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贤传奇】王仙舟与“农工民主党” | 纪实 赵邦富

 文化佳园 2023-05-27 发布于江苏

1928年由邓演达、章伯钧、谭平山、张曙时等人筹组“中华革命党”,1930年改名“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简称“第三党”,1947年正式改名“农工民主党”至今。
1929年1月,王仙舟由原邳县国民党县长冯少瞻(“第三党”成员)的长子冯克操陪同到上海找到时任“第三党”主席团成员,江苏省联络人张曙时,张对王说:“大革命失败后,很多同志并不气馁,如邓演达、谭平山同志等经过充分酝酿,坚持主张建立组织,坚持'三大政策’,把三民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在邓演达被迫化妆出走以后,其他同志也纷纷离开武汉。我同谭平山同志经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又经香港秘密来沪,成立新的组织。原来打算组建中华革命党,继而认为不妥当,若是换了组织的名称,便中断了中国国民党的革命系统,很可能削弱三民主义革命的进展,便成立了'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作为临时性的三民主义革命领导机关------根据先前在武汉时酝酿的意见,制定了临时行动委员会纲领。”(摘自《忠贞峻节》第5页)经过长时间的交谈,王仙舟接受了这个纲领。经张曙时、侯绍裘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组织。张曙时委任王仙舟为宁、沪、杭铁路沿线负责人,成为江苏省最早组织者,镇江行动部部长,当时江苏省省会在镇江。
1930年8月9日革命先烈邓演达等同志在上海宣布正式成立“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1929年初,我在上海投身于这个阵营,奋斗到1931年,因工作被反动派侦破,失去自由,致与组织断绝关系。”摘自《忠贞峻节》第253页)。是年冬天,中央寄给王仙舟南京建邺大学二年级转学证。安排他到河南大学插班二年级学习,攻读的是社会学专业。组织安排他在学校秘密开展“青运”工作。
1931年,他在学校《前进报》上发表了自己撰写的《骨鲠在喉》一文,公开痛斥蒋介石将大片土地拱手送给日本的不抵抗政策,遭到了国民党河南省绥靖公署追查。校长许心武为息事宁人,及时与绥靖公署联系,婉言拒绝绥靖公署带走学生做法,主动提出学校处理意见,得到绥靖公署的理解和认同。校长安排校谭秘书负责监管王仙舟,并对王仙舟约法三章:一、切实遵守校规,严禁此类事件发生。二、学校正常活动必须按时参加。三、不经许可,不准离开学校,星期天、节假日也不例外。从此王仙舟失去了自由,失去了与“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组织联系。
1932年,学校停止了对王仙舟的管制,恢复其自由,但由于都是单线联系。线断了,组织联系人也找不到了,他像一叶孤舟,漂泊在风高浪急的大海里------。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1949年初,他当时在国民党省党部任党部委员时,秘密与“第三党”成员——浙江省主席陈仪交往,并帮助陈制订了关于起义的五项条件和八项准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王仙舟回到苏州东吴大学担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由中共南京市委推荐,去北京人民大学政治研究所、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在京期间,在同学、朋友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十多年前老领导——张曙时。12月份在京与在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张曙时同志见了面,并当面向他汇报了失去关系的原因及只身奋斗的经历,得到张曙时的嘉奖。张并向他介绍了原“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已改组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嘱咐他与之联系,恢复组织关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