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构思维看中药:中药暴涨,为何三年前,我就挖出了一批中药牛股!

 黄庭见神 2023-05-27 发布于江西

一、中药投资逻辑:品牌中药OTC是主线

最近中药大涨,看到有不少人还是没看明白中药的投资逻辑,我再重复一次,我在2020年10月就已经挖掘出了中药投资逻辑:品牌OTC是主线。

这篇三年前的旧文,大家可以回去翻看一下,三年前被我点评的中药企业,如今几乎都走出了牛股,创了历史新高:

透过“板蓝根一夜火爆“现象,如何布局中药企业?

如今三年过去了,以品牌OTC为主的中药企业,比如太极集团、江中药业、达仁堂、华润三九、同仁堂、羚锐制药,股价都创新高了。

我这么一讲,是不是发现背后的规律了?

我为何三年前就能预判今日中药的表现?

答案也很简单,因为三年前,我就研究和复盘了国内外股市后发现,走出大牛股的行业,主要诞生在消费和医药。

消费主要是食品饮料,医药主要是创新药。

那么这次中药的行情,你们真以为属于医药板块吗?

如果你真这么去理解,那就真不合理了。

为何?

原因是,品牌中药OTC的本质仍旧属于“食品饮料”性质和范畴,换汤不换药,所以我研究中药,也很简单,就按照食品饮料的研究方法。

比如,食品饮料研究主要讲究爆款产品、大单品、提价,中药也是这个逻辑。

所以我选择中药企业时,第一步看的是这家公司有没有大单品,至少10亿级别以上。

我将中药比喻成食品饮料这个提法,在投资界应该是第一个提出这种观点吧!

有人把中药比喻成下一个白酒,这背后的逻辑我是认可的,请注意,我这里说的中药仅仅局限于品牌OTC,处方药类的中药我看不上眼,因为没有定价权,量和价的定价权,都牢牢掌握在医保局手上,这类产品很难形成市场化竞争,这跟仿制药有区别吗?所以我一直都不看好以岭药业,逻辑就在这。

而我们去复盘白酒的逻辑,事实上,也就提价逻辑,品牌OTC还有一个比白酒更好的逻辑,也就是“放量”,即中医馆的增加。

品牌中药OTC产品,经过多年大量销售费用的砸入,产品经过市场化竞争后,已经建立起了品牌效应和渠道优势护城河,你新进入者根本就没机会进来。

所以,研究品牌中药OTC必须研究10亿大单品和销售费用,否则没效率,做无用功,要抓主要矛盾,抓住问题本质,一针见血!

如果你们去看券商研报的研究员,没有这么去研究,那说明这个研究员,对中药仍旧是个门外汉,这样的研报质量,我会打很低分!

不要以为所有的中药企业都会走牛,仅仅是结构性牛市而已,也就是品牌中药OTC的牛市,其他都是来凑热闹的!

二、机构思维看中药

就投资认知而言,大多人还属于散户思维,简而言之就是喜欢从个体角度看问题,包括个人喜好、主观臆断等,自然也容易偏听偏信。

那么,何为机构思维?简单讲就是对企业要做到相对全面、客观、深入地了解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分析、评估判断,并以此指导后期实践工作。

机构之所以长期能够胜散户,背后逻辑就在于彼此之间的起跑线不一样,不在一个层次,差距也就拉开了。

比如,机构有实力雄厚的投研团队,有大量的信息和数据来源,有稳定且成功率较高的投资模型,还有实地调研,长期关注企业财务数据和运营情况,深入分析公司管理层好坏等,以上哪一项都不是普通散户能简单拥有和掌握的。

为何真正能了解机构思维内涵并加以运用的人少之又少?

一个核心原因在于,大多人在没有犯错前还是比较固执和自信,不太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难接受需要逆向思维的东西(比如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

另外,大多人的思维还是喜欢简单、喜欢偷懒,缺乏深度思考,自然无法建立机构思维所要求的基本方法论和框架体系。

当然,也不要去神化机构思维,学会机构思维中的逻辑和框架即可,比如底线思维、风控对冲思维等。

另外,在A股,我们散户要必须了解这几类机构市场参与者:

长线机构:公募基金、理财资金、社保资金、国家队;

中线机构:私募基金、券商自营;

短线机构:社会团体、游资、超大户;

外资机构:MSCI、富时罗素、QFII。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也就是咱们“小散户”。

从席位占比来说,粗略比喻,散户占比90%,机构占比10%。

从资金体量来说,粗略比喻,机构占比90%,散户占比10%。

同时,我们也要知道,不管是机构和散户,一套完整的选股和操盘体系也逃不出这几个方向:选时、选股、买入、卖出、仓位管理以及心态。

我们来看看机构和散户的操作逻辑——

选时:

机构:行情不好时,暂时休息或者小仓位参与;行情来了,重仓参与。

散户:我就想着天天满仓,万一买入明天就涨停呢!

选股:

机构:我要先去做下案头分析或者实地调研一下,看看这公司成长性如何,内在价值是多少。

散户:听消息呀!只要牛市来了,公司释放利好,有大V看好,我就满仓干。

买入:

机构:低位逐步吸筹吃进,先在底部把筹码拿够再说,持有它几个月,或者一年半载,甚至3年也行。

散户:这只票涨得太好了,现在马上买入,再不买以后就买不到了。

卖出:

机构:我看的是一家公司内在价值是多少,峰值空间有多少,到了我预期的空间就卖了,不到位就拿着,不着急!

散户:天呀,价格下跌了,赶紧跑吧,要割肉了,不然要被套好几年了!

仓位管理:

机构:我资金体量大,先拿出50-60%的仓位,均仓买入三只,等风口来了,我就把剩下的40-50%重仓干一只股票。

散户:我资金体量小,但是我懂得一个道理“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我买10只股票,我也均仓,每只分配10%的仓位,我就不信没有不涨的。

心态:

机构:市场上每天涨涨跌跌很正常,只要在合理区间,我心里有底的知道未来的大方向,只要不到位,我就不恐慌。

散户:涨了叫爹,跌了骂娘。涨的时候不知道卖,还想继续拿着,吃完最后一波涨幅;跌了不敢继续拿着,一大跌就跑出来找各种理由解释,公司是不是要破产了,出了大问题了。

所以,我们现在去看中药,目前还是有很多人一直以自我主观带有偏见的方式去看待中药(包括一些主流机构仍旧是这样),在他们看来,中药就是一群骗子,收智商税,没有竞争力的产品。

在主流机构的眼里,只有西药、只有创新药才是医药行业的大方向。

也正是基于这种偏见,导致当前公募基金等主流机构对中药配置的比例还不高,而今年年初以来,品牌中药OTC,比如以上我提到的股价创新高的中药企业出现了抢筹情况。

因此,这些公司股价出现了与当年白酒如出一辙现象:也就是资金通过连续爆拉股价进行建仓。

这背后的股价运行行为,都是大资金抢筹甚至以追高方式建仓留下的痕迹!

我复盘了中国A股过去二十多年的历史,发现资金有六轮抱团现象,这一次是第七次,期间或有交错。

同时,有个数据统计:过去六次抱团,每一次持续时间大概是13个季度。

1)2000年-2004年12月,周期抱团,时长近5年,配置比例最高达61.3%。

2002年至2004年全球迎来商品大牛市,海外美联储放水、中国高速城镇化、地产周期启动,推动商品价格屡创新高,PPI从2002年1月-4.2%提升至2004年10月8.4%,期间铜价格增长100%,能源价格增长141%,铁矿价格增长29%。

2)2004年12月至2009年6月,金融地产抱团,时长4.5年,配置比例从10.6%提升至63.9%。

2005年起,四大国有大行相继上市,券商行业进行市场化重组,“地产—货币”周期形成,2005-2009年社融增速分别为4.8%、42.3%、39.7%、17.0%、99.3%,金融地产龙头企业进入快速成长期。

3)2009年6月至2014年3月,消费抱团,时长4.75年,配置比例从14.7%提升至40.5%。

2008年,政府大力刺激汽车消费,开展家电下乡,同时活跃的基建促成白酒景气周期。类滞胀环境下,消费核心资产业绩又稳又好,格力净利润从09年29亿元增至14年142亿元,茅台则从43亿元增至154亿元。

4)2012年12月至2015年12月,科技抱团,时长3年,配置比例从6.2%提升至28.6%。

此轮科技板块的抱团与行情,源于新一轮科技产业周期和资本市场政策放松,彼时诞生了一批移动互联网、消费电子领域的核心资产,例如苹果产业链指数上涨近400%。

5)2014年12月至今,消费抱团,时长7.5年,配置比例从20.7%提升至40%以上。

消费中的食品饮料、家用电器、医药生物等细分行业,行业格局愈发清晰,核心资产投资价值进一步凸显,在外资大举流入的背景下,成为内外资机构争相配置的对象。

6)2019年6月至今,科技抱团,时长4年,配置比例从13.4%提升至25%以上。

2019年下半年以来,科技制造行业迎来5G、新能源等新产业周期,国家对于创新支持亦达到前所未有的力度,科创板开板、创业板实施注册制、新三板精选层改革、再融资、重组等政策放开,形成风险偏好与基本面的双击。

那么下一轮资金抱团的方向在哪里?

我认为是中药和数字经济。

比如,中药,从2023Q1公募基金持仓家数来看,公募基金数量前五的分别是迈瑞医疗(486家)、药明康德(394家)、恒瑞医药(380家)、爱尔眼科(281家)、爱美客(242家);基金数量增加前五支股票分别是:人福医药(+176家)、恒瑞医药(+134家)、科伦药业(+73家)、康缘药业(+68家)、华润三九(+65家)。

从公募基金持仓占比情况来看,1)持仓占流通股比例前五分别为:健之佳(27.8%)、爱美客(26.6%)、奕瑞科技(24.7%)、一心堂(23.7%)、泰格医药(20.9%);2)持仓总股本占比前五分别为:太极集团(18.2%)、金域医学(17.3%)、泰格医药(16.6%)、健之佳(16.4%)、药明康德(16.4%)。

从公募基金持仓总市值来看,持仓总市值排名前五分别是:药明康德(386.4亿元)、迈瑞医疗(384.4亿元)、爱尔眼科(295.7亿元)、恒瑞医药(211.7亿元)、泰格医药(138.8亿元);变动情况来看,基金持仓市值增加前五分别为药明康德(+74.7亿元)、恒瑞医药(+68.5亿元)、金域医学(+47.9亿元)、人福医药(+47.3亿元)、华东医药(+33.6亿元)。

从医药子行业持仓市值占比变化来看:

2023Q1医药基金医药子行业重仓市值占比变化情况:环比增加前三:化学制剂占比6.7%,环比增加最大,约2.27pp;中药Ⅲ占比8.41%,环比+1.82pp;线下药店占比2.5%,环比+0.46pp;环比下降前三:医疗研发外包占比12.47%,环比下降最大,约-3.7pp;医院占比6.67%,环比-2.37pp;医疗耗材占比1.56%,环比-1.09pp。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来,公募对中药的持仓比例可以说忽略不计,整体的中药市值都非常小,即使中药前十大市值加起来,也就顶1/3瓶茅台的钱。

白酒高峰时期,公募资金配置比例高达30%以上,而当前的中药占比可以微乎其微。

事实上,很多公募机构其实都是后知后觉,只有等中药业绩确定了,股价有了大幅上涨以后,他们才会来配置,所以前几年我就在雪球就讲过,公募后面一定会对中药出现抢筹现象,这不,今年一季度开始,抢筹出现了。

如果按照过去六次公募资金抱团,每一次持续时间大概是13个季度规律,可以预判这轮中药行情,从今年开始,至少可以持续至3年,即持续至2025-2026年,乐观点,可能会到2028年附近。

事实上,一些优质OTC品牌中药已经在2019年就提前启动了,有些则在2021年年中开始启动。

我们好好期待中药吧,但也别着急,看好它,也得找个好价格呀,之前没有上车的,要耐心等待中药的回调。

今后,我都会在星球发布关于一些中药的投资文章分享,有兴趣者,可以加入进来。

比如,上周四发布了白云山的简要分析,结果第二天涨停了。

图片

图片

(本文仅为投资者教育目的而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本文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依据本文作出决策。)

如果老铁们喜欢房哥这篇文章,请帮我点亮在看,也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