):产生依据、体现某种思想、最突出的特点、

(6)程度:完成或实现的情况、是不是彻底、局限性等。

(7)范围:包括地域、领域等。

(8)性质:是否具有时代特征、双重性质、性质发生变化等。

(9)影响:影响的广度、深度,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等。

Image

二、原因(背景)类材料题角度

1.注意设问:“根据材料”/“依照所学知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果是“说明”、“分析”等,要详细分析;“指出”、“概述”、“简析”等,可以简单分析

【通杀角度】在没有限定词的情况下,历史背景、条件、因素、依据、原因等可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内、外因方面,或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方面去思考。

角度1.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

(1)涉及政治史问题时,可以从政治制度、政府政策、政治事件、民族关系等角度分析。

(2)涉及经济史问题时,可以从经济政策、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等角度去分析,或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

(3)涉及文化史问题时,可以从历史传统、文化政策、政治背景、理论体系等角度去思考与分析。

角度2.内因与外因

(1)对于“内因”与“外因”的分析,一定要弄清楚问题考查的历史对象的内涵与外延

(2)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人物,那么内因就是历史人物的性格、意志品质与个人经历等,而外因就是历史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

(3)如果题目问的是历史事件,那么内因往往是该历史事件的主观条件与直接原因,以及该历史事件策划者、组织者的历史活动;而外因往往是导致该历史事件发生的间接相关事件,以及客观的外在条件。

(4)如果题目问的是国家或重要社会组织的因素,那么内因就是这个国家与组织内部的人物活动、历史事件等,对于国家而言,其外因是国际局势、对外关系;对于社会组织而言,其外因是不同社会组织间的联系,以及政府政策、社会环境等等。

(5)有时题目会要求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两个角度去分析,其实这与内因、外因的分析方法大致相同。

Image

角度3.直接原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

(1)对于深度层次分析,往往要了解一些常用的社会理论,譬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理论”“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诸如此类。

(2)在分析原因的层次性时,考生需具备较强的时空观念。一般而言,长时段的历史因素往往是主要原因或根本原因,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往往是直接原因,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直接原因等价于“导火线”

(3)应当知晓以下规律:“根本原因与主要原因往往是内因;而直接原因往往是外因”。因此,如果无法找出或分辨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与根本原因时,可以参考内因与外因的分析角度去思考问题。

(4)政治史方面:历史传统、政治制度、国家利益往往是根本原因,而政治事件、政策变动往往是直接原因;

(5)经济史方面:生产力、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往往是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而生产关系往往是直接原因;

(6)文化史方面:理论体系、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往往是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而文化政策、个人际遇则是直接原因。

Image

三、影响(意义、作用)类材料题角度

作用就是对事物产生的影响、效果或效用。影响是指对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义指的是价值和作用。作用和影响基本相同。说作用和影响都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考虑:作用包括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影响从性质看,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从范围看,有对内(如国内)影响,有对外(如国际)影响;从时间看,有直接影响和长远影响;如此等等。意义和作用、影响相比较,它的范围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讲,性质、特点、作用、影响、后果、评价、经验、教训等都属于“意义”的范畴。

角度1.影响类

(1)限定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样的消极影响,有何积极影响,在政治上、经济上的影响,对世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

(2)宽泛性的设问,如产生了什么影响,其历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或消极作用和积极作用)

第一种: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第二种:可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思考。

政治影响,可从政治格局、制度革新或调整、政权更替、政策制定或改变、新的阶级产生等方面思考。经济影响,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等方面思考。

文化影响,可从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方面思考。

军事影响,可从国家军事装备、以及对随后战争等方面思考。

外交影响,可从国家对外政策、国家之间外交事件等方面思考。

第三种:现实影响和深远影响。

现实影响是指对当时产生的直接作用,表现为目的或动机实现的影响,等同于直接影响;

深远影响是指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影响的时代性、历史趋势(如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发展趋势等)。

第四种:主观影响和客观影响。

主观影响,可从主观目的(动机)、决策或政策、方针、经验等方面思考。

客观影响,可从自然或社会环境(形势)、经济现状、政治现状、(生产力)科技等方面思考。

注:①当试题没作特别规定时要一分为二地分析事件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主要依据是是否促进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②要分清主次影响,即以积极影响为主,还是以消极影响为主。一般情况下,近年的考题在评价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时,也要注意分清主次,应以积极的为主。

Image

角度2.意义类

(1)从性质、作用、积极的影响、历史功绩等方面思考。

(2)从国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国际(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

Image

四、评价、评述类材料题角度

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积极意义或者影响等;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论则是对历史人物、事件、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或评价。评价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角度1、根据材料评价

这种题型一般会出示正反两面材料、单面材料或无明显情感态度评价的材料,其解答方法相近,都要求两面兼顾、一分为二、客观准确。

如果材料出示的是正反两面的材料就分积极和消极两面概括材料回答,让材料成为你论证的史料。若是单面材料则答题时一般以该层面为答题重点,捎带另一面的评价。

角度2、根据所学知识评价

无材料可依托时则需依据所学知识,“说长道短”,双面兼顾。根据教材介绍的历史事件的时间、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影响等因素进行评价。

Image

角度3、依据某一评论角度评价

该类型经常碰到两种具体类型:一是材料提供的角度;二是从历史史观角度。材料提供角度尽量准确完整理解材料的含义

【通杀角度】(1)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2)评述类=“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3)“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4)“怎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五、比较类材料题角度

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进行比较”等。

角度1.明确比较对象

首先明确要比较的是哪几项历史事物,然后明确要比较的是相同点还是不同点,或者是异同点(两个都要写)

角度2.确立比较角度

即找准比较点,这是关键。题目已设置了比较点的按要求比较即可;题目没有设置比较点的,要根据题意确定比较点。比较点一般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结果、影响等方面思考。

Image

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

(1)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

(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一段,再把乙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

以上就是解答题的答题角度梳理,非常实用,一定要好好仔细学习研读,不要放弃希望!在最后20天学好用好,“抱上佛脚”上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