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武术文化研究

 FOX任 2023-05-27 发布于新疆

由于少数民族多居住在偏僻险峻的深山林 区,无宽大成片的平坦地形,在有限空间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上,形成了独特 的传统体育活动。对武术的影响特别大,形成南拳的凶猛、狠、快的风格,多 用手掌、拳,固根底坐,套路简短,使畲族武术成为南拳的独特流派。具有表 现为“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 风格独特”。

少数民族传统武术的许多项目在形式、方法、制度上都有着悠久的历史 文化价值,是该民族在特定的环境区域和特定的社会生活中,经过长期实践 发展形成的。这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其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 族武术在发展中表现出武术文化的特有特征,在一代又一代畲民的继承和 发展中,少数民族武术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民族传统武术。

群众自卫与娱乐基础的广泛性。少数民族传统武术产生于人们长期的 劳动、生存和生活实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初步统计,参与人数占畲 民人口的85%以上,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民间文化底蕴。每一个 少数民族都有进行体育的娱乐和享受的权利,如武术、登山、攀岩,是少数民 族必练的体育项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受历代政府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土匪、流氓经常扰乱畲乡,巧取豪夺,无恶不作。为了维护自己生命财产的 安全,少数民族不得不学拳习武。学习武术成为一种风俗习惯,他们习武的 目的是一练筋,二练技,三打不平,四养性,绝不是为了逞凶闹事,伤犯他人, 惹是生非

图片1

09. 03浙南香菇功夫传人吴辉锦使用的武术器械

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不仅具有体育文化的一般特征和属性,更具有一些 独特的带有民族文化气息和民族意识的特性,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畲族 为代表的浙西南少数民族是一个个具有民族自尊心和反抗精神的民族,他 们不仅要抵抗自然灾害和豺狼虎豹的无情侵袭,还要和历代统治阶级的残 酷压迫剥削作抗争。在众多的斗争中,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和过硬的防 卫制敌功夫,具有民族特色的武术也就应运而生。

第四节浙西南武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对于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树立传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理念无疑对于 其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促进作用。同时,传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将 是摆脱武术“文化遗产”的静态发展模式,而呈现动态的可持续性的继承与 发展。文化是在历史的传承中不断“沉淀”积累、升华的。

少数民族武术活动项目种类繁多,在锻炼身体和自卫防身方面及生活 生产中曾起了积极作用,动作比较简单,但有着严明的清规戒律。目前有些 项目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业已失传,有些项目趋于灭绝。其原因是部分畲 族拳、棍师们因担心传授下一代传了“半桶水”,武德修养修养不够深,既害 了别人,又害了自己,故而保密不传。

另外,多年来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没 有较大冲突或摩擦,谈不上自卫与生存竞争,因此,拳术、棍术学与不学没有 什么特别意义了。这些拳、棍、凳子不再被运作武器使用,因而认为没有必 要教,也没有必要学,故而不传。另一方面,健在的拳师、棍师越来越少,传 不下去了。

在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社会背景下,传统武术的文化 发展必将融入时代精神内容,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重 要组成部分。浙江畲族武术自其产生以来,长期自生自长,自兴自衰。

笔者认为,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挖掘整理繁荣畲族武术的现实意义是继 承与发展,将武术类拳术、棍术、棒术、击掌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 来,其目的性由技击搏斗向健身与娱乐发展。党和人民政府给予重视和扶 持,国家体委把武术列入体育竞技比赛项目,多层次地举办观摩、交流、比 赛、表演等活动,使武术之花在畲乡开花、结果。地方政府也在抓紧发掘地 区内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发扬武术传统文化。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浙西 南传统武术必将发扬和传承下去,成为中华武术的一朵绚丽的奇葩。

浙西南少数民族武术受地域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制约,为 适应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逐渐形成。争田、争水、争滩涂的械斗,抵 御外侵以及起义和镇压起义的战争促进了浙江西南地区的民间武术的发展。 由于浙西南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社会现象等地域文化的影响,使少数民族武 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地域特征,除了具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体育文 化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适应性;呈现出民俗信仰与 祭祀仪式的.传承性以及民族生存与娱乐的广泛性等地域文化特征。

建议地方政府抓紧发掘地区内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和发扬武术传统文 化。将畲拳、菇民拳、樟村拳、上宕功夫等优秀畲族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与传承下来。浙江畲族武术必将发挥出地域文化作用,成为中华武 术的一朵绚丽的奇葩,为繁荣民族文化做出贡献。

图片2

09. 04浙南香菇功夫传人吴辉锦表演器械套路



浙江本土拳种文化

在浙江长期流传多种的武术拳术,很多外来拳种,在浙江地域内,扎根 生长,因着地理环境、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不同,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与浙 江地域里的其他拳种的特点相融合,适应了浙江地区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带 有浓郁的浙江地域特色的拳种,营造了独特的武术文化氛围。

浙江地域的特色武术拳种众多,船拳、刚柔法拳、黑虎拳、五祖拳、水浒 名拳、四明内家拳都是选取于浙江沿海地区较为著名的拳种。船拳、四明 内家拳起源于浙江沿海地区,具有当地原生态武术文化特的征。五祖拳、 水浒名拳、黑虎拳由其他地区流传入此,受到本地的原有武术文化的影响, 并与之相结合,集各家所长。这些拳种在浙江沿海地区发展流传数百年, 在动作技术、技击风格等方面都具有相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浙江武术拳种 丰富多样,各具风采,是浙江武术文化的精华所在。在本研究列举的部分 拳种,基本上是土生土长或长期在浙江省地域内流传的拳种,这些拳种大 多具有短打架式,其动作、功劲、气势、刚猛、绵柔,都具有浙江省的地域 特色。

第一节内家拳法①

黄百家生于明末崇祯十六年(1634),浙江余姚人,为黄宗羲之季子,早 年师王征南习武艺,后弃武习文。其父黄宗羲(1610 - 1695),字太冲,号梨 洲老人,又号南雷,是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大史学家、大教育家和爱国者, 曾组“世忠营”抗清义勇军,终身不为仕清朝②。黄宗羲于清康熙八年 (1669)时年六十岁,所撰《王征南墓志铭》提及“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 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既仆,故别少林为 外家”③。武术开始有内家、外家之说④。黄百家所撰《王征南先生传》著录 于《南雷文案.学箕初稿·卷一》部分著录《昭代丛书别集·卷二十四》文中 论及“征南先生有绝技二,曰拳、曰射。然穿杨贯戟善射者,古多有之;而惟 拳则先生为最。盖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 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先生从学于单思南,而独得其全”⑤。 文中记载王征南所传拳法,包括应敌打法色名、穴法、病法、炼手者三十五、 炼步者十八、六路和十段锦。后人将拳法类为“内家拳法”。本节将针对“内 家拳法”中“六路歌诀”“应敌打法色名”作解析,探讨其与《纪效新书》拳经 之相关性,及“内家拳法”与军中武艺的关系作一论述。

—、内家与外家之说

黄宗羲撰《王征南墓志铭》之前,即有明嘉靖年间沈一贯撰《喙呜文集·


  • 台湾省郑少康先生供稿,郑少康.纪效新书拳经考[D].±海体育学院,2007.

  • 谭慧生.历代伟人传记[M].台北:百成书店,1975:336-352.

  • (明)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A].见:四部丛刊初编集部.南雷文案卷六[M].上海:商 务印书馆.75.

  • 《雍正宁波志》卷三十一张松溪传。

  • (清)黄百家.昭代丛书别集卷二十四[A].世楷堂传板.见:丛书集成续编79册子部 [M].±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201 -203.


搏者张松溪传》,另有张松溪传,后被著录于雍正十三年出版《宁波志》。张 松溪为明嘉靖末人氏,《宁波志》卷三十一艺术·张松溪,有段叙述内家外家 的记载“盖拳勇者有二,一为外家,一为内家。外家者少林为盛,其法主于搏 人;而跳踉奋跃,或失之疏,故往往为人所乘。内家则松溪之传为正,其法主 于御敌,非遇困危则不发,发则所当必靡,无隙可乘。故内家之术为善”①。 内家、外家明矣,按外家气盛主于博人,而内家气敛,正如内家拳五字诀中 “切”字;明沈一贯解为“切者,千忍万忍,掏指咬齿,勿为祸先、勿为福始、勿 以身轻许人,利害切身不得已而后起。一试之后,可收即收,不可复试。虽 终身不见其形,不成其名,而亡所悔。盖结冤者永无释日,犯王法者终无赏 期,得无慎诸”②。按内家、外家乃是内在修养的氛围,与武术的实质内容并 不相关,各家拳法均可成内家或外家。本研究之“内家拳法”系指黄百家所 著《王征南先生传》中所叙王征南生所授之拳法“六路”“十段锦”等,在《昭 代丛书·别集六十卷》张潮、张渐所辑《内家拳法》,按在清康熙四十二年 (1703)前已完书③,内容引用黄百家所著《王征南先生传》中“自外家至少 林…虽然子艺自此不精矣。方余之习拳于铁佛寺,…复用之者乎”。文中与 射相关论述删去,取拳法部分称《内家拳法》。朝鲜《御定武艺图谱通志》于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即引用此文④。

二、六路歌诀解析

六路歌诀“佑神通臂最为高,斗门探锁转英豪,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 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锤冲掳两翅摇”⑤。黄百家提及“顾其词皆隐

  • (清)曹秉仁等修,万经纂.雍正宁波府志[A].见:中国地方志集成[M].浙江县志辑 1.上海.上海书店,1993:928.

  • (明)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A].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76[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366 - 367.

  • (清)黄百家.内家拳法三册[A].见:(清)张潮,杨俊吉,沈楙惠等纂.昭代丛书[M], 全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出版说明:1.

  • 〔朝鲜〕李德懋,朴齐家撰.御定武艺图谱通志[M].韩国:东文选.1790,卷四,拳法:P2.

  • (清)黄百家.内家拳法[M].本节《内家拳法》不另加注出处.


略难记,余因各为诠释之,以备遗忘。”《王征南先生传》中有诠六路之注解, 下以诠六路来解析其“行著”并梳理出与《纪效新书》拳势之相关性材料。

  1. 斗门,左膊垂下,拳冲上当前,右手平屈向外,两拳相对为斗门。以右 足踝前斜靠左足踝后,名连枝步。右手以双指从左拳钩进,复钩出,名乱抽 麻。右足亦随右手,向左足前钩进,复钩出作小蹋步,还连枝。



  • 这段中诠释二种不同的拳势,“斗门深锁” “乱抽麻” O

  • “斗门深锁”,斗室为狭小的房子,斗门为窄门,按此门系指对敌之门 户。唐顺之云:“拳有势者,所以为变化也。横邪(斜)侧面,起、立、走、伏皆 有墙户,可以守攻,故谓之势”①。按墙为守,户为攻,户即门户。此拳势为 “斗门深锁”,使敌人无法开启门户。其行著今析为“左膊下垂”为“懒扎衣” 手的动作,而其手法未明叙,“拳冲上当前,右手平屈向外”为右手的动作;最 后“两拳相对”,其步法为连枝步,即霎步。按“斗门深锁”即《纪效新书》“懒 扎衣”。

  • “乱抽麻,右手以双指从左拳钩进,复钩出,右足亦随右手,向左足前 钩进,复钩出作小蹋步”内家拳应敌打法色名中有“乱抽麻燕抬腮” O按此行 著为《纪效新书》“雁翅”追上穿庄一腿加剪劈推红。穿庄一腿为右足亦随右 手,向左足前钩进;剪劈为右手以双指从左拳钩进,复钩出,即“乱抽麻燕抬 腮”。推红为复钩出作小蹋步。



  1. 通臂长拳也,右手先阴出长拳,左手伏乳;左手从右拳下,亦出长拳, 右手伏乳,共四长拳。足连枝,随长拳微搓挪左右。凡长拳要对直手背,向 内、向外者即病法中戳拳。



  • 此处“长拳”异于先前唐顺之所称“长拳变势”之长拳,黄百家诠其重 点为“凡长拳要对直手背,向内、向外者即病法中戳拳。”长拳要对手背,手背 者肩胛骨也,长拳打出从肩胛骨、膊、肘、腕至拳要对直,步步前进,要捅出、 打穿之长打。其后手伏乳容易使后肩推前肩,节节贯穿,后手定舵、前手劲

  • (明)唐顺之.武编二前集,卷五,拳[A].见:四库全书珍本四集[M].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60:44.


出。依照戚氏拳经捷要所述“此最妙即棍中连打连戳一法”,戚氏尚未体悟 出其道,但已知其妙。

  • “佑神通臂最为高”意为让你拳法神妙最重要的是通臂长拳①。内家 拳最后归约打法色名仅“长拳、滚斫、分心十字”等打法。长拳在内家拳法中 被列为首位的重要技法。按即是在《纪效新书》中所称的“刘草堂打拳,所谓 犯了招架便是十下之谓也,此最妙即棍中之连打连戳一法。”亦是唐顺之《武 编》拳中所提“扎用双手老实送,一扎用梢,一棍用根,根梢互用,步步前进, 如阴手棍,阴手盖,阳手挈,此是少林士真妙诀”②。也是程子I®《武备要备》 长拳图说“直行虎”打“低四平”皆属同类技法。如长拳打高四平则类如《纪 效新书》“高四平势”,当然中间有些技巧性的差异,但如练成“通臂”后就不 必再计较姿势上的小细节了,因为很容易将“捅劲”给打出了。

  • 戚氏所言“戳”为穿刺之意,黄百家之“戳”为“戳记”之戳,未有穿透 之效。唐顺之所言“双手老实送”,即如第戳入般不可马虎。程氏“直行虎” 无他法能挡更为明确。唐豪认为此为枪棍法与拳不涉③,并断言内家拳法已 于清初失传④。研究者发现今日部分拳种尚保有通(捅)臂之基本发劲之训 练法⑤。



  1. 仙人朝天势,将左手长拳往右耳后向左前斫下伏乳,左足搓左,右手 往左耳后向右前斫下钩起;阁左拳,背拗,右拳正当鼻前,似朝天势。右足跟 划进,当前横向外靠,左足尖如丁字样,是为仙人步。凡步具蹲姓,直立者病 法所禁。



  • 拳家惟斫最重,王征南独创“盘斫”,则能以斫破斫。“仙人立起朝天

  • 郑少康.从佑神通臂最为高论武术基本功捅臂[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8) 增刊:138 -140.

  • (明)唐顺之.武编二[A].前集,卷五,拳.见:四库全书珍本四集[M].台北:台湾商务 印书馆,1960:47.

  • 唐豪.戚继光拳经[M ].武艺丛书第一辑之二.上海:中国武术协会,1936 :7.

  • 唐豪.内家拳[M].武艺丛书第一辑之三.上海:中国武术协会,1935:38.

  • 同本页注①。


势”先要拨云见天,双手如护抱头上,左手在前左手长拳往右耳后、右手在后 右手往左耳后。上左脚左手向左前斫下伏乳,右手向右前斫下,动作犹如双 劈,但斫下时有盘架作用;左手对付来斫,右手拗步大斫,以斫破斫。右手大 斫后即回钩置鼻前防架,并顺步横移。左拳向上阁起,为拗步,右足与左足 成成丁字样,成仙人朝天样。动作步法蹲理,即姿势要蹲下。总结其“行著” 即双劈与斜拗步挑揭。

  • 《纪效新书》“拗单鞭”双手紧进劈,抢步上拳揭,动作要求非防劈而是 对付直来拳,所以前手是往后带,但有异曲同工之妙。

  • “盘斫”为王征南首创,与戚氏“拗单鞭”略有不同,表示拳法与时俱 进,而非一成不变。



  1. 抱月,右足向右至后大撒步,左足随转右,作坐马步。两拳平阴相对, 为抱月。复搓前,手还斗门、足还连枝,仍四长拳。敛左右拳,紧叉当胸,阳 面右外左内,两肘夹胁。



  • “撒出抱月不相饶”,即“急回步颠短红拳”,成《纪效新书》“指当势” 两拳平阴相对,前手打的是阴拳。月为阴,抱月即是抱阴拳相对。

    • 向后大撒步也不相饶,即丁步回杀,看是撒步已近身指裆锤。

    • 扬鞭,足搓转向后,右足在前,左足在后。右足即前进追步,右手阳发 阴膊,直肘平屈横前,如角尺样;左手扯后,伏胁一敛。转面左手亦阳发阴, 左足进同上。

    • 扬鞭,手如鞭左右飞扬,又名插手飞虹,左足转后成左败势,右足随步 跟进,右手朝上扬鞭击人阴膊,同时左手将人手扯后收于胁下;转面成右败 势,右手将人手扯后收于胁下,左手朝上扬鞭击人阴膊,左足随进。阴膊为 手膊内侧。

    • “扬鞭左右人难及”按本势与《纪效新书》“一霎步”相同。靠闪惊巧 取,左右腿冲敌连珠。

    • 煞锤,左手平阴屈横,右手向后兜至左掌,右足随右手齐进至左足后。


    ①煞锤,左手平阴屈横,兜有围绕之义,右手向后绕至左掌前作煞锤,即
    挫锤,按本势法同《纪效新书》'中四平',但行著上为左手顺步接,右手拗步 压挫后脚跟步。

    ②本势《纪效新书》“中四平”为上步挫,用身体力压挫。煞锤较为灵活 用跟步代替上步以争取时间差。

    1. 冲掳,右手向后翻身直斫,右足随转向后,左足揭起,左拳冲下著左膝 上为钩马步,此专破少林搂地挖金砖等法者。右手掳左肘(月争),左手即从 右手内竖起,左足上进逼步,右足随进,后仍还连枝,两手仍还斗门。



    • 冲掳在八极拳中“冲锤”转身动作。

    • 本势《纪效新书》无此势。



    1. 两翅摇摆两足搓,右作坐马步,两拳平阴著胸,先将右手掠开平直如 翅,复收至胸,左手亦然。



    • 此势与程子《武备要略》长拳图说翅势”相同,与《纪效新书》 “腐翅”不同。后者有掩有刺,一手为掌、一手为拳;而前两者仅左右掩,作拍 击防御动作。

    • 此势同《武备要略》“膺翅势”与《纪效新书》“厩翅”拳势不同。


    三、内家拳法应敌打法色名

    内家拳法有应敌打法色名若干:“长拳、滚斫、分心十字、摆肘逼门、迎风 铁扇、弃物投先、推肘补阴、弯心杵肋、舜子投井、剪腕点节、红霞贯日、乌云 掩月、猿猴献果、缗肘裹靠、仙人照掌、弯弓大步、兑换抱月、左右扬鞭、铁门 闩、柳穿鱼满肚疼、连枝箭一提金、双架笔金刚跌、双推窗顺牵羊、乱抽麻燕 抬腮、虎抱头四把腰等。”从上列二十五项应敌打法色名中,比对出与《纪效 新书》拳势相关的招法诚属不易,若勉强凑合也属个人忆测毫无学术俱价值 可言,但却发现其中亦有点脉络可寻,今试加以对照。

    1. 长拳通臂为高四平、滚斫为拗单鞭、分心十字若悬脚虚饵、摆肘逼门 动作如鬼蹴脚、迎风铁扇若朝阳手、弃物投先似到骑龙、推肘补阴似拗鸾肘、 弯心杵肋为埋伏势、舜子投井为倒插势、剪腕点节为中四平手法、红霞贯日 为兽头势日为头首、乌云掩月为探马打脸日月无光、猿猴献果为伏虎势、绢 肘裹靠若下插势、仙人照掌似抛架子、弯弓大步如一条鞭、兑换抱月为指当 势、左右扬鞭为一霎步、铁门闩为金鸡独立、柳穿鱼满肚疼为丘刘势、连枝箭 一提金若当头炮直摊拳加踹、双架笔金刚跌为井栏四平、双推窗顺牵羊为七 星拳、乱抽麻燕抬腮为翅、虎抱头四把腰似旗鼓势等。

    2. 从应敌打法色名中无法理解“行著”,如将“左右扬鞭”诠为“一霎 步”,在《纪效新书》“旗鼓势”歌诀中有“虎抱头要躲无门”,到了明末程子照 将《纪效新书》“兽头势”改为“虎抱头势”,说明武术传承过程中色名并不是 永远不变的,有时更名使更为贴切如虎抱头,有些或更名后更为优雅如左右 扬鞭,但却造成后世研究者无法回溯源头的窘境。


    四、内家拳法总归存心五字:敬、紧、径、劲、切

    王征南云:“拳不在多,惟在熟。练之纯熟,即六路亦用之不穷。其中分 阴阳止十八法,而变出即有四十九。”又曰:“拳如绞花槌,左右中前后皆到, 不可止顾一面。”又曰:“拳亦由博而归约,由七十二跌(即长拳、滚斫、分心、 十字等打法名色)、三十五拿(即斫、削、科、磕、靠等),以至十八(即六路中十 八法),由十八而十二(倒、换、搓、挪、滚、脱、牵、绢、跪、坐、挝、拿),由十二而 总归之存心之五字:敬、紧、径、劲、切。顾精于拳者,所记止有数字。”

    • 王征南将内家拳总归存心五字:敬、紧、径、劲、切。在明朝嘉靖末年, 沈一贯撰《搏者张松溪传》提及“张松溪有五字诀,曰勤、曰紧、曰径、曰敬、曰 切,其徒秘之,余尝以所闻妄为之解”①。其文中对此五字有诠释,并言及 “闻张之受于孙,惟前三字,后二字张所增也。”即“勤、紧、径”为孙十三老所 传,“敬、切”为张松溪所后加。黄百家撰《王征南先生传》“勤”字诀已换成 “劲”字诀。

    • 查阅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刻本影印《雍正宁波府志》卷之三十一

    • (明)沈一贯(明).搏者张松溪传[A].见:四库禁毁书丛刊[M].集176.北京:北京出 版社,2000:366 -367.


    艺术篇中《张松溪传》提及“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劲、切五字,非入室弟子 不以相授”①。“勤”字已成“劲”字。

    1. 明清时代朝鲜国,《御定武艺图谱通志》最后成书阶段,在正祖十四年 (1790,清乾隆五十五年)该书卷之四.拳法中,收录清代黄百家的《内家拳 法》中六路歌诀和十段锦,并引用《宁波府志》中《张松溪传》“故内家之术尤 善,其搏人必以其穴,…其尤秘者有’敬、紧、径、勤、切'五字,设非入室弟子 不以相授”②。此《宁波府志》为雍正十三年(1735)张时彻版本。

    2.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前已完书《昭代丛书别集六十卷》张潮、张 渐所辑《内家拳法》,总归之存心五字诀“敬、紧、径、劲、切”。但现所见版本 为道光二十九年刊版。

    3. 清陈梦雷(1650 - 1741)撰《古今图书集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 完稿,艺术典《拳搏部汇考·松溪拳术》中提及“其尤秘者,则有’敬、紧、径、 勤、切’五字诀,非入室弟子不以相传”③。出处注为《宁波府志》,按此《宁波 府志》应较张时彻版本为早,两书的五字诀相同。

    4. 五字诀从明嘉靖年沈一贯撰《搏者张松溪传》论及“勤、紧、径、敬、 切”五字,并云“余尝以所闻妄为之解,…然此二字(紧、径),则击刺之术尽 矣。”今尚可由沈一贯文中一窥五字原义。雍正十三年刻本《雍正宁波府志》 中《张松溪传》,今间接从朝鲜国《御定武艺图谱通志》中考证,其五字诀 “敬、紧、径、勤、切”,近阅得清陈梦雷撰《古今图书集成》中五字诀亦同,但与 沈一贯五字诀顺序不同,但五字相同。到清初黄百家内家拳的五字诀为 “敬、紧、径、劲、切”,其中顺序与《雍正宁波府志》相同,但“勤”字也变为 “劲”字。黄百家的《学箕初稿》为康熙十四年(1675)《箭山镜轩刻本》,此书 较雍正十三年《宁波府志》为早,朝鲜《御定武艺图谱通志》内家拳法中未提



    • (清)曹秉仁等修,万经纂.雍正宁波府志〔A].见:中国地方志集成[M].浙江县志辑 1.上海:上海书店,1993:928.

    • 〔朝鲜〕李德懋,朴齐家撰.御定武艺图谱通志[M].韩国:东文选.1790,卷四.拳:2.

    • (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M].第四八册,艺术典,拳搏部.台北:鼎文出版社,1985, 再版:8468, 及五字诀。但从《昭代丛书别集六十卷》中《内家拳法》可提证亦为'敬、 紧、径、劲、切”五字。由此论证“劲”字在武籍中首次被提出应属王征南①。 有关“劲”字,在清初提出的相关书籍,列举于下:

      • 清甚乃周(1724 -1783)著《芸氏武技全书》卷三,用功“拳头搦得紧, 直对胳脖,方能炼得勤法出来,及黏着人皮时,浑身如打电形象”②。首次提 及舫法的用功方法,但采用“勒”字,此为清雍正与乾隆时期。

      •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张孔昭撰、曹焕斗注《拳经拳法备要》拳经中 “提劲运用之法”叙明“然则劲当何用力,之必从腰转出方得法”③。在明末 清初《张孔昭拳帖》尚无此段内容,应为曹焕斗或后人所加。

      • 清乾隆六十年(1795)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文中“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不能豁然贯通焉”④。但唐豪提出“按吾的观 察,容樵称其得到乾隆抄本,及光绪初木刻版本的话,全是扯谎骗人”⑤。细 观唐豪所著太极拳经参考书目,几近民国初年著作或抄本。清乾隆王宗岳 著《太极拳论》有待详加考证。


      上述对“劲”引证,本研究发现明末、清初武籍中用字逐渐演进,如唐顺 之《武编》论拳中“踏”,到《武备要略》长拳图说成“足庄”(足部庄),今成 “桩”。沈一贯认为存心五字诀中“紧、径”为击刺之术,而王征南将“勤”删 改为“劲”,使五字诀中“紧、径、劲”成击刺之要诀。《纪效新书》拳经以对敌 致胜为主,注重的是外在的技法,尚未进一步往内追求存心之要。现今武术 已将“五字诀”部分融入“歌诀”中,使学习者更能体悟,如八极拳的歌诀“收 若猬缩劲蓄藏、放似猛虎扑羚羊、行熊稳健威严在、怒马奔腾气势狂”。其中

      • 《列子说符》:“孔子之劲能招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此为劲力,是书非武术相关 典籍。

      • 芸乃周(清).芸氏武技全书[M].台北:华联出版社,1969:43.

      • (清)张孔昭著,曹焕斗注.拳经拳法备要[M].台北:逸文出版有限公司,2000:55 - 56.

      • 唐豪.王宗岳太极拳经[M].武艺丛书第一辑之四.上海:中国武术协会,1936:3.

      • 唐豪.王宗岳太极拳经[M].武艺丛书第一辑之四.上海:中国武术协会,1936:40.


      “收若猬缩劲蓄藏”即“紧”;“放似猛虎扑羚羊”即“径”;“行熊稳健威严在” 即“敬”;“怒马奔腾气势狂”即“劲”①。

      五、内家拳法与军中武艺

      《王征南先生传》中有段黄百家与王征南学艺之余,与先生谈古论今的 叙述节录于下:先生谈古论今,意气忧慨,因为余兼及枪刀剑钺之法。曰: “拳成。外此不难矣。某某处即枪法也,某某处即剑钺法也。”以至卒伍之步 伐,阵垒之规模,莫不淋漓倾倒。曰:“我无传人,我将尽授之子矣。”余时鼻 端出火,兴致方腾,慕睢阳、伯纪之为人,谓:“天下事必非龌龊拘儒之所任, 必其能上马杀敌、下马擒王,始不负七尺于世。”顾箭术虽授,未尝习其支左 屈右之形,因与先生约,将于明年正月,具是器而卒业焉。

      1. 内家拳法之源流,从孙十三老、张松溪、单思南、王征南一脉相传。张 松溪名出边上,张大司马罢而家居②。按大司马为明洪武二十二年兵部设有 司马部③,张松溪曾任军职并名出边关。单思南,郭县人,从征关白,归老于 家④。单思南亦从军而告老还乡。从王征南精于拳、射,授拳时所言:“某某 处即枪法也,某某处即剑钺法也。”对于卒伍之步伐,阵垒之规模,莫不淋漓 倾倒。显示王征南所教习之武术,有承传于军中武艺之脉络,显而影响黄百 家,使黄百家发“天下事必非龌龊拘儒之所任,必其能上马杀敌、下马擒王, 始不负七尺于世。”之叹。

      2. 王征南云:“拳不在多,惟在熟。练之纯熟,即六路亦用之不穷。”从内 家拳六路分析中与《纪效新书》部分拳势如“懒扎衣”“金鸡独立”“拗单鞭” “一霎步”,,指当势”,,高四平,,“中四平”类同。内家拳已从博归约从七十二 跌成三十五拿,由六路中十八法而十二,到存心五字。



      • 八极拳歌诀,沧州刘云樵授,字诀部分研究者注。

      • (明)沈一贯.搏者张松溪传[A].见:四库禁毁书丛刊集176[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366 - 367.

      • 中国历代官制[M].济南:齐鲁书社,2005,6刷:295.

      • 唐豪.内家拳武艺丛书第一辑之三[M].±海:中国武术协会,1935:19.





浏览645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