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视听率调查

 求是1025 2023-05-27 发布于山东

发展历程

视听率调查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①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面访问和电话访问阶段。此时的调查技术相对比较简单,多采用访问的方式进行。访问方式主要分为同步法和回忆法,同步法是指在被调查人收看电视的同时,打电话询问他们正在收看哪个频道;回忆法是指访问时要求被调查人回忆他们在过去一段时间,如昨天或过去三小时内所收看的电视节目。②20世纪60年代:日记卡时代。日记卡法是指由样本户中所有4岁及以上的家庭成员,将每天收看电视的频道、时间段随时记录在日记卡上,以获取电视观众收视信息的方法。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员测量仪的广泛应用。尽管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一些新技术投入视听率调查并且试运行,但直到70年代才在美国和英国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员测量仪。英国AGB(Taylor Nelson的前身)是该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美国则以AC尼尔森(AC Nielse)为代表。人员测量仪被安装在样本户家庭中的电视中,以分钟或秒为记录单位,可监测电视机的开关状态及电视频道的转换情况,并将收集的信息存储在仪器的内存中,于当晚通过电话线回传到数据处理中心。这种实时测量样本的技术提高了收视调查的精度和时效。

中国的收视率调查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中后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是1997年12月4日由原央视调查咨询中心和法国索福瑞集团合作正式成立了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CVSC-SOFRES MEDIA,CSM)。除CSM外,在中国收视率调查业中另一家较重要的公司是尼尔森媒体研究。与收视率调查相比,收听率调查在中国起步更晚。CSM于2000年在北京、深圳、杭州和成都4个城市进行真正意义收听率调查试点,从2002年开始,正式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4大城市进行收听率调查。2016年,CSM把基于虚拟测量仪技术的多终端收听率调查系统运用于收听率调查,实现了对用户在线、离线、直播、回放、互动等个性化收听行为的完整再现。

基本内容

视听率调查用于了解节目的收听收视情况,为媒体决策和广告主的媒体选择提供依据。视听率调查的基本逻辑是运用概率抽样,以最少的样本测量推断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全体受众的视听行为。视听率调查最终给出的是一组数据,这些数据从各个角度描绘出广电媒介的用户情况,包括用户数量、构成、收视收听的节目和时间分布等。这些视听数据被广电媒介内容制作方和广告经营者所重视,从内容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电台、电视台迫切想要了解哪些人在收听广播、收看电视以及收听、收看哪些频道和什么节目,以便及时调整节目编排,最大程度地吸引受众,提高视听率;从商业角度来说,正因为拥有这种“量化沟通”的效果,节目的商业价值得以实现。业内形象地将视听率数据称为“通用货币”,因为其具有对受众测量的唯一性和等价性,唯一性是指对受众规模和构成的测量结果只有一个,无论是内容方还是广告商都必须认同;等价性是指通过受众的价值交换来实现内容方和广告主的交易活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